搜索到2046篇“ 瘢痕形成“的相关文章
维生素D与瘢痕形成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维生素D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微量元素,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维生素D与瘢痕发生发展过程存在相关性,或可成为病理性瘢痕潜在的有效干预药物。该文对维生素D与瘢痕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包括受体通路、生长因子通路、炎症细胞通路等多种机制和途径,以及维生素D在瘢痕治疗上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其在瘢痕治疗领域的作用提供思路。
李梦婕陈宁杰王海涛
关键词:维生素D瘢痕疙瘩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瘢痕治疗
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皮肤损伤在愈合后会形成纤维化组织,即瘢痕。其中的病理性瘢痕因其外观不佳及痛痒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缺乏有效的动物模型及临床根治手段。本文回顾总结了病理性瘢痕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分子学机制与相互作用,旨在为病理性瘢痕诊断标志物与治疗靶点的研发以及组织工程构建的优化提供参考。
贾宇新许恒章一新
关键词:病理性瘢痕免疫微环境皮肤纤维化成纤维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缺血性脑卒中的胶质瘢痕形成被引量:2
2024年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主要的致死及致残性疾病之一,经血管再通获益的患者数量极其有限,故探索有效治疗手段迫在眉睫。以星形胶质细胞为主所形成的胶质瘢痕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是阻碍脑卒中后期轴突再生和神经修复的主要原因。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形成的病理过程、关键的信号调节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进行分析,旨在为干预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形成以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促进脑卒中后康复提供新策略。方法:全面检索2010-2022年在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瘢痕、胶质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增多症”,英文检索词:“Ischemic stroke,Brain ischemi*,Cerebral ischemi*,Astrocyt*,Astroglia*,Glial scar,Gliosis,Astrogliosis”,经筛选后纳入7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星形胶质细胞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由于脑缺血部位损伤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其活化呈现从肿胀、增殖到胶质瘢痕形成的动态变化。②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受到刺激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并发生增殖和迁移,是形成胶质瘢痕的主要细胞来源,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脑实质局部神经胶质抗原2(NG2)和室管膜细胞前体细胞也可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素1(ET-1)、水通道蛋白4(AQP4)、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缝隙连接蛋白参与了此过程;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同增殖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形成致密的胶质瘢痕屏障,阻碍了轴突的极化和延伸。③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迁移及促炎作用所涉及的关键信号分子的激活或者抑制调节了胶质瘢痕形成,转化生长因子β
杨婷丁智斌江楠韩红霞侯苗苗马存根宋丽娟宋丽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瘢痕
构建犬声带瘢痕模型及初步筛选声带瘢痕形成相关靶基因
2024年
目的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构建犬声带瘢痕模型,并初步筛选出与声带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的靶基因。方法对4只中华田园犬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损伤左侧声带至肌层,对侧声带不予处理。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周和术后12周对犬双侧声带大体形态进行观察,通过HE染色观察声带病理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声带超微结构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双侧声带基因表达的差异,筛选出显著差异表达的靶基因。结果术后3周术侧声带组织充血肿胀,边缘不齐,可见红色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周声带创面局部挛缩凹陷,瘢痕形成;HE染色见瘢痕声带鳞状上皮层明显增厚,纤维层增厚、排列紊乱,局部成团状或束状聚集,肌层亦可见散在的纤维束;透射电镜下见间质增厚、密度不均,细胞肿胀,细胞间界线不清,细胞核增生、线粒体增多,细胞处于活跃状态。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众多基因家族参与了声带的瘢痕修复过程,其中密切相关的基因家族有IL家族、趋化因子CCL和CXCL家族、MMPs家族及其抑制剂TIMPs家族、Wnt家族、HSP家族、MAPK家族和TGF-β家族等。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犬声带瘢痕模型,并初步筛选出了与声带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的靶基因,为声带瘢痕机制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玉刘豆黄文霞梁耕田
关键词:声带瘢痕高通量测序靶基因
一种阻断瘢痕形成与逆向修复调节的纳米生物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断瘢痕形成与逆向修复调节的纳米生物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阻断瘢痕形成与逆向修复调节的纳米生物凝胶主要由重量份为1~2份的酵母‑β‑葡聚糖、3~5份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1~2份的靶向细胞受体激活素、0....
孙勉凌仕信
增生性瘢痕形成不同时期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4年
探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CO2FP)治疗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76例增生性瘢痕病例,根据瘢痕形成时间分为A、B、C三组,A组28例瘢痕形成时间未超过半年;B组30例瘢痕形成时间在半年至一年;C组18例瘢痕形成时间超过一年。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VSS量表关于瘢痕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患者VEGF、TGF-β、HIF-1α等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VSS量表各项目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各组瘢痕各方面均明显改善,A组和B组情况优于C组,p<0.05;A、B两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三组各项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A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B组下降幅度又显著高于C组,p<0.05。A、B、C三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100.00%、96.67%、100.00%,三组对比,p>0.05。结论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均有效果,但瘢痕形成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明显。
张健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患者满意度
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相关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5—12月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收治的手腕或足踝处有较大开放性手术切口残留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的伤口皮肤张力分为高张力组(33例)、正常张力组(117例)、低张力组(30例)。比较三组瘢痕宽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细胞外基质成分、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分析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瘢痕宽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90 d,三组瘢痕宽度大于术后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90 d,三组瘢痕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三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高于术后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90 d,三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三组瘢痕组织标本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内皮缩血管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胶原纤维、网状纤维、中性黏多糖、酸性黏多糖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皮肤张力与瘢痕宽度呈正相关(r=0.996,P=0.032)。结论: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变化与瘢痕宽度相关,手术后伤口皮肤张力越大,越容易导致瘢痕增大。
卢晖吴慧玲张刚韦伟王旭东
关键词:病理性瘢痕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
A型肉毒毒素联合硅酮凝胶用于预防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瘢痕形成的临床研究
背景:内眦赘皮主要表现在内眦间距过宽以及睑裂较短,影响眼睛的美感。内眦赘皮矫正术在改善眼部形态,提升面部美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术后术区瘢痕形成和增生困扰着医生及患者。目前预防内眦赘皮术后瘢痕形成的常规措施为外用硅酮...
甘泉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
梯形切除结合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技术改善剖宫产术后瘢痕形成的效果研究
2024年
探讨和分析剖宫产产妇应用梯形切除联合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技术对促进剖宫产术后瘢痕形成改善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13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两组,剖宫产时间段为为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对照组(n=65)所用技术为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观察组所用技术为梯形切除及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对产妇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产妇V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其他时间观察组VSS评分更低(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产妇切口缝合用时更长,但是切口愈合用时和住院用时更短(P<0.05),产妇切口长度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具有更低的VAS评分及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 梯形切除及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技术联合应用可减轻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形成,有效减轻疼痛度并抑制并发症。
严丽慧徐莉李芬谢利萍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瘢痕形成住院时间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浸润促进尿道创伤后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和增生性瘢痕形成
2024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创伤后尿道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1)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患者的临床样本,比较尿道创伤患者(n=20)与健康志愿者(n=20)血液和尿液NETs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尿道瘢痕形成的关系。(2)从尿道瘢痕组织中提取原代尿道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以获得NETs,分别以生理盐水、0.5 mg/L NETs和1.5 mg/L NETs处理尿道成纤维细胞,探索NETs对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3)构建尿道创伤新西兰兔模型,将动物分为非手术组、手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注射(阳性对照)组、手术+生理盐水注射组和手术+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 I)溶液注射组,探索NETs降解剂DNase I对尿道瘢痕形成的治疗作用。结果:尿道创伤后,患者尿液NETs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血液NETs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尿道创伤新西兰兔模型中,创伤后尿液NETs水平越高,形成的尿道瘢痕纤维化程度越高(P<0.05);在细胞层面上,NETs促进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力、迁移与胶原合成(P<0.05)。在新西兰兔尿道创伤模型中,创伤后尿道注射DNase I可降低局部NETs水平,抑制尿道瘢痕形成(P<0.05)。结论:NETs浸润促进尿道创伤后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和增生性瘢痕形成
陈烨辉许以城阮中天林婷婷薛学义许宁
关键词:瘢痕形成

相关作者

付小兵
作品数:1,071被引量:5,760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表皮干细胞 创面愈合 创伤 创面 创伤修复
王达利
作品数:360被引量:1,533H指数:17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穿支 皮瓣修复 创面修复 穿支皮瓣
盛志勇
作品数:1,117被引量:8,160H指数:4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烧伤 脓毒症 烫伤 烫伤大鼠 卡巴胆碱
孙同柱
作品数:361被引量:2,528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增生性瘢痕 表皮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愈合 BFGF
张选奋
作品数:131被引量:396H指数:1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创伤愈合 增生性瘢痕 创面愈合 瘢痕愈合 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