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白细胞介素-1B(interleukin-1B,IL-1B)-511C/T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和Embase数据库中已公开发表的关于IL-1B-511C/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6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提取的数据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研究对象的种族、匹配因素、对照组来源、基因分型方法、样本量、基因型计数、等位基因计数、是否满足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2190例冠心病患者和2385例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L-1B-511C/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生风险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T vs C:OR=1.21,95%CI 0.91~1.61;TT+CT vs CC:OR=1.24,95%CI 0.88~1.75;CC+CT vs TT:OR=1.28,95%CI 0.86~1.9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人群中与携带C等位基因和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T等位基因和TT+C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分别增加了85%和116%(T vs C:OR=1.85,95%CI 1.02~3.36;TT+CT vs CC:OR=2.16,95%CI 1.10~4.24)。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与携带CC+CT基因型的人群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了59%(OR=1.59,95%CI 1.03~2.47)。结论·IL-1B-511C/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生风险间无明显关联。在中国人群中,携带T等位基因和TT+TC基因型的个体的冠心病发生风险较高。
目的初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1b、IL-10及IL-13)和干扰素(IFN-γ)在预测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37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并记录{1}介素及干扰素(IL-1b,IL-10,IL-13和IFN-γ等)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HBsAg滴度;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测定血清HBV 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干扰素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检测细胞{1}介素和干扰素的分泌,统计分析{1}介素和干扰素在预测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IL-10 SNP rs1800872和IL-13 SNP rs1800925基因型在不同治疗结果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0 SNP rs1800872位点在HBV恢复组中A等位基因携带者(97.3%)高于HBsAg血清学未转换组(90%;P=0.002),但与HBsAg血清学转换组相比(94.1%;P=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IL-10 rs1800872 A等位基因的患者相比于携带C等位基因,HBsAg滴度下降率更低(0.09±0.01与0.05±0.08 log10IU/mL;P=0.03)。但IL-13 rs1800925基因型的患者在HBsAg滴度下降率(0.09±0.02与0.09±0.01 log10IU/mL;P=0.60)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0 SNP rs1800872携带A等位基因血清IL-10水平比C/C基因型携带者更高。体外携带A等位基因的IL-10 SNP rs1800872基因型患者分离出的PBMC(n=55)比C/C基因型携带者(n=8)分泌更多的IL-10(672.65±107.43和269.12±133.09 pg/mL;P=0.02)。结论 IL-10 SNP rs1800872的A基因型与血清高含量的IL-10有关,可预测自发的血清学转换和HBV恢复。自发的血清学转换与HBV基因型无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HBsAg血清学转换的时长与血清IL-10的水平有关,并可预测是否发生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和HBV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