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9篇“ 皆伐迹地“的相关文章
巨桉迹地营建混交林对土壤磷组分及有效性的影响
康雨诗
巨桉纯林迹地营建混交林对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林下植物多样性是反映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然而,混交林对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巨桉纯林可持续经营改造示范区,选择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纯林后营建的红叶碧桃(Prunus persica‘Atropurpurea’)+西府海棠(Malus×micromalus)混交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桢楠(Phoebezhennan)+红叶碧桃混交林和香樟(Cinnamomumcamphor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混交林为对象,并以巨桉纯林为对照,研究相同种植年限的混交林对林下灌草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巨桉纯林相比,混交林林下植被物种数量明显增加,以杉木+桢楠+红叶碧桃混交林林下植物群落组成最为丰富;3种混交林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R)、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显著高于巨桉纯林,而草本层则无显著差异;在3种混交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分别以香樟+水杉混交林和杉木+桢楠+红叶碧桃混交林最高;营建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灌草层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综上可见,巨桉纯林转换成混交林后在初期提高了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蒋璐张辟芳王军秦晓鹏汪海伦周世兴黄从德
关键词:巨桉人工林
巨桉纯林迹地营建混交林对土壤养分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树种,具有适应性强、轮期短,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巨桉人工林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如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生...
林润哲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活性有机碳
红桦林迹地植被天然恢复效果调查初探
2020年
红桦(Betulalbo-sinensis Burk)林是小陇山林区的一种主要的森林生态类型,是保持高寒山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主要群落,同时也是小陇山的主要用材林分之一。在天水小陇山、关山、西秦岭垂直分布于海拔1800~3600米的高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人工更新造林成本高,而且造林成活及保存率低,同时有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降低其生态功能。本次调查主要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后的红桦林迹地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失败后形成的林分进行的生长和植被组成成份调查,目地是研究红桦迹地天然更新的能力、植被自然修复力及生长状况。
杨贵玉
关键词:小陇山林区高寒山区皆伐迹地
迹地黄檗块状混交造林技术
本发明涉及迹地黄檗块状混交造林技术,包括以下步骤:S1良种苗木繁育:1)播种育苗:种子准备、整地做床、播种;苗期管理:①水分管理、②施肥、③间苗定苗、④除草;2)嫁接育苗;S2立地选择;S3林地清理;S4造林:1)苗...
唐晓杰程广有
文献传递
天山云杉林迹地更新林分特征及遥感分类
森林更新是保障种群繁衍、维持群落结构稳定的一个复杂生态学过程,而森林更新监测是评价和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要支撑和基础。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我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新疆山地森林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逐步...
杨勇强
关键词:遥感影像林分特征皆伐图像分类
文献传递
红壤丘岗桉树林迹地生物培肥地力的方法
红壤丘岗桉树林迹地生物培肥地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迹地从下坡至上坡每隔3‑5m坡面距离等高放样,使其呈带垦的刍型;(2)坡脚笫1带垦殖,间5带,即第6带再垦殖;(3)将苜蓿种子用放射性同位素镤珈玛射线照...
谢庭生谢树春赵玲
文献传递
川西北森林迹地和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样方调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森林迹地和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土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除全P含量差别不大外,森林迹地土壤全N、全K、容重、有机质和孔隙度都优于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土壤,那曲地区高寒草地3种主要类型的土壤中,以高山沼泽土的理化特征最好。在那曲植树必然要考虑土壤问题,建议加强林木立地土壤的相关研究。
周卫生李明刚
关键词:土壤植树
喀斯特石漠化迹地不同微地形和小生境下的土壤侵蚀差异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喀斯特山区迹地不同微地形、小生境下土壤侵蚀的差异,为喀斯特迹地生态修复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区采用铁栏围成封闭区域,用测钎法以1m×1m的距离布设测钎,对山地不同微地形、小生境的土壤侵蚀进行原位年监测,用箱图比较其土壤侵蚀深度差异,并作显著性分析。[结果]研究区不同微地形、不同小生境在土壤侵蚀程度上差异明显,微地形土壤侵蚀深度总体呈现为:凸形>平直形>凹形,微地形与土壤侵蚀呈显著相关。小生境土壤侵蚀平均深度表现为:石沟>石土面>石侧>土面>石缝,组间小生境与土壤侵蚀无明显相关,但石沟与土面呈现显著相关。[结论]岩溶区山地迹地应据微地形、小生境不同,实施差异化生态修复及防治工作,凸形微地形和石沟、石土面小生境是防治的关键。
殷清慧谢世友谢世友
关键词:石漠化皆伐迹地微地形小生境土壤侵蚀
石漠化喀斯特迹地的土壤侵蚀特征被引量:5
2018年
为研究石漠化喀斯特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的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化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的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后的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 46 cm(折合侵蚀模数为2 066. 7 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 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的侵蚀模数为0. 78 t/(km2·a),与测钎法得出的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的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的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的,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的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迹地的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石燕金周运超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皆伐土壤侵蚀

相关作者

包维楷
作品数:231被引量:4,810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岷江干旱河谷 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闫晓丽
作品数:18被引量:14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苔藓 林窗 皆伐迹地 物种组成 旅游干扰
康永祥
作品数:157被引量:1,608H指数:2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毛梾 化学成分 侧柏 太白红杉 区系研究
周威
作品数:9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锐齿栎林 国槐 侧柏 古树 土壤呼吸速率
唐继新
作品数:56被引量:28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米老排 米老排人工林 马尾松 人工林 红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