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EPI-LASIK激光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使用美国VISX STAR S4 IR准分子激光系统进行激光治疗,术后滴用0.1%氟米龙眼液4个月,分别于术后1周、1、2、3、6个月、1年观察眼压变化,对于高眼压者给予治疗。结果:本组394例患者中11例发生了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发生率为2.79%。结论:EPI-LASIK术后滴用皮质类固醇眼液可诱发眼压升高。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005/2009年间我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的1580例3160眼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有38例68眼发生了高眼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8~33岁,术前屈光度为-4.00^-12.00D,发病时间为手术后14~30d,发生率为2.2%。其中LASIK术后继发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患者16例30眼,LASEK术后继发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患者22例38眼,38例68眼中均为局部使用氟米龙或百力特滴眼液,用药时间20~90d,视力不同程度下降及眼压升高,个别患者伴有角膜上皮水肿。停用糖皮质激素后根据眼压情况采用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所有患者视力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待眼压下降后将皮质类固醇滴眼液逐渐减量和停药。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可引起部分患者发生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特点给予充分的警惕,以免误诊漏诊。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该手术是在相对健康眼上进行,手术后的并发症引起了广泛重视。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是手术后并发症之一。LASIK手术中需要制作角膜瓣,手术后由于角膜瓣的存在,改变了原有角膜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使LASIK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角膜上皮水肿、角膜瓣水肿、角膜层间积液、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性反应、角膜扩张及"低眼压"等表现,使早期诊断困难,易造成漏诊、误诊。对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进行分型有利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早期正确诊断,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分型,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2年以来LASIK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患者的病历(包括外院病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LASIK术后继发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患者34例64眼,男18例,女16例,年龄18~35岁,手术前等值球镜为-3.50^-14.00D,发病时间为术后6~28d。结果根据其临床特点分为普通型、上皮水肿型、层间积液型、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型、角膜扩张型。其中普通型46眼,其临床仅表现为高眼压;上皮水肿型4眼,除高眼压外,裂隙灯检查可见全角膜上皮水肿;层间积液型2眼,裂隙灯下可见角膜层间有积液,角膜中央测出为低眼压,但从周边测可发现眼压升高;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型4眼,其特点为高眼压,裂隙灯检查可见类似弥漫性板层角膜炎表现,皮质类固醇治疗加重病情,降眼压治疗有效;角膜扩张型8眼,临床表现为高眼压,角膜地形图可发现角膜扩张。结论LASIK术后继发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临床医师应加以重视,以免误诊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