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66篇“ 益气活血中药“的相关文章
- 益气活血中药对化疗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的早期监测指标及益气活血类中药对CTR-C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行抗肿瘤治疗且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40例,将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化疗,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比较2组心肌酶谱[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Ⅰ(CTN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并对心电图异常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化疗后CK、CK-MB、α-HBDH、LDH、BNP水平高于化疗前,AST、CTNⅠ低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化疗后α-HBDH、LDH、BNP、AST、CK、CK-MB、CTNⅠ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化疗后BNP、α-HBDH、LD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ST、CK-MB、CK、CTN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化疗后LVEF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化疗后心肌酶谱指标、BNP水平、CTNⅠ水平及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BNP、CTNⅠ可以作为CTR-CVT的早期监测指标。益气活血类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CTR-CVT的作用,其可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及BNP、LVEF水平,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 张学伟赵云徐建伟赵静
- 关键词:心血管毒性中药肿瘤心血管不良事件
-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 2024年
-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益气活血类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所涉及的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路,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的药效评价、不良反应评价以及药代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中检索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益气活血类中药复方治疗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5月,对获得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汇总纳入研究的差异代谢物,采用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Chem)、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代谢物进行分子注释,使用Metabo Analyst 5.0网络软件对代谢产物路径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涉及中药复方如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心阳片、心复康口服液、加参方、益心舒胶囊、七味强心1号,筛选出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及P<0.05的差异代谢产物共115种,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4条P<0.05的代谢通路,可作为益气活血类中药复方治疗心力衰竭的代谢通路。结论:益气活血类中药复方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或大鼠的心肌代谢物紊乱,其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如丙氨酸、苯丙氨酸)、糖代谢(如乳酸)、脂代谢(如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肌醇)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关。
- 张啸王冬凌刘剑刚
- 关键词:心力衰竭代谢组学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生物标志物
- 益气活血中药防治化疗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对恶性肿瘤患者心功能及化疗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泰安市肿瘤防治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氟尿嘧啶类+铂类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B型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及治疗后心电图异常改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两组AST、α-HBDH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对照组CK、LDH、BN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BNP水平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异常改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LVEF水平低于治疗前,但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中药具有一定程度预防化疗心脏毒性的作用,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尤其在改善BNP、预防LVEF降低方面优势明显,心肌酶谱、BNP、LVEF可能作为化疗心脏毒性的早期预测指标。
- 张学伟赵静张继鹏
- 关键词:心脏毒性中药肿瘤益气活血心肌酶谱
- 基于“虚气留滞”益气活血中药有效成分抗缺血性脑病炎性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缺血性脑卒中(IS)是由于大脑血管阻塞,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疾病。目前,炎性损伤已被证明是IS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近年来,益气活血中药有效成分广泛运用于IS等疾病,具有抗感染、抗氧化应激等效应。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作为关键的炎症通路之一,广泛参与IS的病理进程。本文拟以NF-κB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对益气活血中药有效成分防治IS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后续使用中药有效成分干预IS炎症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和思路。
- 朱潇徐青云李文武王羽雷烨张怡敏朱慧渊苗琦
- 关键词:益气活血中药有效成分炎性损伤缺血性脑病
- 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使患者身体衰弱的疾病,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数庞大且持续增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虽然现代医学在药物治疗方面不断改进,但是仍无法克服其致死率高、不良反应明显等不足。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在心,心气亏虚,推动无力,从而导致血脉瘀滞。因此,益气活血法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益气活血药是以补虚扶弱、疏通血脉为主要功效,以治疗气虚血瘀证为主的一类中药。其代表药物有人参、黄芪、丹参、当归、川芎等,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益气强心,配合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在缓解心气不足、心血不运中显示出了良好疗效。诸多研究表明益气活血类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期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与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系统、内皮损伤、免疫调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心肌能量代谢、心室重构、自噬和凋亡等机制有关。文章旨在总结益气活血类中药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张晓刚霍耀辉刘黎明高永泽
- 关键词:益气活血慢性心力衰竭
- 基于“气血交互于脉”理论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24年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为缺血性心脏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常见损伤,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范畴,其发生发展与气血失和导致的血脉损伤相关。气血同病是MIRI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气血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气血交互于脉”由该团队基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气血理论,结合相关研究而提出,具体内容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气血交互于脉”。MIRI阶段线粒体功能失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气虚、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血瘀、血管内皮损伤与脉损具有相关性,线粒体、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相互影响引发的结构与功能改变是气虚血瘀脉损导致MIRI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该文通过探讨中医理论“气”与线粒体,“血”与血小板,“脉”与血管的相关性,阐释中医“气血交互于脉”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与MIRI机制。根据核心病机“气血失和于脉”探讨“益气”中药、“活血”中药与“益气活血”复方对MIRI防治的中药药理学机制。结合该团队以“气血交互于脉”理论为指导开展的益气活血中药防治MIRI的相关研究,分析益气活血中药对气血脉的影响,传承和发展气血理论,揭示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彭涵辛高杰曹策郭帆李玲美付建华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益气活血线粒体血小板
- 益气活血中药对脑梗死血清NGF、BDNF含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中药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含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医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64例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的64例作为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血清NGF、BDNF含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4%(63/64)、85.9%(55/6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体现在气短乏力、畏寒肢冷、手足麻木、舌紫方面。治疗前两组血清NGF、BDNF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NGF、BDNF含量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减轻脑梗死症状,并改善血清NGF、BDNF的含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韩小磊王峰王伟民丁瑞丛张文涛王松龄
- 关键词:脑梗死中药益气活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功能
- 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利用Meta分析研究益气活血法对化疗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数据库。筛选出对照组为常规静脉化疗,实验组为常规化疗加上益气活血方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对研究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应用Revman5.3软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NK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纳入患者940例,其中试验组共472例,对照组468例,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对比常规静脉化疗,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化疗治疗能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3+[MD=5.42,95%CI(0.85,10.00),P<0.05]、CD4+[MD=7.07,95%CI(5.88,8.72),P<0.05]以及CD4+/CD8+水平[MD=0.35,95%CI(0.29,0.41),P<0.05],对CD8+和NK水平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能够改善化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但是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临床上进行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 陈启庭李际强蔡俊媛岳双冰张广路甘洁文张淼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益气活血免疫功能化疗
- 益气活血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 2023年
- 该研究旨在评估益气活血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从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们共纳入50例心律失常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益气活血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心电图和心功能水平,我们发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益气活血中药联合针灸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并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同时使用该疗法的药物安全性较高。
- 于慧
- 关键词:心律失常针灸益气活血
- 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 2022年
- 对于应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加以探讨。方法:回顾性选取过去一年来到我们医院进行就诊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一共选取80例病人资料作为此次课题的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病人加以分组,给予其中一组临床常规治疗,共计4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剩余一组常规治疗的前提下,配合益气活血中药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采取益气活血中药进行治疗的研究组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病人血肌酐、尿微量蛋白、尿素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疾病治疗整体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对于糖尿病肾病采取益气活血中药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改善病人的血糖水平和肾功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田薇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益气活血中药血糖水平肾功能指标
相关作者
- 王炳胜

- 作品数:158被引量:842H指数:1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51医院
- 研究主题:益气活血中药 放射性肺损伤 益气活血 维和医疗分队 益气活血方
- 刘秀芳

- 作品数:123被引量:604H指数:1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51医院
- 研究主题:益气活血中药 放射性肺损伤 益气活血方 益气活血 肺癌
- 张海

- 作品数:73被引量:28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放射性肺损伤 益气活血中药 益气活血 疗效观察 转化生长因子-Β1
- 张明雪

- 作品数:288被引量:1,590H指数:18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病机 胸痹 辨证论治
- 车红花

- 作品数:29被引量:134H指数:8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病毒性心肌炎 益气活血中药复方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冠心病发病 证候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