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1篇“ 矮嵩草草甸“的相关文章
- 祁连山南麓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特征被引量:2
- 2022年
- 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寒草甸是主要植被类型但其水源涵养功能有待准确量化。以祁连山南麓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4—2018年的植被生长季(6—9月)土壤体积含水量的长期观测数据,探讨了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土壤现实持水量与最小持水量之差)和水文调节功能(有效水源涵养量的时间变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0—100 cm年均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为(44.3±8.7)mm(平均值±标准差,下同),呈现出双峰型的季节趋势,最高峰和次高峰分别为6月下旬的(57.8±14.4)mm和9月中旬的(59.2±15.7)mm。浅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占比分别为53.1%,34.9%和12.0%,土壤有效含水源涵养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对数衰减(R^(2)=0.82,p<0.001)。增强回归树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尤其是5 cm土壤温度,二者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不同深度的年均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和土壤黏粒比例显著负相关(R^(2)=0.99,p=0.004)。根系区(0—40 cm)年均土壤吸湿速率和脱湿速率分别为(0.21±0.02)mm/h和(0.22±0.02)mm/h,t检验的结果表明除了0—5 cm之外,根系区土壤脱湿速率显著大于吸湿速率。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土壤吸湿和脱湿速率的显著环境驱动因子。因此,土壤温度是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和水文调节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维持土壤的低温是高寒草甸水源涵养功能保育和提升的重要基础。
- 李红琴王卓权张法伟仪律北郭小伟李以康林丽曹广民李英年周华坤
-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大气CO_(2)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 2021年
- 大气CO_(2)浓度的持续升高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危机,准确获取CO_(2)浓度的时空格局是科学评估气候演变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高频(10 Hz)地观测青藏高原东北隅高寒矮嵩草草甸的大气CO_(2)浓度,以期获取其变化特征。2019年—2020年的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的平均日变化在生长季为U型,在非生长季表现为夜间较高白天较低的特征。大气CO_(2)浓度年均值为(395.4±37.3)×10^(-6),在1月相对最高(418.8±9.1)×10^(-6),在6月相对最低(378.0±44.9)×10^(-6),由于冻土消融导致4月出现一个小高峰(407.6±12.9)×10^(-6)。因此,高寒草甸CO_(2)浓度变化是群落光合、系统呼吸及土壤冻融的综合结果。
- 李红琴李红琴张法伟
- 关键词:高寒矮嵩草草甸青藏高原
- 划破草皮对祁连山不同地形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高寒矮嵩草草甸为对象,用土壤呼吸测量仪分别进行了平地和缓坡地两种地形草甸经划破改良后的土壤呼吸排放速率测定。结果表明:经划破处理的高寒草甸土壤呼吸排放速率呈明显的季节动态,最大值出现在7月。土壤呼吸排放速率与地表温度、5 cm处土壤温度均呈指数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拟合度较高的二次多项式相关性,与地上、地下生物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10显示,划破干扰均增加了两种地形地表温度的Q10值,而5 cm土壤温度仅增加了缓坡地的Q10值。通过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评估可知,影响该区域平地土壤呼吸的主导因素为土壤含水量,影响缓坡地土壤呼吸的主导因素为5 cm处土壤温度。因此,在应用划破草皮改良技术时应充分考虑制约条件,因地制宜,才能真正达到改良草地的目的。
- 李小龙曹文侠张晓燕李文徐长林师尚礼
- 关键词: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 放牧强度对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碳交换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9年
- 以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种不同放牧强度的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植物生长季5~9月,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同化箱测定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NEE)和生态系统呼吸(ER),并利用土壤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测定土壤10cm处的温度和体积含水率,以研究放牧强度对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碳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5~9月,试验地10cm土壤温度的变化范围在7.21~13.23℃,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增大;体积含水率在19.68%~32.33%间波动,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减小。高寒草甸NEE在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V"型变化,5月NEE最大,为1.43μmolCO_2/m^2·s,此时草地仍处于碳排放状态,7月最小(碳吸收速率最大),为-14.32μmolCO_2/m^2·s,吸收强度表现出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ER呈倒"V"型变化规律,7月最大,为12.15μmolCO_2/m^2·s,放牧强度仅对7月的ER产生影响,其余月份4个样地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NEE与土壤温度和绿体生物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和-0.559,与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9;ER与土壤温度和绿体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4和0.453,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5,与土壤湿度、枯体生物量和全氮含量相关不显著。
- 李红琴李红琴毛绍娟张法伟贺慧丹未亚西杨永胜李英年
- 关键词:放牧强度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呼吸
- 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5
- 2019年
- 基于2006—2015年青海海北站10年生物量及气候因子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生物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上,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单峰变化曲线,8月为其峰值点,为(345.72±27.01) g/m^2,代表了高寒草甸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而地下根系的现存量变化较为复杂,其中5—7月呈现持续上升趋势,8月快速下降,之后9月份急剧,且各月份之间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年际尺度上,10年间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波动增加趋势,2014年为其峰值点,达(437.12±32.01) g/m^2。地下生物量呈现波动性变化,变异较大,10年间平均值为(2566.99±138.11) g/m^2;(2)高寒草甸光合产物分配主要分布在地下,80%地下根系生物量分布于地表0—10 cm土层,且不同土层根系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比值在不同月份较为稳定。(3)气候因子中,大气相对湿度是影响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子对地下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极为微弱。研究表明,高寒嵩草草甸对环境变化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且高寒草甸的演化受制于人类干扰,而非气候变化。
- 戴黎聪柯浔曹莹芳张法伟张法伟杜岩功李以康郭小伟李茜林丽曹广民
-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生物量气候因子
- 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依托青藏高原东北隅高寒矮嵩草草甸的5a放牧强度(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试验平台,2016年在植物生长季的6-9月,基于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的释放特征及相应的环境、生物因子,探讨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N2O释放特征的影响及其内在环境生物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生物因子中仅表层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容重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显著(P<0.05)。高寒草甸N2O释放的季节特征表现出生长季的早期和晚期相对较高的"U"型趋势。禁牧样地N2O释放速率最小,极显著(P<0.01)低于其它3个放牧样地。高寒草甸N2O释放强度与放牧强度间表现出正相关趋势(R=0.49,P<0.01)。相关分析表明,表层土壤温度是高寒草甸N2O释放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但放牧强度改变了土壤温度的影响程度。中短期放牧管理改变了高寒草甸植被生长季N2O释放速率,但未改变其释放的季节特征。禁牧管理提高了土壤温度,进而显著降低植被生长季N2O释放强度。
- 李红琴未亚西贺慧丹杨永胜李英年
- 关键词:氧化亚氮放牧强度高寒草甸
- 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以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7个主要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5 N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分析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特征,揭示主要植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适应性、竞争力和地位。结果显示:(1)矮嵩草的叶和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叶,以及双柱头藨草(Scirpus distigmaticus)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叶、茎、根均偏好累积硝态氮,早熟禾(Poa annua)的穗和叶以及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短穗兔耳草(Lagotis brachystachya)的根均偏好积累铵态氮。(2)矮嵩草对吸收的甘氨酸和硝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铵态氮分配于茎中;双柱头藨草对吸收的甘氨酸和硝态氮主要分配于茎中,铵态氮分配于叶中;垂穗披碱草和早熟禾对吸收的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垂穗披碱草对吸收的甘氨酸主要分配于根中,而早熟禾将较多的甘氨酸分配到穗中;甘肃马先蒿对吸收的硝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铵态氮分配于根中;鹅绒委陵菜对吸收的甘氨酸、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短穗兔耳草对吸收的甘氨酸主要分配于叶中,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根中。(3)在牧草生长盛期,矮嵩草草甸土壤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主要贡献于甘肃马先蒿的花、早熟禾的穗、垂穗披碱草的根和鹅绒委陵菜的茎叶。研究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呈现多元化特征,因不同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习性而异。
- 徐隆华姚步青姚步青马真王文颖马真
- 关键词:高寒矮嵩草草甸植物器官土壤氮素
- 不同植物功能群剔除对矮嵩草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影响
- 近年来,全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急剧降低对生物群落的生产力也产生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特殊,草原生态环境脆弱,为维持草原生态环境功能的稳固发展,研究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对群落...
- 王靖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生产力植物功能群
- 矮嵩草草甸氮素利用率对养分添加与冬季增雪的短期响应被引量:8
- 2015年
- 研究设4个实验处理[冬季增雪(W)、施N肥、施P肥和对照],通过15N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研究短期内增施氮磷肥及水分对青藏高原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水平上,植物地上部分15N绝对浓度最高;土壤中氮素残留量较高,说明短期内氮素未被充分吸收利用,且活体植物氮素的吸收利用大于凋落物;氮素利用率为P处理>N处理>W处理>CK。说明养分与水分是限定矮嵩草草甸的氮素利用率的因子,其中养分是最关键因子。
- 魏晴周华坤姚步青王文颖刘泽华赵新全
- 关键词:矮嵩草草甸
- 长期模拟增温对矮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5年
- 采用国际冻原计划(ITEX)长期模拟增温试验装置,研究了退化和未退化的矮嵩草草甸上植物化学成分(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粗脂肪、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土壤环境因子(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模拟增温明显影响了土壤理化性质和3个功能群植物的化学成分含量(P<0.05);在退化的矮嵩草草甸上长期模拟增温,两者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P<0.05),增温增加了植物可直接利用的土壤养分含量,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含水量均低于其各自对照,增温降低了优良牧草(禾草和莎草)粗脂肪、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增加了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牧草消化率;长期模拟增温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化学成分的贡献大小依次是:速效氮>有机质>含水量>速效钾。典型对应分析表明,长期模拟增温进一步巩固了未退化矮嵩草草甸禾草类和莎草类优势牧草的地位,杂类草逐渐衰退;而在退化矮嵩草草甸样地上长期模拟增温,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度下降,加剧了草地退化。
- 杨月娟周华坤姚步青王文颖董世魁余欣超赵新全张灏
- 关键词:功能类群
相关作者
- 李英年

- 作品数:258被引量:3,081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生物量 矮嵩草草甸
- 张法伟

- 作品数:165被引量:1,302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高寒矮嵩草草甸 碳 高寒草地
- 周华坤

- 作品数:406被引量:3,930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高寒草地 青藏高原 草地 退化草地
- 曹广民

- 作品数:221被引量:2,734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草地 高寒矮嵩草草甸
- 赵新全

- 作品数:457被引量:5,147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放牧强度 牦牛 根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