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0篇“ 矮秆基因“的相关文章
- 一种玉米矮秆基因及其分子标记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矮秆基因,所述矮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并公开了如SEQ ID No.2所示的该矮秆基因编码的蛋白。还公开了该矮秆基因的CAPS分子标记,该分子标记可用于该本发明矮秆基因的早期...
- 唐祈林周阳张德龙李杨罗林李晓锋何如钰李影正汪星宇郑军军何建美程榆林潘泽阳程明军
- 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检测及分布规律
- 2024年
- 地方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解矮秆基因在地方种中的分布,本研究检测了甘肃省地方种矮秆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结果表明:(1)地方种Rht-B1b和Rht-D1b的频率极低;41.4%的地方种携带Rht8,且春麦区高于冬麦区;46.7%的地方种含Rht24b,春麦区低于冬麦区。Ppd-D1a的频率仅17.8%,且春麦区低于冬麦区。另外,仅检测到Rht-D1b/Rht8、Rht-D1b/Rht24b和Rht8/Rht24b 3种组合,频率分别为0.2%、0.5%和12.8%。(2)地方种携带的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分布频率低于育成种,且差异较大。不同来源育成品种携带的优势矮秆等位变异和频率不同,清水试验站的品种以Rht-D1b、Rht8和Rht24b为主,黄羊试验站的品种以Rht-B1b、Rht-D1b、Rht8和Rht24b为主,甘谷试验站的品种以Rht8和Rht24b为主。清水和黄羊试验站的品种秆矮、丰产性好,可在河西、沿黄灌区、陇南、陇东的小麦育种中应用;甘谷试验站的品种茎秆高,抗病性突出,可应用于定西、天水、陇南和陇东等旱地小麦的抗病改良。(3)基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15份地方种和31份育成种,以上材料均携带2个及以上降秆基因(包括矮秆基因或Ppd-D1a),可为甘肃不同麦区小麦矮秆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 杨芳萍郭莹田媛媛曹世勤刘金栋张雪婷鲁清林张文涛王世红虎梦霞王雅美
- 关键词:地方种矮秆基因分子标记
- 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主要矮秆基因型及其育种利用进展
- 2024年
- 适当降低株高,增强品种抗旱性,提高品种丰产性是甘肃旱地冬小麦育种新策略。为了明确近20年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以及株高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6个主要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92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矮秆基因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中均含有Rht-D1b基因,其次是Rht8、Rht13和Rht5(分布频率分别为59.8%、29.3%和10.9%),但并未检测到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3基因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山旱地品种(系)中,频率分别为16.7%和36.7%,Rht8主要分布在陇南川区品种(系)中,频率为77.4%。同时含有2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39份,分布频率为42.4%,其中Rht-D1b+Rht8的分布频率最高(33.7%);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25份,分布频率为27.2%,其中Rht-D1b+Rht8+Rht13的分布频率最高(19.6%);同时含有4个矮秆基因Rht-D1b+Rht5+Rht8+Rht13的材料只有1份,分布频率为1.1%。含多矮秆基因组合的品种(系)在陇南川区的分布频率最高。结合表型鉴定,陇南山旱地、川区和陇东(平凉市和庆阳市)区域推广应用品种(系)的平均株高分别是96.8、80.9和98.9 cm,变异范围分别在80.5~111.0、60.0~105.0和80.0~115.0 cm。对不同年份育成的冬小麦品种(系)株高分析发现,自2000年至2022年陇南山旱地、陇南川区和陇东区域推广应用品种(系)的株高分别下降了16.9%、15.2%和6.7%。不同矮秆基因组合在品种(系)中的降秆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Rht-D1b+Rht5+Rht8(20.5%)>Rht-D1b+Rht5+Rht8+Rht13(20.3%)>Rht-D1b+Rht8+Rht13(15.0%)>Rht-D1b+Rht5+Rht13(14.8%)>Rht-D1b+Rht8(10.1%)>Rht-D1b+Rht5(6.4%)>Rht-D1b+Rht13(1.1%)。多样化的矮秆基因在甘肃冬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说明近年来旱地冬小麦育种在适当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提高品种丰产性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为进一步适当降低甘肃冬小麦品种株高的同时保持生产品种的抗旱性奠定�
- 赵永萍何瑞袁俊秀马瑞倪胜利
- 关键词:冬小麦矮秆基因株高分子标记
- 黄淮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性状的影响
- 矮秆基因不仅影响小麦的株高,还影响其它茎秆性状,探究矮秆基因与茎秆性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选育优良的抗倒伏品种。为研究矮秆基因对小麦茎秆性状的影响,以黄淮南部地区49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于2021-2022和2022...
- 刘晓宇
-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茎秆性状
- 黄淮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特性的影响
- 2024年
- 为研究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对小麦茎秆特性的影响,以黄淮南部地区49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检测了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并连续2年测定了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直径、折断力等茎秆特性,分析了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90份材料中,携带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的材料分布频率分别为7.25%、92.24%、39.18%、42.86%、72.65%和95.31%,共得到了40种基因组合,其中分布频率较高的组合有Rht-D1b+Rht9+Rht12+Rht24(20.2%)、Rht-D1b+Rht12+Rht24(19.8%)、Rht-D1b+Rht8+Rht12+Rht24(16.3%)、Rht-D1b+Rht8+Rht9+Rht12+Rht24(8.4%)、Rht-D1b+Rht24(7.3%)、Rht-D1b+Rht9+Rht24(6.5%)、Rht-D1b+Rht8+Rht24(4.7%)和Rht-D1b+Rht8+Rht9+Rht24(3.9%)。矮秆基因对降低小麦株高的效应大小依次是Rht-D1b、Rht9、Rht8、Rht12和Rht-B1b,且基因间存在累加效应,但Rht8与Rht9或Rht12结合不能起到明显的降秆作用。基因组合Rht-D1b+Rht9+Rht12+Rht24对降低茎秆重心高度和基部前3节间长度以及增强基部前3节间折断力的效应最大,基因组合Rht-D1b+Rht8+Rht9+Rht24对降低穗下节长度的效应最大,基因组合Rht-D1b+Rht8+Rht12+Rht24对增大茎秆基部前3节间直径的效应最大。矮秆基因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的株高和重心高度,缩短基部第2、3节间长度,提高基部前3节间直径和折断力,可作为小麦的抗倒伏育种的重要依据。
- 刘晓宇禹海龙裴星旭梁秋芳岳超程西永许海霞詹克慧
-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茎秆特性
- 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矮秆基因在其衍生品种(系)中的遗传解析
- 2024年
- 利用4个主要矮秆基因[Rht1(Reduced height 1)、Rht2、Rht8和Rht24]的分子标记对219个周8425B衍生品种(系)进行检测,研究矮秆基因分布、组合类型及其对小麦株高、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骨干亲本周8425B的持续遗传研究、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矮秆基因Rht1、Rht2、Rht8和Rht24在周8425B衍生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4.52%、100.00%、42.01%和97.26%。在219份材料中,没有发现单独存在某一矮秆基因的类型,各矮秆基因均以组合形式存在,4个矮秆基因的组合类型共有7种,分别为Rht1+Rht2、Rht2+Rht8、Rht2+Rht24、Rht1+Rht2+Rht8、Rht1+Rht2+Rht24、Rht2+Rht8+Rht24和Rht1+Rht2+Rht8+Rht24,以Rht1+Rht2+Rht24组合分布频率最高,为53.42%;Rht2+Rht8组合分布频率最低,为0.46%。对于单个矮秆基因,Rht8基因的降秆作用最强,Rht1基因最弱;对于矮秆基因组合,Rht1+Rht2组合降秆作用最强,Rht1+Rht2+Rht8组合最弱。对于单个矮秆基因,Rht2基因型小麦产量最高,株高为77.38 cm;Rht8基因型小麦产量最低,株高为76.71 cm。对于矮秆基因组合,Rht2+Rht8组合产量最高,株高为78.21 cm;Rht1+Rht2组合产量最低,株高为75.85 cm。产量相关性状与4个矮秆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升株高有利于提高植株的生物量,增加收获指数,实现产量增加。筛选出3份产量较高的小麦材料,分别是郑麦103、存麦13和中育1220,其株高分别为82.79 cm、78.71 cm和82.50 cm,矮秆基因组合均为Rht1+Rht2+Rht24。
- 李晓德杨宇昕朱宸甲李俣佳陈树林殷贵鸿董纯豪王道文张坤普
-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株高
- SEQ ID NO.1所示序列在作为小麦矮秆基因Rht8调控小麦株高方面的用途及其分子标记与应用
- 本发明“SEQ ID NO.1所示序列在作为小麦矮秆基因Rht8调控小麦株高方面的用途及其分子标记与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及作物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提供SEQ ID NO.1所示序列在作为小麦矮秆基因Rht8调控小麦株高方面...
- 刘录祥熊宏春周春云付美玉郭会君谢永盾赵林姝古佳玉赵世荣丁玉萍
- 64份小麦种质的赤霉素响应评价及矮秆基因分子鉴定
- 2024年
- 为深入了解小麦矮秆种质资源的性状表现和遗传组成,研究了64份小麦品种(系)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对外施赤霉素的响应,并利用分子标记对矮秆基因组成等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株高、节间数量和节间长度对赤霉素响应存在差异。节间长对赤霉素的响应集中在倒二节、倒三节和倒四节。供试材料可以通过增加穗长和穗颈长弥补节间数量减少对株高的影响。赤霉素浓度对供试材料株高构成指数影响较小。通过对不同材料株高构成指数分析发现,SH-04和川麦86两份材料具有良好的株高构成比例。分子标记鉴定表明,供试材料中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频率为31.25%、10.94%和65.63%。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表现为Rht-B1b>Rht8、Rht9和Rht13。本研究得出Rht9+Rht13的株高构成指数为0.613,最接近于0.618,含有该基因组合的材料可以在株型育种中加以利用。
- 冷君娇周雨婷杨帅叶映彤王林熊琴琴李佳敏马建蒲至恩陈国跃李伟
- 关键词:小麦矮秆节间
- 玉米矮秆基因与矮秆育种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株高是影响玉米株型和种植密度的重要农艺性状,培育耐密植的矮秆/半矮秆新品种可为增产做贡献。但目前多数矮秆突变体单株产量损失较大,难以在育种中应用。因此,探究玉米株高的调控机制、挖掘株高基因的优良等位变异,从而改善玉米株型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增强群体对水肥的耐性,对提高玉米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挖掘到的株高数量性状位点,阐述了株高相关基因主要受植物激素、微管结合蛋白以及成花因子调节;概述了Brachytic2(Br2)基因在玉米矮秆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最后展望了矮秆有利等位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和现代生物技术在矮秆种质资源创制中的重要价值。本文将为玉米株高的遗传机制解析以及矮秆玉米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 王天依王荣焕王夏青张如养徐瑞斌焦炎炎孙轩王继东宋伟赵久然
- 关键词:玉米矮秆分子机制育种
- 一种玉米矮秆基因及其分子标记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矮秆基因,所述矮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并公开了如SEQ ID No.2所示的该矮秆基因编码的蛋白。还公开了该矮秆基因的CAPS分子标记,该分子标记可用于该本发明矮秆基因的早期...
- 唐祈林周阳张德龙李杨罗林李晓锋何如钰李影正汪星宇郑军军何建美程榆林潘泽阳程明军
相关作者
- 阮仁武
- 作品数:70被引量:468H指数:15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杂交小麦 显性矮源 甜荞 显性矮秆基因
- 顾铭洪
- 作品数:231被引量:2,585H指数:31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水稻 基因定位 粳稻 选育 转基因水稻
- 李杏普
- 作品数:60被引量:330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矮秆基因 黑小麦 近等基因系 紫粒小麦
- 胡银岗
- 作品数:165被引量:1,252H指数:20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系 农艺性状 普通小麦 不育系
- 傅大雄
- 作品数:37被引量:269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显性矮源 显性矮秆基因 矮化育种 复等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