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79篇“ 破碎化“的相关文章
中国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科学揭示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实现乡村土地集约利用、科学制定乡村规划、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县域尺度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指数,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和2020年全国县域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482、0.1518、0.1524,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表现为“单聚团、多聚点、三群落、一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20年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景观破碎化指数呈聚集分布,研究期间空间相关性逐渐减弱。土地利用程度对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总体表现为正向影响,坡度、人口密度对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总体表现为负向影响,年均降水量对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异质性显著。在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优时,应重点关注华北平原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可从农村居民点总量控制、形状规整、结构紧凑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区位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村居民点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段斌俏陈万旭曾杰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化景观格局指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影响因素
生境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响应:争议、归因与展望
2025年
当下全球生态系统日益退,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议题。然而,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或正面影响都能够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对立观点的并存与交流日益演变为基于固有立场的争辩,严重制约了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综述了生境破碎化的内涵、量度方法以及不同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内涵,基于不同生物多样性层次展现了学界针对该问题存在的观点分歧,发现学界对于该问题的分歧在生物多样性的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均有存在。本文剖析了出现这些分歧的原因,并探讨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曹宇曹宇王雅娟叶嘉洋苏丹方晓倩
关键词: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斑块景观
基于景观破碎化特征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2025年
传统村落中景观“自损性破碎与异损性破碎”共同影响其整体景观的破碎化水平,文章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异质性指数测算方法,以湘西州、湘南地区34个传统村落为例开展建筑景观破碎化测度,以期为处于不同破碎化阶段的传统村落提供保护与发展的模式。研究表明:(1)建筑质量、风貌景观中湘南地区破碎化明显或严重程度显著大于湘西地区;建筑高度景观基本为轻度破碎,地区差异不明显;建筑年代景观破碎化程度严重,地区差异较小,湘西州两级分严重。(2)风貌与年代破碎化指数对比可发现ND-F(A/Q)显著大于FM-F(A/Q),即大多数村落1950年代后新建建筑在风格、色彩、体量、高度上与传统风貌相协调。(3)以质量-风貌-年代的排列方式,研究区景观破碎化呈现五种主要类型,以轻度质量、风貌景观破碎,明显或严重年代景观破碎类型为主。基于五种破碎化类型,从“类型-问题/特色-策略/模式”的逻辑框架提出“活态保护+蓝绿产业”“资源编排+连片开发”“提质+激活+乡村旅游”“修复+提质+赋能”“修复+提质+整合”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对不同地域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进行科学把脉,有利于精准治理与修复乡土文基因,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提供可行性保护利用模式。
曾灿刘沛林刘沛林裴习君
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异质性
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2025年
探索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揭示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系统的影响。基于ArcGIS与Fragstats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移动窗口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出了景观破碎化指数来定量评估和分析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展开驱动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30年间研究区内景观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蔓延度指数(CONTAG)逐年降低,景观分离度(DIVISION)和香农多样性(SHDI)逐年升高。京津冀全域的景观破碎度在1990-2020年间增长6.19%,年均上升0.2%。分类型景观中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2)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中,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30年间破碎度降低占据主导地位。平原地区整体破碎化程度低于西北部山区,但各城市在研究期间破碎化程度显著加剧,以廊坊市和沧州市最显著,增幅超过30%。大城市的城乡交错区域遭受了较大的人为干扰,以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城郊区的受损状况最显著。3)时空异质性表明,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格局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综合作用结果,二者在相互作用后解释力显著提升。30年间高程、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和土地利用类型始终是影响景观破碎化的重要驱动力。
张任菲肖萌刘志成
关键词:破碎化时空异质性主成分分析
一种胡杨林破碎化斑块根蘖苗更新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属于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胡杨林破碎化斑块根蘖苗更新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胡杨林破碎化斑块根蘖苗更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胡杨根蘖苗发生根的特征及空间分布;胡杨林破碎斑块繁殖根的分布特征;母树林生长特性与繁殖根分布特征的...
刘茂秀王新英史军辉马继龙则外日古丽.克比尔
滨海湿地破碎化对碳储量影响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并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拥有巨大的固碳能力和潜力。但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侵蚀和挤占加剧了滨海湿地破碎化,进一步造成海岸带生态系统服...
肖芬
关键词: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碳储量
琅岐岛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
2024年
琅岐岛近年来随着福州新区的发展带动,其经济得到了极大提升,城镇配套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但城镇进程的加快加剧了琅岐岛土地利用变,其生态系统功能的持续供给受到威胁,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并暴露出不同程度的景观破碎化状况。
郭佳钰张桂玲陈郁青袁嘉颜欧喆雨李雲香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生态系统功能配套设施建设
生境破碎化过程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4年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城市的加速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生境的干扰越来越频繁,导致生境破碎化与生境质量下降。在流域尺度上科学模拟生境破碎化过程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从生境面积、生境边缘和生境隔离三个特征维度模拟生境破碎化过程;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不同生境破碎化过程对生境质量变的影响与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7862下降到2010年的0.7807,再下降到2020年的0.7715,但总体生境质量较好。生境质量较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生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个子流域的交界处。(2)2000—2010年,鄱阳湖流域生境面积占比下降、生境边缘增加和生境隔离增加三个生境破碎化过程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34.70%、30.15%和4.50%;2010—2020年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34.80%、30.69%和4.40%;2000—2020年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40.82%、37.50%和5.46%。生境面积减少的网格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流域的中北部地区;生境边缘增加的网格分布和生境面积减少的网格分布相似;相比之下,生境隔离增加的网格较少,主要分布在各城市的中心城区范围。(3)生境破碎化过程对生境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两者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三个生境破碎化过程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双因子增强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生态格局优与生境质量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段鹏陈文波杨欢梁翔
关键词:生境破碎化
景观破碎化对草原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
2024年
内蒙古草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造成了景观破碎化。探究了景观破碎化对草原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对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以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景观破碎化与植物多样性(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相关性,探讨了景观破碎化在草原地区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结果表明:草原植物多样性格局与景观格局密切相关,且具有时间滞后的效应。景观破碎化阻碍草原的物质流动和物种流动,导致β多样性升高。另一方面,景观破碎化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入入侵物种,导致α多样性下降。在研究区,植物β多样性格局会受到10~14年前景观格局的影响,而α多样性格局会受到约6年前景观格局的影响。
田宇杨星晨李晓璐董祺刘志鹏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植物多样性草原时滞效应
四川旋木雀栖息地破碎化与保护空缺分析
2024年
国家公园在保护旗舰物种的同时,常对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具有附带保护作用,有助于对研究匮乏物种的保护。四川旋木雀(Certhia tianquanensis)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分布的中国特有鸟类,分布区域狭窄,且对原始高山针叶林具有很强的偏好性,与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分布区存在部分重叠。人为活动导致的原始栖息地丧失正在威胁着四川旋木雀的生存,该物种已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对于四川旋木雀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较为匮乏,但其栖息地可能受到了同域旗舰物种大熊猫的保护附带作用。为检验四川旋木雀的栖息地是否受到了良好保护,本研究利用物种分布模型结合功能性栖息地斑块分类模型对其栖息地斑块进行了预测和功能划分,并对其整体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进行了量。将四川旋木雀的栖息地划分为内部斑块、破碎斑块、过渡斑块、边缘斑块、穿孔斑块和其他斑块。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与四川旋木雀分布区之间的叠加分析表明,四川旋木雀总分布面积约为195800 km^(2),其中26.9%的栖息地受到保护,受保护的栖息地类型多为内部斑块。四川旋木雀内部斑块仅约占总分布面积的18.7%,整体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大熊猫国家公园所保护的四川旋木雀栖息地达到四川旋木雀分布总面积的8.4%,而且基本为其核心分布区,这表明四川旋木雀受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旗舰物种良好的伞护作用。然而,四川旋木雀的边缘破碎化栖息地尚缺乏保护,在未来保护措施规划中应提高其边缘栖息地的连通性。
谢文冬宋凯朱磊方昀敏正龙孙悦华
关键词:MAXENT栖息地破碎化

相关作者

贺达汉
作品数:187被引量:1,307H指数:21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种群动态 蚁科 麦蚜 多样性 生境破碎化
张大治
作品数:103被引量:360H指数:11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蜻蜓目 物种多样性 地表甲虫 豆荚螟 昆虫多样性
邓文洪
作品数:44被引量:380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破碎化 繁殖 次生林 巢位选择 鸟类群落
高玮
作品数:104被引量:59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鸟类 大山雀 次生林 繁殖 巢位选择
周岐海
作品数:141被引量:617H指数:17
供职机构:教育部
研究主题:黑叶猴 活动节律 白头叶猴 活动时间分配 红外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