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9篇“ 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文章
有机物料对城市绿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25年
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为期475 d的有机物料填埋试验,结合~(13)C-核磁共振波谱法,探究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C_(PMI))的影响及其与有机物料化学结构的关系。试验设7个处理:添加园林绿化废弃物(绿废,GW)、绿废堆肥(GWC)、沼渣(BR)、沼渣堆肥(BRC)、泥炭(PT)、生物炭(BC),以不添加有机物料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6种有机物料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增幅为34.1%~87.0%)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幅为11.1%~39.5%),其中,PT、BC和GWC处理的提升幅度显著大于BR和BRC处理;BR和GW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T和BC处理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无影响。添加6种有机物料土壤C_(PMI)均大于100%,最大值出现在BC处理,最小值出现在BR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_(PMI)与有机物料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物料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有机物料芳香度指数与有机物料源碳固定率及土壤C_(PMI)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综上,有机物料添加显著增加了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C_(PMI),但C_(PMI)主要受有机物料源碳的结构而非数量的调控,添加含有较高芳香度指数的有机物料更有利于提升土壤碳库质量。
牛玉慧马想梁晶
关键词:有机物料碳库管理指数城市绿地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25年
探究连续5 a模拟氮沉降背景下中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8年建立的桉树人工林模拟氮沉降定位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a)^(-1)]、低氮LN[50 kg·(hm^(2)·a)^(-1)]、中氮MN[100 kg·(hm^(2)·a)^(-1)]和高氮HN[150 kg·(hm^(2)·a)^(-1)]共4个处理,模拟氮沉降5 a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碳循环相关酶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随氮沉降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在各土层间均趋于增大,重组有机碳则在高氮处理下逐渐减小.(2)氮沉降显著提高了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且随氮输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增强了与碳循环相关的蔗糖酶、淀粉酶和脱氢酶活性,有效提高了土壤碳库质量.(3)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 H分别与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全氮、速效氮、全钾、速效钾和各交换性离子等指标与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的提高,交换性氢、速效钾、全钾和淀粉酶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连续5 a模拟氮沉降提高了中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但在高氮[150 kg·(hm^(2)·a)^(-1)]输入量下使重组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有潜在降低的趋势,长期高氮沉降下可能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毛馨月沈育伊褚俊智徐广平王紫卉曹杨陈运霜张德楠孙英杰黄科朝
关键词:模拟氮沉降活性有机碳桉树人工林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方法】以黄土丘陵区撂荒地为对照、选取云杉林地、沙棘灌木林、苜蓿地、小麦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的变化。【结果】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且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各处理间较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在0~100 cm土层云杉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最高,云杉林地CPMI分别比撂荒地、沙棘灌木林、小麦地、苜蓿地的碳库管理指数高出42.69%、56.65%、156.41%、173.40%。相关性分析表明,CPMI指数与土壤容重、含水量、TN和碳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可能显著影响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而影响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在本试验条件下,云杉林地能够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来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土壤有机碳的储存有积极作用。
姚武扬眉卓玛草袁建钰闫丽娟郭疆杜梦寅李广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24年
以连续8年设施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不施肥(CK)、4个单施化肥(N0PK、N1PK、N2PK、N3PK)、有机肥(M)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0PK、MN1PK、MN2PK、MN3PK)共10个处理,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高、中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各施肥措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逐渐下降趋势。与CK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单施有机肥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104.9%~135.3%和97.6%~139.6%,也可显著提高0~5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33.8%~235.5%和33.8%~251.3%。在0~20 cm土层,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76.8%~174.7%;有机肥与中量化肥配施(MN2PK)处理施入有机肥中有机碳固定率为最大,平均为26.6%。在0~20 cm土层,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高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99.6%~259.4%和122.2%~330.7%;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其中高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953)。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和中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P<0.05),土壤活性及其高和中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在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连续8年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高活性组分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设施土壤肥力,改善了设施土壤质量;有机肥与中量化�
周珺王莹孙德龙付瑞桐安晶张玉玲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活性有机碳
生物炭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
2024年
为探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桂林漓江上游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毛竹废弃物高温热解制备的生物炭为供试材料,通过一年野外施用试验,探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下(0(CK)、10 t·hm^(-2)(BC1)、20 t·hm^(-2)(BC2)、40 t·hm^(-2)(BC4))毛竹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分析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高添加量生物炭(BC4)后土壤pH值、速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量氮等含量显著提高,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生物炭对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等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pH、NH_(4)^(+)-N、EOC、PO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路径分析模型表明在生物炭添加下,土壤性质和可利用性养分直接影响活性碳组分,进而影响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综上所述,毛竹林中施用生物炭是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土壤碳固存及合理利用竹林废弃物的有效手段,其中生物炭添加量为40 t·hm^(-2)的处理效果最优。
丁苏雅马姜明覃云斌黄芳玲宋丽丽刘文清李梦霞何昕诺
关键词:毛竹林生物炭碳库管理指数活性有机碳
黄河三角洲柽柳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24年
为探讨滨海盐碱区柽柳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3 a、8 a、12 a)柽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毗邻的无林地(CK)为对照,研究了林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DOC、MBC、EOC)、惰性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龄能够影响不同土层SOC及其组分含量,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林龄对SOC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一致,均表现为12 a>8 a>3 a>CK,其中3种林龄SOC平均含量(0-60 cm)较CK分别增加23.95%、46.38%和111.03%,DOC、MBC和EOC平均含量则以12 a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27.06%、68.99%和78.49%,明显高于其它林龄,而ROC分别为CK的1.22倍、1.59倍和1.87倍,增加显著;不同林龄0-20 cm表层SOC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P<0.05),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除3 a、12 a土层20-40 cm与40-60 cm土壤MBC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土层间均差异显著(P<0.05);林龄的增加提高了各层土壤的CPMI,其中以12 a最高、8 a次之,且8 a与12 a提高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SOC及各组分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土壤EOC、DOC、MBC及ROC碳组分分别解释了SOC变化的93.50%、83.00%、53.82%和91.89%。综上,在滨海盐碱地区,林龄的延长有利于林地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积累和CPMI的提高。
王霞杜振宇董爱新马丙尧魏海霞曹琪琪张军李永涛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黄河三角洲
秸秆还田下耕作方式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基于连续4年耕作定位试验,2020和2021年测定土壤相关指标,明确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耕作定位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深翻秸秆还田(DTS)、深松浅翻秸秆还田(DSS)、深松秸秆还田(STS)、重耙秸秆还田(SH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浅翻秸秆不还田(CK)。玉米成熟期采集0—60 cm土层样品,用不同浓度(0.333、0.167和0.033 mol·L^(-1))的高锰酸钾溶液测定活性有机碳(R_(333))、中活性有机碳(R_(167))、高活性有机碳(R_(33))的含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1)与CK相比,DSS、DTS、NTS、RTS、STS处理0—10 cm土层R_(33)3含量显著提高9.0%—63.7%,DSS处理最高,DTS、NTS次之;10—60 cm土层,DTS、DSS、NTS处理R_(33)3分别显著提高30.8%—134.5%、14.1%—97.8%、18.9%—63.0%(P<0.05)。(2)与CK相比,秸秆还田下各耕作方式0—10 cm土层R_(167)含量显著提高(P<0.05),DSS处理的R_(167)最高,提高了37.3%—101.0%;10—60 cm土层DTS处理的R_(167)含量最高,显著提高了44.8%—72.9%,整体呈现DTS>DSS>NTS处理。(3)与CK相比,0—10 cm土层,DSS处理R_(33)含量显著提高13.8%—55.6%(P<0.05);在10—20 cm土层,DTS、DSS、STS、RTS、NTS处理R_(33)显著提高3.6%—29.3%(P<0.05),DTS最高,DSS次之;在20—60 cm土层,DTS、DSS、STS处理R_(33)显著提高68.1%—20.0%(P<0.05)。(4)与CK相比,秸秆还田下各处理0—10 cm土层惰性有机碳(IOC)显著提高4.7%—21.8%(P<0.05),在0—20 cm土层DSS处理的IOC含量最高,相比CK显著提高了14.0%—29.0%;20—60 cm土层,DTS、DSS处理的IOC含量相比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5.3%—156.6%、4.2%—138.8%(P<0.05)。(5)与CK相比,DTS处理0—20 cm土层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显著提高7.7%—44.8%和7.7%—45.0%(P<0.05);DTS、DSS、STS、RTS处理各土层碳库指数均显著�
刘雅杰张天娇张向前路战远刘战勇程玉臣武迪李金龙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黑土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玉米产量
一种区域连续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优化计算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连续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优化计算方法,包括:获取样本土壤的提取点位的多组影响因子数据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计算所需的采样数据,以采样数据为因变量,以多组影响因子数据为自变量,采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建模,得...
徐炜达李怀瑞李梦南王伟周刚郭东宸常鹏慧
一种区域连续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优化计算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连续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优化计算方法,包括:获取样本土壤的提取点位的多组影响因子数据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计算所需的采样数据,以采样数据为因变量,以多组影响因子数据为自变量,采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建模,得...
徐炜达李怀瑞李梦南王伟周刚郭东宸常鹏慧
荒漠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粒径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特征被引量:5
2023年
以探讨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粒径分布分形、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碳库管理指数特征及其关系为目的,通过野外调查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花马池镇荒漠草原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4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植被冠下和丛间2种生境下表层(0—5 cm)土壤,分析不同植被表层土壤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库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被土壤粒径呈“单峰”型分布趋势,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分布于2~250μm粒径,分形维数(D)为2.56~2.63,100~500μm颗粒含量是植被间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2)4种典型植被冠下有机碳含量大于丛间有机碳含量,>250μm粗砂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最高,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含量在灌丛和草本植被间差异显著(p<0.05)。(3)4种典型植被土壤TOC、AOC含量均表现为冠下大于丛间,TOC在不同群落间差异显著,灌木群落冠下碳库活度(A)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相对大于丛间,各指标在不同群落间因生境不同差异较大,表明不同典型植被在碳库循环机制中扮演不同角色,不同程度增强土壤碳汇功能。(4)土壤粒径分形与碳库稳定性关系复杂,2~50μm细粉粒是土壤有机碳无机胶体,其含量增多明显提高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形成有机—无机胶结体的机会,对维持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维持荒漠草原土壤颗粒及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义凡陈林陈林李学斌
关键词:荒漠草原碳库管理指数

相关作者

薛萐
作品数:127被引量:1,547H指数:2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区 侵蚀环境 土壤酶活性 玉米幼苗 白羊草
刘国彬
作品数:365被引量:7,288H指数:5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 土壤侵蚀
井大炜
作品数:104被引量:660H指数:16
供职机构:德州学院
研究主题:杨树 蚯蚓粪 107杨 西瓜 干旱胁迫
姜桂英
作品数:61被引量:385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潮土 土壤养分 生物炭 碳氮比 烤烟
黄国勤
作品数:732被引量:5,612H指数:35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作制度 稻田 红壤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