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6篇“ 社会态度“的相关文章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社会态度问卷的修订
- 2024年
- 对2010年自编的《农村基层干部社会态度问卷》进行修订,经过737名村干部被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问卷修订后区分度、信度和效度都优于之前的问卷,并且因素分析修订前后结果高度一致,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信度和效度,问卷可以作为当前研究农村基层干部社会态度的有效测量工具。
- 夏体韬
-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社会态度政治态度问卷
- 基于社会态度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建构
- 2024年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要理念,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CGSS 2021数据,采用Probit与Logit双模型分析医疗与养老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协同作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究社会信任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考察安全与幸福感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有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社会保障的普及提高了农业转移人口对社会的信任度并促进了市民化程度的提高;当安全感知水平较低时,农业转移人口因对医疗保险水平的需求度更高而有利于促进市民化;当幸福感知水平较高时,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助于影响农业转移人口主观能动地加入市民化进程。建议优化保障体系、民生、环境与沟通,从提高安全感知、幸福感知水平,以及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等方面出发进行改进与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新型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以期满足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孙军姜天航李建博
- 关键词:社会保障市民化社会态度
-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影响成效及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内8所大学的实证分析
- 2024年
-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社会包容与友爱、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以及政治效能感、政府工作评价、家国情怀等社会态度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大学生情怀深厚、信任包容,社会态度赤诚且温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直接的知识学习、隐性的育人氛围、大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参与对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产生了正向积极的影响。其中,直接的知识学习与学校公共事务参与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隐性课程的协同效应尚不明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在涵养情怀的同时,融入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
- 王云白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态度
- 大学生对第九届亚冬会社会态度调查
- 1研究目的哈尔滨成功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举办权成为第二个举办两届亚冬会的城市。研究表明,承办城市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态度间接影响赛事顺利举办。近年来,社会态度成为学界探讨颇多的热点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
- 王若莲胡丁文
- 关键词:亚冬会三个维度大型体育赛事
- 流动人群互联网工具使用、社会态度与社区融入感的关系研究
- 2023年
- 流动人口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而智能社交工具的正负面使用是影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枢纽。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互联网工具使用、流动人口社会态度与社区融入感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互联网工具使用对社区融入感的影响在不同受教育水平和身体状态的流动人群中存在差异。社会态度的各测量因子均对社区融入感产生了显著影响。互联网工具使用会积极促进流动人群的社会态度,进而对其社区融入感产生正面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推动互联网工具在流动人群中的合理应用,促进社会融合和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学术界而言,本研究也将为有关流动人群、互联网工具使用、社会态度和社区融入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 贺予菁
- 关键词:社会态度
- 阶层认同、社会态度:居民主观认知下的政治参与——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 2023年
- 政治参与是社会治理中维系现代民主、促进基层政府与群众互动沟通的重要命题。本文选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样本来自2018年和2021年,分别是11,627人和4683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阶层认同和社会态度两个主观认知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其对居民政治参与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居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受到了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户口、教育程度这些基本人口学因素的显著影响,同时,阶层认同层面上对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认知和社会阶层认知以及社会态度层面上的社会信任感、社会正义感、社会公平感和主观幸福感等主观认知因素都在各种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 方艺
- 关键词:政治参与阶层认同社会态度
-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现状和社会态度的研究——以广西省南宁市几所老年大学为例
- 2023年
- 现阶段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更多老年群体不再满足于传统模式下推崇的“老有所养”,而是追求新时代背景下的“老有所学”与“老有所乐”。文章概述了老年大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老年大学发展中社会态度反映,再结合广西本地的老年大学,探讨了老年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老年大学发展的前景与重点:依法重视老年教育,完善老年教育的体制,提倡全民学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多形式教学;加强老年大学宣传,提高青年人认知和老年人学习意识。
- 黄丽芳蓝海燕张宇婧李佳璐郭杲妮钟熠昀
- 关键词:老年教育师资力量
- 大学生身体意象的社会态度感知、应对策略与自我客体化的关系
- 身体意象是个体关于自身躯体特征的描绘,不仅来源于自己的知觉,也来自于外部对其身体的评价。研究表明,个体社交媒体使用越频繁、对“理想身材”的内化水平越高或遭受他人的负面评价时,会体验到消极的身体意象。Cash等认为个体面对...
- 李飞龙
- 关键词:大学生
- 流动感知对青年社会态度的影响——生活质量的双中介效应被引量:5
- 2022年
-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阶层的流动以及利益分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对未来的主观预期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青年而言,由于背负着扮演好多方社会角色的压力,对未来流动的预期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主观评判。基于此,文章运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使用双中介模型,以衡量生活质量的两个维度——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生活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了青年流动感知对其社会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预期向上流动的青年往往抱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地,这一效应通过提高青年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生活满意度两个中介机制实现。预期向上流动的个体在主观上不再受限于阶层的固化,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打破阶层之间的界限,因此往往会更容易从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自我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评价。此外,双中介模型也丰富了文章的研究结论,即流动感知通过影响公共服务获得感,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最后影响社会态度。这也说明了生活满意度的来源之一是对公共服务的获得感。这一研究启示我们在变化的时代中要重视培育“青年积极公民”的政策制定和格局建设。
- 陈晓蓉张昆贤张汝立黄培宏
- 关键词:社会态度生活质量
- 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反社会态度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 2022年
-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外化问题行为的高发期,外化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都具有消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218名9至20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心理虐待与忽视、反社会态度和外化问题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直接影响外化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反社会态度对外化问题行为起间接作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在男性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预测作用更强,即男性在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下更有可能认同违反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从而更容易形成反社会态度。
- 王国芳陈瑶刘晔刘晓倩于悦罗伟
- 关键词:青少年
相关作者
- 李培林

- 作品数:324被引量:5,885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 收入分配 乡村
- 李炜

- 作品数:45被引量:802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调查 中等收入群体 社会态度 农民工 社会政策
- 刘宗粤

- 作品数:46被引量:110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 社会 思想教育 逆反心理
- 夏体韬

- 作品数:12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农村基层干部 社会态度 政治态度 高原特色农业 云南农业
- 朱廷劭

- 作品数:105被引量:33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大数据 网络行为 社会媒体 用户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