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2篇“ 祁连山东段“的相关文章
祁连山东段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山杏直播建园技术
2024年
干旱半干旱区山杏直播建园可减少建园流程,降低建园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系统总结了祁连山东段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山杏直播建园技术,从园地选择、秋季开穴、冬季蓄水、种子沙藏、春季播种、夏季集雨、肥水调控、树形培养、病虫防治等方面详述了技术细节,对干旱半干旱区山杏高效建园和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徐生丽
关键词:山杏直播建园
祁连山东段林区桦三节叶蜂虫害发生规律调查及防治药剂筛选
2024年
为提高森林虫害防治效果和保护生态环境,文章在祁连山东段林区调查了桦三节叶蜂害虫为害情况,观察其生活习性,分析桦三节叶蜂虫害发生程度与发生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进行不同药剂筛选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祁连山东段林区中,桦三节叶蜂虫害发生率和虫口密度分别为23.06%和10头·叶^(-1),1年发生1代,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专食性很强,仅为害红桦叶片。分析显示,桦三节叶蜂虫害发生率和虫口密度均与树龄呈正相关关系,与桦林郁闭度、树种多样性、坡度、海拔呈负相关关系。在桦三节叶蜂成虫羽化盛期和幼虫孵化盛期喷洒多杀霉素、阿维菌素、印楝素和苦参碱,均提高了桦三节叶蜂成虫和幼虫虫口减退率,其中喷施1500倍液2.5%苦参碱悬浮剂后,桦三节叶蜂成虫和幼虫虫口减退率均为100.00%,防治效果最佳。
肖东
关键词:红桦生活习性药剂筛选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应用多元排序分析方法。【结果】高原鼢鼠干扰造成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异不显著,但是增加了特有物种和总的物种数量。高原鼢鼠干扰降低了优势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各干扰强度样地重要值累积对数模型拟合曲线达到显著水平(R2>0.95,P<0.01);随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重要值整体下降。同时,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增加了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占比(F=4.30,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分别解释物种和功能类群空间分布变异的22.6%和54.8%(P<0.05),土壤温度、全氮和水分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分别占总解释效应21.28%、18.31%和16.25%。【结论】极重度高原鼢鼠干扰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结构,鼢鼠干扰下土壤水热条件驱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叶国辉楚彬张飞宇华铣泽唐庄生花立民
关键词:高寒草甸群落特征高原鼢鼠土壤因子
祁连山东段南麓高寒嵩草草甸群落特征变化及其与家庭牧场管理的关系
2024年
以相同地形及气候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关键稳态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家庭牧场经营管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家庭牧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同牧场管理之间的耦合关系,解析导致牧场植物群落特征分异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根源,结果表明:(1)牧民的放牧管理同草地总生产能力及其年际间的稳定性存在关联关系,过度放牧可以导致植被生产能力降低,过低放牧强度会导致家庭牧场总收益降低。(2)研究区域绝大多数牧民控制草地处于牧草生产能力中等(优良可食性牧草产量(129.1±28.3)g/m^(2))、草地生产能力稳定性(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年际间的变异系数19.9%)较高和家庭牧场收益/投资比(1.69—1.74)较高的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3)家庭牧场经济行为符合小农场经济行为特征,研究区域家庭牧场草畜平衡补偿金仅占家庭牧场总收入的0.06%—1.25%,且该区草畜平衡补偿金同草地所处演替稳态无关。维持草地的高水平生态服务功能需要牺牲一部分牧场经济收入,导致牧民在牧场经营过程中更注重草地的生产服务价值。因此,牧民选择小嵩草草甸不同稳态作为该区主流植被是当地牧民对草地畜牧业生产成本和家庭收益权衡的结果。未来畜牧业生产及管理模式应从草地自身特征出发,依托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以提高草地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匹配度,同时以增加草地单位面积生产附加值为目标,从根本上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林丽李杰霞李本措兰玉婷司梦可张法伟张法伟李以康曹广民
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2023年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以及“肥岛”效应,验证高寒灌丛“肥岛”发育的物种效应。【方法】选取了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硬叶柳(Salix sclerophylla)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3种高寒灌丛,对灌丛水平方向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高寒灌丛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SOC分布特征:3种灌丛SOC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均呈现出由根部经冠下向灌丛间地处逐渐递减的趋势;垂直分布来看,3种灌丛SOC含量总体呈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种类灌丛作用深度也不同。TN分布特征:在水平方向上,3种灌丛TN含量在表层(0~20 cm)呈现出根部高于灌丛间地的现象;在土壤的垂直剖面,3种灌丛土壤TN含量的规律同SOC的变化趋势一致。TP分布特征:除山生柳灌丛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由内向外逐渐增加的趋势外,硬叶柳以及绣线菊无明显规律;山生柳灌丛土壤TP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硬叶柳和绣线菊各土层之间TP含量变化并不大。富集率总体表现为山生柳>绣线菊>硬叶柳。【结论】研究区高寒灌丛“肥岛”的发育具有物种效应,山生柳灌丛“肥岛”更深更广,灌丛土壤对于养分的聚集高于其他灌丛。
樊宇航赵锦梅杨晓霞张碧艳王婧楠
关键词:高寒灌丛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祁连山东段
祁连山东段山生柳灌丛种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3年
【目的】明晰祁连山东段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灌丛空间分布类型和株高、基径、枝条数、叶面积以及地上生物量等生长状况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实地调查采样、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山生柳灌丛的个体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祁连山东段山生柳种群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株高与总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枝条数与总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呈显著正相关;叶面积与非毛管孔隙呈显著负相关,与最大持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最大持水量与非毛管孔隙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非毛管孔隙呈显著负相关,与最大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山生柳灌丛7个环境因子的变异系数在0.01~0.15,土壤有机质和毛管孔隙变化幅度较大,其次为土壤含水量和容重,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变化幅度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有机质是影响该地区山生柳灌丛分布的主导因素,其次是土壤持水能力,而其他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结论】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研究区灌丛分布的主要因素,对研究区内灌丛生态系统和高寒区植物多样性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张碧艳赵锦梅杨晓霞王婧楠樊宇航
关键词:土壤性状祁连山东段
祁连山东段灌丛化程度对高寒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我国北方草地普遍出现的灌丛化现象不仅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增加了土壤的空间异质性,还可能引起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而祁连山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山脉,对高寒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和青藏高原的碳汇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
王婧楠
关键词:祁连山东段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状
海拔对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林林下灌草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揭示海拔对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以祁连山东段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5个海拔梯度下青海云杉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林林下植物共有79种,隶属于24科50属;其中,灌木植物有19种,蔷薇科(Rosaceae)种类最多;草本植物有60种,毛茛科(Ranunculaceae)种类最多。重要值分析结果显示:灌木层优势种为银露梅[Dasiphora glabra(G. Lodd.) Soják]、小叶金露梅[D.parvifolia(Fisch. ex Lehm.) Juz.]、金露梅[D.fruticosa(Linn.) Rydb.]和山生柳(Salix oritrepha Schneid.),草本层优势种主要为薹草(Carex spp.)和珠芽蓼[Bistorta vivipara(Linn.) Gray]。青海云杉林林下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的“中间高度膨胀”理论;灌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海拔分别呈显著(P<0.05)正相关和负相关,而草本植物的各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均无显著(P>0.05)相关性。S?rensen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相邻海拔梯度林地间的相似性逐渐降低,并且海拔梯度跨度越大,林地间的相似性越低。综合分析表明: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林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受海拔影响显著,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受海拔影响不明显。
李转桃徐先英赵鹏罗永忠
关键词: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祁连山东段
基于微波辐射计资料的祁连山东段大气水汽和液态水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23年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干旱风险升高,而对气候变化高敏感的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是解决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利用甘肃永登国家气象观测站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祁连山东段大气水汽和液态水的时空分布及不同性质降水前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受大气环流、地形、边界层及局地和区域天气气候条件等多因素影响,祁连山东段98%以上的水汽集中在6.0 km以下,大气水汽密度随高度下降,液态水含量则随高度先增后减。降水天气背景下,水汽密度及液态水含量明显增大,且液态水含量最大值出现高度有所降低。(2)水汽及液态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大气可降水量远大于冬季,夏季液态水垂直伸展高度及最大值出现高度均大于冬季。(3)水汽及液态水日变化明显,且存在季节差异。水汽日峰值出现在下午至傍晚,谷值出现在清晨至中午;夏半年峰值及谷值出现时间较冬半年迟,且峰谷值变化幅度更大。液态水垂直伸展高度白天高于夜间,且夏半年垂直分布较冬半年深厚。(4)大气可降水量存在10~20 d和8 d左右的主周期,夏、秋季4~7 d和21~32 d的周期变化也比较明显。(5)不同类型降水前水汽及液态水均存在跃增现象,但跃增量、跃增时间及高度存在差异。其中,7—8月积层混合云降水前跃增时间最早,积云降水前跃增量最大、跃增高度最高,而暖云降水前跃增高度明显偏低。
把黎奚立宗蔡迪花庞朝云张鑫海尹春
关键词:大气水汽祁连山东段微波辐射计
祁连山东段废弃渣台生态治理修复不同技术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废弃渣台、自然滑坡、植被创面等生态脆弱区进行治理修复时,由于受季节性洪涝灾害、季节性干旱、高海拔气候、贫瘠土壤地质等条件影响,生态治理修复区经常出现坡面覆盖土壤流失、滑坡、植物成活率和植被覆盖度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治理修复成效。针对生态治理修复中存在的技术短板和弊端,依托“祁连山东段废弃渣台综合修复集成技术研究”科研项目,选择在祁连山东段乌鞘岭林区原兰武二线铁路建设废弃渣台采取不同生态治理修复技术分模块进行了试验对照分析研究,在废弃渣台坡面建成防洪集流滴灌覆盖区和传统单一覆土生态治理修复区,在防洪集流滴灌覆盖区内分别设置土工格稳固、框架稳固、植生袋稳固、植生袋覆盖等生态治理修复模块,经生态修复成效调查监测数据显示:在相同坡度、土壤、地质及气候等因子下,在防洪集流滴灌区应用土工格固土、框架稳固、植生袋框架稳固、植生袋覆盖稳固等生态治理修复技术生态治理修复成效明显提升,当年可将土壤流失率平均控制在4%以内,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到78.97%,与传统单一覆土生态治理修复技术措施对照,土壤流失率平均降低18.89%,植被盖度平均提高24.47%,植物生长量和活力明显增加。
吕海元高文耀
关键词:生态修复

相关作者

潘保田
作品数:210被引量:3,153H指数:3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祁连山东段 黄河 气候变化 地貌演化
赵锦梅
作品数:80被引量:438H指数:13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祁连山东段 高寒草地 课程 土地利用方式 东祁连山
花立民
作品数:183被引量:833H指数:17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高原鼢鼠 高寒草甸 高原鼠兔 祁连山东段 啮齿动物
楚彬
作品数:68被引量:217H指数:10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高原鼢鼠 高寒草甸 祁连山东段 环境因子 土壤因子
邬光剑
作品数:70被引量:710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冰芯 慕士塔格 祁连山东段 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