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7篇“ 神经内窥镜检查“的相关文章
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二科就诊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给予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6±14.75)min vs(94.03±14.50)min,t=0.268,P=0.789]。2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6个月NIHSS评分显著降低[(5.90±4.02)分vs(9.23±3.47)分,P=0.000;(4.54±2.56)分vs(6.50±3.07)分,P=0.000]。2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
高洁袁毓李明月张明刘旭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检查基底神经节
改良补救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行脑脊液漏修补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以改良补救带蒂鼻中隔黏膜瓣为主的修补方式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行术中脑脊液漏修补的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且术中出现脑脊液漏且行脑脊液漏修补术的患者资料,选择使用改良补救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修补的研究组患者共20例,用传统鼻中隔黏膜瓣进行修补的对照组患者共22例,比较2组间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182.5(140.0,243.8)min]比对照组[240.0(182.8,303.5)min]短,P=0.017。研究组术后嗅觉减退(1/20)较对照组(8/22)少,P=0.036。研究组20例患者均得到良好的修补效果,无术后脑脊液漏出现;对照组中21例患者得到成功修补,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再次行手术治疗后好转;2组修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术期均无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内无死亡及失访病例。结论使用改良补救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安全可行,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少术后患者嗅觉减退的发生率。
孙子康王安硕何章鸣陈殿升张文王飞
关键词:垂体肿瘤神经内窥镜检查嗅觉丧失
经立体定向引导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短期效果
2024年
目的分析经立体定向引导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HBGH)的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21年8月我院神经外科HBGH患者148例,依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行常规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的74例为对照组,行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74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期间再出血发生比例、术后6 h血肿清除比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术后3个月死亡发生比例、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比例、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比例。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t=19.084,P<0.05),住院期间再出血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χ^(2)=9.378,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 h血肿清除比例高于对照组(u=2.935,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ESS评分、Barthel指数手术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8.349、9.474,P<0.05),而死亡发生比例、并发症发生比例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χ^(2)=9.483,P<0.05)。结论经立体定向引导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HBGH手术时间虽较长,但能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术后再出血率,预后效果良好,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
关毅任振强龙江
关键词:立体定位技术神经内窥镜检查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成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成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成人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行经顶结节单孔血肿冲洗及引流术,n=38)和观察组(行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n=42)。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术前,两组mRS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mRS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BI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BI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鲍晶孙瑞魏社鹏潘阵江华蓉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检查
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与传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方式与传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85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鼻中隔黏膜下组(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n=45)和鼻蝶组(经鼻蝶入路,n=40)。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嗅觉功能、鼻通气功能及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的术中肿瘤切除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与鼻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少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嗅觉识别阈值高于术前,且鼻中隔黏膜下组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鼻吸气阻力、呼气阻力高于术前,鼻中隔黏膜下组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催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患者嗅觉功能损害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谭彬陈翱杨帆向融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检查
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8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予以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钻孔组,19例),计算血肿腔厚度变化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评估神经功能预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脑脊液漏发生率。结果内镜组与钻孔组血肿腔厚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8,P=0.396)。内镜组和钻孔组出院时mRS评分低于入院时(Z=⁃4.116,P=0.000;Z=⁃4.195,P=0.000),BI指数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Z=⁃1.557,P=0.119;Z=⁃0.091,P=0.928);出院时两组mRS评分(Z=⁃0.502,P=0.616)和BI指数(Z=⁃0.853,P=0.3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术后引流时间长于钻孔组(t=2.488,P=0.018),但术后住院时间短于钻孔组(t=⁃3.894,P=0.000);而两组总住院费用(t=1.175,P=0.248)和脑脊液漏发生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无论采取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还是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均安全、有效,可清除血肿,改善神经功能;神经内镜手术具有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的优势。
张笑银锐李鹏涛常健博孙思帅魏俊吉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检查引流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对比分析
2024年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5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46例),记录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术后气管切开率和术后30 d病死率,术后7 d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估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结果 内镜组患者血肿清除率(t=2.393,P=0.020)和术后7 d GCS评分(t=3.445,P=0.001)高于开颅组,手术时间(t=-13.318,P=0.000)、术中出血量(t=-7.823,P=0.000)、术后ICU住院时间(t=-4.183,P=0.000)、术后气管切开率(χ^(2)=5.277,P=0.022)和术后3个月mRS评分(t=-2.493,P=0.015)低于开颅组。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的血肿清除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和术后ICU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气管切开率更低,术后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预后更佳,值得临床尝试应用。
罗成焕唐斌叶泽驹覃建平刘小红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内窥镜检查颅骨切开术
电磁导航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102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行电磁导航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和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每组51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氧化应激指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升压素(AVP)、血管生成素-1(Ang-1)、内皮素(E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血肿残余量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NIHSS、mRS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SOD、GSH-Px水平高于术前,血清MDA水平低于术前,且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AVP、Ang-1、ET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磁导航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有助于改善HICH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优化围术期指标,缓解氧化应激状态,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杜娟刘婷婷陈素杰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检查
经额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经颞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脑出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比较经额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经颞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9例基底核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导航内镜组(n=34)和开颅显微镜组(n=35)。导航内镜组患者接受经额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开颅显微镜组患者接受经颞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中气管切开率、术后再出血率、术后癫痫发生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1、14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死亡率。结果导航内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显微镜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开颅显微镜组,术中气管切开率低于开颅显微镜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GC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时间在GC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术后第1、4天导航内镜组GCS评分高于开颅显微镜组(P<0.05)。导航内镜组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显微镜组(P<0.05)。结论与经颞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相比,经额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可缩短基底核脑出血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意识障碍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改善预后。
张清超查正江李志宏周和平唐剑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神经内窥镜检查
个体化康复训练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患者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训练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下微创清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州学院附属南太湖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神经内镜下微创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个体化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Fugi-Meyer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7/50),高于对照组的78%(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21)。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FMA评分、BI评分、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3个月=9.59、8.68、6.38、4.03,t术后6个月=8.96、6.85、12.03、8.21,均P<0.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4%(2/50),低于对照组的18%(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P=0.025)。结论个体化康复训练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下微创清除术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预后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与生活日常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王伟李夏良沈立吴钟华盛文国莫成平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检查康复

相关作者

邓侃
作品数:88被引量:236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垂体肿瘤 库欣病 蝶窦
康德智
作品数:758被引量:1,378H指数:17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手术治疗 癫痫 文献复习 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刘宁
作品数:241被引量:585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胶质瘤 显微外科手术 显微手术 听神经瘤 垂体腺瘤
岳树源
作品数:167被引量:671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面神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王晨阳
作品数:77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手术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内镜 显微手术 显微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