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8篇“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相关文章
- 肌卫星细胞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肛门括约肌修复影响的研究现状
- 2024年
-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是指由于阴部神经损伤,肛门括约肌退化性萎缩后导致的括约肌收缩功能障碍,表现为粪便无意识地自肛门漏出。肌卫星细胞是骨骼肌中一类成体干细胞群,在骨骼肌损伤后可以被激活并分化成干细胞和成肌细胞,重构肌肉纤维。肛门外括约肌萎缩的过程与肌卫星细胞的数目、激活分化水平密切相关,而肌卫星细胞的激活与增殖在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再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过程受多种细胞、细胞因子的生态位和信号传导调控,是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重要的作用靶点。本文就肌卫星细胞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肛门括约肌修复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何津超王群博秦钦赵玲董青军
- 关键词:神经源性大便失禁肌卫星细胞
-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诊治进展
- 2023年
- 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是一种功能紊乱性疾病^([1]),被公认为肛肠科的疑难病,表现为肛门对直肠内固体和液体的蓄控能力减弱或消失,肛门溢液、内裤粪迹或臭秽味经常令患者有羞辱感。FI的患病率并不十分明确,目前报道FI的患病率为4.4%~50%^([2-4]),成人最高为18%^([5-6]),但实际情况远比以前所认为的更普遍。美国FI患者每年支出约4 110美元,医疗成本与失禁的程度呈正相关^([7])。
- 秦钦李小嘉董青军王琛
- 关键词:大便失禁神经源性病因病机神经调节
- 电针足三里和长强穴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大鼠肛门括约肌生理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和长强穴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大鼠肛门括约肌生理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刺激组、电针组,每组30只,另取6只健康雄性SD大鼠设为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切断双侧阴部神经的方法建立大便失禁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电刺激组予以相应的措施连续干预14 d,模型组、空白组不干预。观察大鼠的粪便情况,检测肛门括约肌生理功能相关指标(肛门直肠压力、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肛门括约肌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空白组大鼠垫料干燥,粪便呈颗粒状;模型组大鼠垫料箱内潮湿,粪便稀薄呈糊状;电刺激组和电针组大鼠粪便由糊状逐渐成形,最后成柔软的圆球状,电针组粪便的性状改善更显著,粪便质地更硬。②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肛门直肠压力降低(P<0.05),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减弱(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电刺激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肛门直肠压力、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治疗3 d、7 d、14 d肛门直肠压力升高(P<0.05),治疗7 d、14 d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增强(P<0.05)。④与电刺激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治疗3 d、14 d肛门直肠压力高于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14 d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强于电刺激组(P<0.05)。⑤空白组大鼠肛门外括约肌肌纤维排列致密有序;模型组大鼠肌纤维结构紊乱,肌纤维间隙增宽,肛门外括约肌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电刺激组与电针组大鼠肌纤维结构和排列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电针足三里和长强穴可有效改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大鼠的大便失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增大肛门直肠压力及增强肛门外括约肌电活动有关。
- 秦钦王迪董青军王琛曹永清陆金根
- 关键词:大便失禁神经源性电针肛门直肠压力肛门外括约肌
- 骶管内注射纳洛酮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骶管内注射纳洛酮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170例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两组均给予综合保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骶管内注射纳洛酮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经过治疗,两组肛管收缩时间、收缩压、静息压、直肠感觉阀和感觉收缩时间阀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但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不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在综合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骶管内注射纳洛酮,对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考虑。
- 林军
- 关键词:骶管注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
- 臀大肌瓣移位在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臀大肌瓣移位肛提肌加强术在治疗儿童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臀大肌瓣移位肛提肌加强术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手术年龄7~16岁,平均13.2岁,患儿术前均有明确的脊髓拴系松解手术史,在手术前均行盆底肌电图检查、盆底肌MR、结肠传输试验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前后均行肛门直肠测压、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2例患儿获得随访,术前盆底肌电图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且为失代偿期。结肠传输试验表现为混合型10例,出口梗阻型3例,盆底肌MR见13例患儿肛提肌发育不对称或肛提肌不能清楚显示,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前后均未见明显变化,临床评分结果示13例患儿均表现为完全性大便失禁,评分差,术后患儿的临床表现优0例,良8例,差4例。结论臀大肌瓣移位肛提肌加强术有利于改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排便状况。
- 王若义丁庆光陈维秀孙小兵李金良陈雨历
- 关键词:大便失禁神经源性
- 骶管内注射纳洛酮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骶管内注射纳洛酮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存在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经肛门直肠压力学检查确诊)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大便失禁次数及相关直肠肛管压力学检查项目。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肛管最大收缩压、静息压、直肠感觉阈、感觉收缩时间阈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骶管内注射纳洛酮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疗效确切。
- 孙浩巫祖强陈戎胡金城
- 关键词:纳洛酮骶管内注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
- 盆底肌悬吊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体会被引量:4
- 2003年
- 林芃陈雨历陈维秀
- 关键词:康复训练
-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提肛肌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取22例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的提肛肌标本,另取8例排便正常儿童的提肛肌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NCAM、S-100蛋白和MBP)进行病理学观察分析。结果脊髓脊膜膨出术后组和隐性脊柱裂患儿组,其NCAM、S-100蛋白和MBP染色强度均较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弱,但脊髓脊膜膨出术后组和隐性脊柱裂患儿组之间NCAM、S-100蛋白和MBP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的提肛肌明显缺乏NCAM和神经胶质细胞,这对神经细胞的分化、诱导、神经肌肉接头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使提肛肌无法形成正常的神经支配和神经损伤后无法有效再生,严重影响提肛肌功能。
- 林秡陈雨历林秀华
- 关键词: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儿童盆底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提肛肌
- 阑尾造瘘结肠顺行灌洗治疗儿童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03年
- 姜志娥陈雨历陈维秀李金良林芃
- 关键词:儿童神经源性大便失禁脊髓栓系综合征并发症
-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提肛肌的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的提肛肌进行病理学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取22例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的提肛肌标本,男15例,女7例,平均8.2岁。另取8例排便正常儿童的提肛肌作为对照,男5例,女3例,平均8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Y、NF200和MBP)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对照组所有提肛肌标本NF-200和MBP均强阳性反应(染色强度++~+++),SY染色深且数目多。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组,SY染色浅,小且数目少,NF-200和MBP染色强度均较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但脊髓脊膜膨出术后组和隐性脊柱裂患儿组之间SY、NF-200和MBP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提肛肌神经支配异常是造成提肛肌功能不全的病因,为临床上采用盆底功能锻炼、生物反馈和手术等方法恢复提肛肌肌肉功能来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 林芃陈雨历林秀华
- 关键词: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提肛肌病理学改变
相关作者
- 陈雨历

- 作品数:93被引量:32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大便失禁 小儿 脊髓栓系综合征 神经原性膀胱
- 董青军

- 作品数:63被引量:309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研究主题:肛瘘 肛周脓肿 括约肌 肛瘘术后 温和灸
- 陈维秀

- 作品数:59被引量:181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大便失禁 儿童 膀胱 手术治疗 神经源性
- 范应中

- 作品数:180被引量:541H指数:10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小儿 肾母细胞瘤 治疗小儿 肾积水
- 林芃

- 作品数:15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小儿 神经原性膀胱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 脊髓发育不良 外科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