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31篇“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相关文章
- 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维生素D、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表达对继发癫痫风险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研究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维生素D、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对继发癫痫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例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2年内是否继发癫痫分为癫痫组(51例)和非癫痫组(14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维生素D、GFAP、NLRP3 mRNA表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杂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传统方案和新型方案预测复杂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预测方案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癫痫组高热惊厥/癫痫家族史占比高于非癫痫组,平均热性惊厥发作时间长于非癫痫组(均P<0.05)。癫痫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非癫痫组,GFAP、NLRP3 mRNA高于非癫痫组(均P<0.05)。高热惊厥/癫痫家族史、平均热性惊厥发作时间、维生素D、GFAP、NLRP3 mRNA是复杂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影响因素(均P<0.05)。传统方案中,高热惊厥/癫痫家族史、平均热性惊厥发作时间单项及两项联合预测复杂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AUC分别为0.631、0.734、0.878(均P<0.001)。新型方案中,维生素D、GFAP、NLRP3 mRNA单项及三项联合预测复杂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AUC分别为0.790、0.774、0.784、0.909(均P<0.001)。传统方案+新型方案预测复杂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AUC为0.914(P<0.001)。无论传统方案还是新型方案,联合预测的AUC大于单独因子(均P<0.05),且新型方案联合预测的AUC高于传统方案(P<0.05),但新型方案联合预测的AUC与传统方案+新型方案预测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维生素D、GFAP、NLRP3表达与继发癫痫风险有关,三项联合检测时预测继发癫痫价值优于传统方案,可作为患儿病情进展的预警手段,为临床实施个性化的分层预防干预提供参考。
- 张亚敬谢蒙石晶
- 关键词:复杂性热性惊厥维生素D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外周血1,25-(OH)_(2)D_(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小儿复杂性惊厥中的表达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复杂性小儿热性惊厥(CF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治疗的热性惊厥患儿(FS)92例,分为复杂组(40例)和单纯组(单纯性FS,52例),分析外周血1,25-(OH)_(2)D_(3)、NSE、GFAP的变化差异及与预后关系。结果复杂组患儿1,25-(OH)_(2)D_(3)水平低于单纯组[(14.40±3.32)vs.(19.27±4.11)],NSE[(22.10±5.65)vs.(15.02±5.13)]和GFAP[(50.20±9.30)vs.(36.63±9.02)]水平高于单纯组(t=6.113、6.279、7.058,P<0.05)。复杂组不同发作情况对应的患儿1,25-(OH)_(2)D_(3)、NSE和GFA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作持续时间t=6.103、2.736、3.996,24h内发作次数t=2.385、2.048、2.125,发作形式:t=2.862、2.704、2.304,P<0.05)。Spearman分析显示1,25-(OH)_(2)D_(3)水平与发作持续时间、24h内发作次数、发作形式呈负相关(r=-0.744、-0.321、-0.497,P<0.05),NSE、GFAP则与其呈正相关(NSE:r=0.375、0.302、0.373,GFAP:r=0.530、0.272、0.334,P<0.05)。预后不良患儿CFS比例为81.82%,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儿(χ^(2)=26.228,P<0.05);预后不良患儿外周血1,25-(OH)_(2)D_(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患儿,NSE和GFA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儿(t=2.893、3.762、3.323,P<0.05)。ROC显示,外周血1,25-(OH)_(2)D_(3)、NSE、GFAP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2、0.706和0.724(P<0.05)。结论外周血1,25-(OH)_(2)D_(3)水平下降及NSE、GFAP水平升高与CFS的发生及病情发作情况有关,且具有较高的预后预测价值。
- 李梦洁肖佳男刘文娟练芮含张丽秀
- 关键词:1,25-二羟维生素D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麝香黄芪复方滴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麝香黄芪复方滴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脑组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BMSCs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BMSCs组和联合组予尾静脉BMSCs细胞注射,中药组和联合组给予麝香黄芪复方滴丸溶液灌胃。术后第2天神经功能评分、MRI检查脑梗死及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是否移植BMSCs,第5天取脑组织做尼氏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GFAP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在第5天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P<0.05),减少神经元损伤,减少GFAP的表达(P<0.01)。结论:麝香黄芪复方滴丸联合BMSCs能够显著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GFAP的表达,减少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 陈娜王燕琳孙慧芳张奇王卓雅麻玉成孙永康张运克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
- 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背景: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是一个中间丝过渡表达蛋白,其表达水平是最常用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蛋白。中医治疗脊髓损伤历史悠久,大量研究表明针刺“督脉”“足阳明胃经”对脊髓损伤的神经再生修复具有一定作用。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后脊髓损伤大鼠损伤部位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督脉电针组、胃经电针组、混合电针组、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不进行脊髓切断外,其他各组均制备T_(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每个组再随机分为治疗后3,7,14,21 d组,每亚组6只。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其他3个电针组进行相应电针干预。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局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PCR、Western blot检测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模型对照组损伤后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未损伤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督脉电针组、胃经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混合电针组与督脉电针组、胃经电针组相比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电针刺激可降低损伤局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减少损伤局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从而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
- 唐福宇周宾宾魏卫兵张鸿升
- 关键词:电针刺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督脉胃经
- 脑电双频指数联合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第1、3、5、7天监测BIS,同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GFAP水平。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3分)。比较两组患者BIS及血清GFAP水平动态变化趋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IS、GFAP单项及联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3、5、7天血清GFAP及BI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时间点,预后不良组血清GFA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BIS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IS联合GFAP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单项。结论:BIS联合GFA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王峰党俊涛王小峰白西民姚胜田彩玲杜春亮
-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颅脑损伤预后
- 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 探究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UCH-LI)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收治的ACI病人13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卒中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5分,n=57)、中度组(5~15分,n=43)和重度组(>15分,n=36),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n=72)与预后不良组(3~6分,n=64)。另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GFAP、UCH-L1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其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GFAP、UCH-L1水平与NIHSS评分对ACI病人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ACI病人NIHSS评分(0.00±0.00)分、血清GFAP[0.06(0.04,0.11)]μg/L、UCH-L1[0.06(0.03,0.16)]μg/L水平比较,轻、中、重度组ACI病人NIHSS评分[(3.12±0.29)分、(9.02±1.15)分、(19.27±2.35)分]、血清GFAP[0.13(0.04,0.18)μg/L、0.16(0.07,0.26)μg/L、0.32(0.07,1.01)μg/L]、UCH-L1P[0.10(0.07,0.23)μg/L、0.21(0.13,0.38)μg/L、0.32(0.12,0.62)μg/L]水平均依次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I病人血清GFAP、UCH-L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0.41,P<0.05)。与预后良好组年龄(61.72±6.21)岁、NIHSS评分(7.61±1.89)分、血清FBG(5.15±0.83)mmol/L、CPR(2.75±0.82)mmol/L、GFAP[0.07(0.03,0.18)μg/L]、UCH-L1[0.04(0.11,0.22)μg/L]水平比较,预后不良组年龄(65.83±5.69)岁、NIHSS评分(13.14±2.05)分、血清FBG(6.39±1.07)mmol/L、CPR(3.96±1.03)mmol/L、GFAP[0.16(0.10,0.33)μg/L]、UCH-L1[0.13(0.09,0.20)μg/L]水平均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血清GFAP、UCH-L1水平高均是影响ACI病人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53,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80%、97.20%,显著优�
- 赖娅莉刘信东段海宇
-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预后
- 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注射液治疗对癫痫患者脑电波及血清S-100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注射液治疗癫痫患者对脑电波及血清S-100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抽取癫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电波变化情况及血清S-100β、GFAP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脑电波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S-100β、GF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注射液治疗癫痫患者有助于稳定脑电波频率,降低血清S-100β、GFAP水平。
- 张三妮马田清
- 关键词:癫痫脑电波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出生前后电磁波暴露对大鼠海马组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出生前后暴露于1 800 MHz电磁波对大鼠海马组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前暴露指孕期暴露,32只SD孕鼠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低功率出生前暴露组和高功率出生前暴露组,暴露组分别用0.5和1.0 mW/cm^(2)的1 800 MHz连续射频电磁波对孕鼠进行21 d全身暴露(12 h/d)后,测定受暴露动物产出的仔鼠海马组织GFAP的表达。出生后暴露为32只4周龄SD大鼠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高功率暴露组和低功率暴露组,暴露组暴露剂量及方式与出生前暴露相同。暴露完成后测定仔鼠海马组织GFAP的表达,并比较相应两组之间仔鼠海马组织GFAP阳性表达产物平均光密度(MOD)值。结果出生前低功率暴露组仔鼠海马组织GFAP表达下调;出生后低、高功率暴露组SD大鼠GFAP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暴露大鼠海马组织GFAP对模拟移动电话的低功率电磁波(0.5 mW/cm^(2))更为敏感,孕期高功率(1.0 mW/cm^(2))和出生后低、高功率电磁波暴露对大鼠海马组织GFAP表达均无影响。
- 陈洁熊庆吴锡南张媛武慧欣李志强毛勇木云珍
- 关键词:宫内暴露海马组织
- 脑性瘫痪患儿CT表现及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CT表现及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7例CP患儿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本院同期8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CP患儿人口学特征及CT异常表现,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MBP、GFAP及IL-6水平差异,探讨血清MBP、GFAP及IL-6检测对小儿CP的诊断价值。结果137例CP患儿中男∶女为1.36∶1;以<3岁患儿居多,共63例(45.99%);诊断分型以痉挛型所占比例最高,共84例(61.31%)。137例CP患儿CT表现异常87例,总异常率为63.50%。观察组血清MBP、GFAP及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同CP类型患儿血清MBP、GFAP及IL-6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MBP、GFAP及IL-6诊断小儿CP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7、0.840、0.810。结论CP患儿诊断类型以痉挛型为主,血清MBP、GFAP及IL-6检查可为小儿CP的诊断提供参考。
- 徐亚飞廉荣镇唐琼梅
- 关键词:脑性瘫痪CT表现髓鞘碱性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白细胞介素-6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血清中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30例T2DM患者和66例健康对照者,将T2DM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较好组(65例,6.5%9.0%),分析三组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S-100β、NSE、GFAP水平,分析血糖控制水平与上述蛋白质的相关性。结果血糖控制较差组[S-100β:(0.137±0.047)ng/mL;NSE:(13.73±1.87)ng/mL;GFAP:(5.22±0.40)ng/mL]、血糖控制较好组[S-100β:(0.087±0.017)ng/mL;NSE:(10.74±0.86)ng/mL;GFAP:(5.03±0.38)ng/mL]和健康人对照组[S-100β:(0.053±0.005)ng/mL;NSE:(9.36±0.30)ng/mL;GFAP:(3.37±0.13)ng/mL]3组之间比较,血清中S-100β、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FAP差异不明显。其中血糖控制较差组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血清中S-100β、NSE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较好组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血清中S-100β、NSE水平均有升高,仅S-100β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100β、NSE、GFAP水平与血糖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时上述蛋白质水平仍与血糖呈正相关(P<0.05)。结论T2DM患者血糖水平与S-100β、NSE、GFAP水平呈正相关,与NSE和GFAP相比,S-100β更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 柳诗雅王攀周剑锁王天成崔丽艳
- 关键词:2型糖尿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