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9篇“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由于免疫功能严重抑制而发生的淋巴组织增生及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
- 任汉云李渊
- 关键词: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被引量:2
- 2006年
- 龚祖寅夏成青
-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淋巴瘤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在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中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为儿科常见疾病,具有异质性的继发性恶性肿瘤。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病死率为20%。PTLD常首发于头颈部Waldeyer环,表现为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移植后儿童出现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应警惕PTLD。本文综述PTLD在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中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旨在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PTLD,改善预后。
- 张涵孙婷王延飞张肖林车娟
- 关键词: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器官移植扁桃体腺样体肥大EB病毒儿童
- 实体器官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诊疗进展被引量:1
- 2021年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是继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SOT)后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成人是仅次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第二常见的SOT后恶性肿瘤[1-2]。PTLD为一组异质性病变,包含了从良性的淋巴增生到恶性侵袭性淋巴瘤在内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PTLD早期发病的主要原因,供体的慢性抗原刺激和/或累积的免疫抑制是后期淋巴细胞转化的关键因素[3]。
- 李静怡蒋怡丽吕翠翠邓琦
- 关键词: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抗原刺激实体器官移植侵袭性淋巴瘤诊疗进展
- 儿童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诊疗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总结儿童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病理确诊PTLD的18例儿童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确诊PTLD的儿童肝移植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和预后。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8例移植后PTLD患者中位移植年龄为15.9(4.6~146.7)个月,手术后PTLD中位发病时间为15.1(4.2~30.1)个月。88.9%(16/18)的PTLD患者存在浅表淋巴结肿大,94.4%(17/18)患者伴EB病毒血症,88.9%(16/18)患者病理学结果显示EBER原位杂交阳性。17例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提示相关肿大淋巴结FDG代谢增高。18例患者均应用减停免疫抑制剂治疗,根据病理类型,PTLD患者应用靶向治疗、化疗、手术切除及EBV-CTL过继性免疫治疗。1例患者死亡,17例患者临床缓解。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EBV感染和免疫抑制水平较强可能导致PTLD的患病风险增加。非特异性症状合并EB病毒血症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时,需考虑到PTLD的可能。监测EBV DNA复制载量和降低免疫抑制水平是治疗儿童肝移植术后PTLD的重要手段,尽早诊断和治疗对PTLD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 刘静怡孙丽莹朱志军朱志军刘颖魏林曾志贵刘颖赵新颜刘颖
- 关键词:儿童肝移植EBV感染细胞分选
- EB病毒相关性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相关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一系列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也是儿童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超过70%的PTLD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有关,EBV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也是儿童器官移植术后的主要恶性肿瘤。EBV相关性PTLD在儿童实体器官移植中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由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所致,但具体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在EBV相关性PTL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开发生物标志物以实现指导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实体器官移植EBV相关性PTLD的发生情况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开拓思路。
- 艾亮张盛王强李夏成柯
- 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生物标志物
- 儿童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影像表现和临床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7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诊断的肝移植后PTLD患儿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观察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密度/信号/回声等特点。结果肝移植时年龄为8(7,11)个月,14例年龄<1岁。肝移植手术与诊断PTLD的时间间隔为22(10,34)个月,范围3~54个月,间隔<1年者(早发型)6例,≥1年者(晚发型)11例。15例伴有EB病毒感染。12例病理确诊的PTLD中,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为Burkitt淋巴瘤,1例为反应性浆细胞增生。17例PTLD患儿中,8例见淋巴结内组织受累,16例结外组织受累,后者包括腹部受累15例。腹部受累部位包括小肠14例、结肠7例、肠系膜4例、肾脏3例、肝脏2例、腹部淋巴结2例、腹膜1例、胃1例,腹部以外受累部位包括淋巴结7例、肺3例、颅骨1例、脑1例、胸膜1例、胸壁1例、鼻咽部1例。最常见的腹部影像异常是肠壁增厚、偏心性肿块、肠腔扩张,可累及小肠、结肠,前者较多。累及肝脏、肾脏者表现为多发肿块。腹部外PTLD最常见表现为淋巴结增大,见于7例患儿,颈部最多见,表现为淋巴结短径大于10 mm,密度/信号均匀,轻度强化。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数月到数年均可发生PTLD,可累及全身多部位,结外病变多于结内病变,腹部受累最多见,EB病毒感染率高。结合病史、EB病毒感染状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 孙燕邵虹潘慧红钟玉敏
- 关键词:肝移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儿童磁共振成像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0年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移植受者中发生的、继发于免疫抑制状态的一大类淋巴组织或浆细胞增生性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高不下。我们总结近5年万方/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PTLD相关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旨在为PTLD的进一步临床病理研究提供参考。
- 邹冰清李霞蔡颖
- 关键词:临床病理研究免疫抑制状态移植受者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淋巴组织临床病理特征
- 肝移植受者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单中心诊疗经验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总结肝移植受者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发病情况和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34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肝移植受者中PTLD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数据及影像学资料;分析PTLD受者的病理学结果与治疗方式;分析PTLD受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肝移植受者PTLD发生率为2.2%(16/734),中位术后发病时间为8(3,46)个月。PTL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部分出现贫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和消化系统症状等。16例PTLD受者中,1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异常升高;6例转氨酶升高;14例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DNA载量升高;5例巨细胞病毒(CMV)DNA载量升高。13例受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提示相关肿大淋巴结18F-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增高;2例受者颈部及腹部CT检查提示相应区域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受者仅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16例PTLD受者均行病理学检查,其中13例受者原位杂交结果提示EBV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降低免疫抑制剂水平是PTLD受者的基础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病理类型的PTLD可联合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针对肿大淋巴结,给予手术及放射治疗。1例受者因PTLD治疗致移植肝衰竭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增加PTLD的患病风险,PTLD在儿童肝移植受者中发生率高于成人,尽早诊断和合理治疗可极大地改善PTLD受者的预后。
- 刘静怡孙丽莹朱志军魏林刘颖曾志贵曲伟刘思琦
- 关键词:肝移植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爱泼斯坦-巴尔病毒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巨细胞病毒
- 器官移植受者EB病毒感染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诊疗规范(2019版)被引量:19
- 2019年
-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EB病毒(EBV)感染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感染病学专家、血液内科专家,在《器官移植受者EBV感染和PTLD临床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从概述和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预后、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制订本规范,以帮助器官移植工作者规范和优化EBV感染及相关疾病PTLD的诊断和治疗。
-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石炳毅张永清孙丽莹
-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