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4篇“ 米槠林“的相关文章
中国甜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斑块特征
2025年
本研究基于《中国植被图集(1:1 000 000)》,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图斑进行矢量化处理,提取甜植被的信息,并绘制甜的地理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甜群落的分布特点、群落的类型以及其斑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甜植被总面积约为29280.48 km2,总斑块数为865个。其中,福建和广西的分布面积最广,分别为8141.08 km2和8075.65 km2,分别占我国甜植被总面积的27.81%和27.58%。甜图斑的主要特征是:小斑块多,大斑块少,斑块的面积差异显著。大多数斑块的分布较为集中,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甜的保护以及可持续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Based on the “Vegetation Atlas of China (1:1000000)”, this study us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ArcGIS) to vectorize the map spots, extract the vegetation information of Castanopsis eyrei and Castanopsis eyrei forests, and draw the geographic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Castanopsis eyrei, C. carlesii forest. Based on thi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ommunity types and patc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getation communities in Castanopsis eyrei, C. carlesii forest in Chin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vegetation area of Castanopsis eyrei, C. carlesii forest in China was about 29280.48 km2,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patches was 865. Among them, Fujian and Guangxi have the widest distribution area, with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8141.08 km2 and 8075.65 km2, accounting for 27.81% and 27.58% of the total vegetation area of Castanopsis eyrei, C. carlesii forest in China, respectivel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patterns of Castanopsis eyrei, C. carlesii forest are as follows: there were more small patches and less large patches, and the area of patch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ost patches are concentrated, and the fragmentation
焦路广
关键词:甜槠米槠林地理分布景观生态学
中亚热带3种类型凋落叶水溶性组分及其氮磷养分含量
2023年
凋落物水溶性组分流失是森凋落物降解最为前端的过程,水溶性组分的动态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森物质循环过程,其研究对于认识天然转变为次生和人工后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不同经营模式的森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以中亚热带典型(Castanopsis carlesii)人工次生天然为研究对象,分析凋落叶水溶性组分以及氮磷养分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天然凋落叶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人工和次生(P<0.05),而10、11月和6月人工凋落叶水溶性氮含量及其占总氮的比例显著高于天然和次生(P<0.05),3-8月人工凋落叶的水溶性碳氮比和水溶性碳磷比则低于天然和次生.12月至次年8月,人工的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显著高于天然和次生,并且这一时期凋落叶的总碳氮比、总碳磷比和总氮磷比表现为次生>天然>人工.此外,凋落叶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氮含量在10-11月出现峰值,7-8月相对较低,并与降雨量和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的来说,天然凋落叶较高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凋落叶早期降解和以其为载体的物质循环,而人工凋落叶较高的水溶性养分含量可能导致较为快速的养分循环,有利于人工的快速生长.(图7表3参32)
吴若冰朱玲魏文涛郭鸿蓉卫芯宇倪祥银吴福忠
关键词:亚热带水溶性组分
武夷山群落凋落物动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索森凋落物动态及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选择武夷山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9年对其凋落物量和气象因子开展为期4a的定位监测,探索凋落物量的季节格局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群落年均凋落物量为(487.24±11.63) g/(m^(2)·a),其中落叶是群落凋落物中的绝对优势组分,占凋落物总量的(77.03±1.93)%;其次为落枝和碎屑组分,繁殖器官仅占(1.15±0.17)%。群落凋落物总量和落叶年内动态模式呈双峰曲线,峰值和次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11月。而落枝和凋落碎屑年内出现3次峰值,谷值均出现在8月;凋落繁殖器官主要集中在4—7月和10—12月,这与其物候节律相关。除凋落繁殖器官与落叶、落枝未达到显著相关,其他凋落物不同组分间均显著相关。月凋落物量与当月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及其太阳辐射显著相关,而与当月气温和风速无显著相关。然而,月凋落物量与当月前2~4个月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因此,基于长期凋落物动态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森生态系统功能变化。
黄石德
关键词:凋落物气象因子
外源磷在2种母质发育土壤中的分配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2年
了解外源磷在不同母质森土壤中的转化特性,对合理施肥和森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以砂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NaH_(2)PO_(4)的室内培养实验,测定磷添加后土壤磷组分变化特征,旨在探究外源磷在亚热带不同母质森土壤中磷转化特性,并通过建立磷组分变化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地等的关联性,明确影响外源磷转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磷添加后,砂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中不同活性无机磷组分的含量显著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同,顺序依次为NaOH-Pi>Resin-Pi>NaHCO_(3)-Pi;磷添加后砂岩发育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磷组分含量均增加,而花岗岩土壤各有机磷含量则显著降低;磷添加后,砂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微生物量磷则显著增加。冗余分析(RDA)表明,游离铁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质地是影响外源磷在土壤不同磷组分转化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外源磷在土壤不同磷组分中的分配特征,有望为中亚热带森土壤合理施磷肥提供理论依据。
夏允肖华翠王全成杨柳明
关键词:成土母质米槠林
中亚热带不同类型凋落枝溶解性有机质动态及光谱学特性被引量:5
2022年
以中亚热带不同类型为对象,研究了天然、次生和人工凋落枝在生产量持续增加阶段、高峰阶段、持续减少3种生产阶段溶解性有机质的动态及光谱学特性。结果表明:凋落枝生产阶段和森类型显著影响凋落枝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光谱学特征。天然在凋落枝生产量持续减少阶段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较高,溶解性有机质在254、260和280 nm处的特征紫外吸光值(SUVA_(254)、SUVA_(260)、SUVA_(280))较低,表明该阶段天然凋落枝质量较高,具有较高的以溶解性有机质为载体的物质循环效率。人工在凋落枝生产量高峰阶段具有较高的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总氮(TDN)和溶解性总磷(TDP)含量以及较低的DOC∶TDP和TDN∶TDP值,但次生凋落枝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其光谱学特征在各阶段无显著差异。天然和次生凋落枝DOC、TDN和TDP与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人工凋落枝TDN、TDP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正相关。人工凋落枝生产量在高峰阶段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可能具有相对快速的物质循环效率,天然在凋落枝生产量下降阶段以凋落枝溶解性有机质为载体的物质循环效率相对较高。
魏文涛倪祥银岳楷郭鸿蓉吴若冰朱玲吴福忠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化学计量比
邵武市龙湖国有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2021年
通过调查,邵武龙湖国有群落有9个群丛,面积383.6 hm2,分布较集中连片。对样地内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群落物种区系成分复杂,泛热带成分比重大,乔木层优势树种明显,群落层次结构明显,灌木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Gini指数均高于乔木及草本层,各分层的Gini群落均匀度指数相近,但草本层Pielou指数极低,灌木层物种总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草本层差异极显著。
谢长周
关键词:米槠林物种多样性
凋落物双倍添加和移除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被引量:17
2021年
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紧密相关,并能够活化土壤中营养元素从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更加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凋落物数量的变化及其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亚热带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种凋落物处理(移除凋落物(NRNL)、添加双倍凋落物(NRDL)、保留凋落物(CK)),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水解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探讨排除根系作用下双倍添加和移除地上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NRDL处理显著提高了CBH和LAP活性,同时提高了土壤总碳(TC)、全氮(TN)、矿质氮、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而NRNL处理只降低了土壤MBC含量。同时发现,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未受到凋落物输入处理的影响,CK、NRNL和NRDL处理土壤酶活性比ln(βG+CBH)∶ln(NAG+LAP)分别为1.25,1.36,1.30;ln(βG+CBH)∶ln(AP)分别为0.78,0.78,0.83;ln(NAG+LAP)∶ln(AP)分别为0.62,0.58,0.64。相关分析表明,TC、TN、矿质氮、DOC、DON、MBC和MBN分别与βG、CBH、AP和LA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DOC是驱动土壤水解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NRDL通过增加土壤DOC的浓度,从而提高土壤水解酶活性,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森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陆宇明许恩兰吴东梅卢胜旭刘小飞郭剑芬
关键词:米槠凋落物水解酶土壤养分
亚热带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降解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20年
可溶性有机质(DOM)的生物降解性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存留和释放,对深入认识森土壤养分循环意义重大。为探究森更新对土壤DOM降解特征的影响,选取亚热带地区天然(NF)、次生(SF)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AR)土壤DOM溶液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降解(42 d)试验。结果表明:1)3种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降解率和易降解DOC的比例均为SF>AR>NF;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是显著影响易降解DOC比例的因子;2)难降解组分占3种分土壤DOC的大部分(72.3%~94.6%),其周转时间长,有利于稳定土壤有机质(SOC)的形成;3)土壤DOM最初的腐殖化指数(HIXem)会影响易降解DOC的周转时间。DOM光谱结构随降解过程呈现动态变化,说明DOM中易降解组分被消耗完后,微生物会转而降解芳香类和疏水性物质以获取碳源。综上,天然更新为次生和人促后增加了易降解DOC的比例,提高了土壤DOM生物可降解性,不利于SOC的积累。
孙颖高颖陈惠司友涛鲍勇焦宏哲
关键词:生物降解性光谱特性
基于分层的55a生人促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55a生人促(AMRP)乔木层层次结构分化明显,应用最大受光面(MLRP)法可将乔木层明显划分为2个亚层。第Ⅰ亚层树高≥17.6 m。乔木层共有25种树种,占绝对优势,重要值达150.96%,是典型的单优群落,第Ⅰ亚层有7种树种,占绝对优势,重要值达218.20%;第Ⅱ亚层有25种树种。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25,2.92,0.63和0.29,其中第Ⅰ亚层分别为7,1.08,0.23,0.68;第Ⅱ亚层分别为25,3.95,0.85,0.10。全平均胸径24.69 cm,平均树高23.11 m,株数密度1 208株/hm^2,单位面积蓄积量612.73 m^3/hm^2。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平均胸径分别为32.84 cm和10.99 cm。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平均树高分别为24.31 m和11.99 m。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株数密度分布占全的51.03%和48.97%,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布占全的94.46%和5.54%。
李志明
关键词:米槠林林分特征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物种多样性
不同抚育强度对径级分布及干形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通过研究不同抚育强度对径级分布及干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营造大径级分布较高,是培育大径材的较好方式之一;人工和弱度抚育管理的天然立木通直度较高,弱度抚育管理的混交的活立木通直度较高,大径级的分配比例差距很大,3种抚育强度中,以强度经营的混交的大径级的分配比例最高;人为因子对立木树干通直度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圆满度有利于提高的出材率。
傅斌烨
关键词:米槠径级分布抚育强度

相关作者

游水生
作品数:74被引量:577H指数:1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米槠林 物种多样性 植物区系 种群 Β多样性
洪伟
作品数:917被引量:9,422H指数:48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研究主题:杉木 雷公藤 内生真菌 人工林 毛竹
吴承祯
作品数:788被引量:6,982H指数:42
供职机构:武夷学院
研究主题:内生真菌 杉木 雷公藤 木麻黄 千年桐
蓝斌
作品数:30被引量:667H指数:16
供职机构:厦门鹭江大学
研究主题:米槠林 人工林 黄山松 毛竹 马尾松
王新功
作品数:18被引量:423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南方红豆杉 米槠林 群落 濒危植物 种群生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