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40篇“ 红松林“的相关文章
- 红松林
-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编著
- 红松林
-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编著
- 阔叶红松林火烧迹地天然更新特征分析
- 2024年
- 通过对天然更新阔叶混交林的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径阶结构和主要树种生长规律4个方面探讨天然更新阔叶混交林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天然林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其阔叶红松林火烧后80 a,天然更新形成的林分主要树种是榆树和白桦,虽公顷蓄积量不低,但经济价值不高,且缺少针叶树种,如要加快林分的演替进程,需要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人工引入本土红松的措施,加速火烧迹地向顶极群落的恢复。
- 李亚洲张忠林孙楠翁海龙
-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火烧迹地树种组成
- 紫椴红松林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种间关系
- 2024年
- 以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椴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相关性检验(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点相关系数(Ф)分析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5个层级(Ⅰ级幼苗、Ⅱ级幼树、Ⅲ级小径树、Ⅳ级中径树、Ⅴ级大树)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主要乔木树种总体相关性为显著正联结,各层级VR介于0.84~1.59;χ^(2)检验结果显示,紫椴-红松在各层级均为不显著联结,二者在Ⅰ、Ⅲ、Ⅳ层级为正联结,在Ⅱ和Ⅴ层级为负联结。主要树种种间关系大多不显著,由Ⅰ级幼苗至V级大树不显著联结种对数占比增加;在Ⅱ和Ⅳ层级,负联结种对数占比最大;AC、PC和Ф值也均表明,紫椴-红松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结但联结程度较弱,其他主要树种种间关系多数处于松散的独立状态。总体而言,紫椴红松林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已建立了良好的种间关系,可相对稳定地共同利用林地资源。
- 郭昕范春楠程岩刘付鹏宋广文王馨曼王唯瑾
- 关键词:乔木树种种间关系
- 台风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影响
- 2024年
- 台风对森林造成强烈干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2020年台风对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功能群(耐阴性、生活型、针阔叶)树木破坏程度的影响和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台风对不同径级以及不同功能群树种的受损数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径级Ⅰ(胸径<10 cm)>径级Ⅱ(10 cm≤胸径<50 cm)>径级Ⅲ(胸径≥50 cm),耐阴性强>耐阴性弱、乔木>灌木、阔叶树种>针叶树种;而其受损率则表现为径级Ⅱ>径级Ⅲ>径级Ⅰ,耐阴性弱>耐阴性强、乔木>灌木、针叶树种>阔叶树种;损坏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向与海拔位置,处于阴坡与低海拔的受损木数量较高,阔叶树种、灌木与耐阴性强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阳坡与海拔较高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针叶树种、乔木与耐阴性弱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阴坡与海拔较低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阴坡和较低海拔处拔根倒的受损数量显著高于干基折和干中折的受损数量;地形对受损木的风倒方向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台风对森林的破坏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处于不同地形的不同径级、功能群的树木,其对台风的抵抗能力有所不同,且大径级树木、耐阴性弱的树种、乔木和针叶树种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迎风坡与阴坡的树木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这为理解极端天气事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 路明远吕来新金光泽
- 关键词:台风阔叶红松林地形功能群
-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 森林演替是森林植被组成和结构随时间发展的变化,在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由简单向复杂转变,物种由r策略向k策略转变,而地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伴随植物群落的改变,森林土壤性质、凋落物类型和植物根系也发生明显变化...
- 朱凯月
-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森林演替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黑龙江原始阔叶红松林空间异质性的研究
- 黑龙江原始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地带性顶极群落,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为数不多的大面积原始阔叶红松林,具有原始、珍稀、价值高等特点,因此,以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空间变异规律,...
- 杨惠滨
- 关键词:原始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
- 阔叶红松林中黑啄木鸟的取食生境偏好
- 2024年
- 2020年冬季—2022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取食生境偏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取食微生境尺度中,黑啄木鸟取食树树种、取食树状态与对照样方具有显著差异(p<0.05),偏好在冷杉(Abies fabri,47.71%)和半枯立木(73.86%)的树木主干(86.93%)中上部(43.14%)、上部(32.03%)取食,且偏好粗壮、高大的树木;在取食样方尺度中,黑啄木鸟偏好在有林窗(92.16%)的天然林(96.73%)中取食,偏好郁闭度较低、优势乔木均高较低、优势乔木平均胸径较大、样方中活立木较少、枯立木、倒木较多和距人为干扰更近的生境中取食,与对照样方呈显著差异(p<0.05)。资源选择函数结果表明,影响黑啄木鸟取食生境偏好的关键因子是取食树树种,次关键因子是枯立木数量、优势乔木均高、取食树高度和倒木数量。
- 于美辰陈俊达司雨蕙魏爽荆媛戎可
-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资源选择函数
- 阔叶红松林林木与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被引量:1
- 2024年
- 提升森林质量、修复生态功能是东北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的核心,而阐明林木与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机理是其中的关键。森林对采伐干扰的响应会受到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以及干扰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比较不同采伐处理下林木生长的相对大小,而忽视了不同恢复时间下,林木和林分生长随干扰程度的变化。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采伐样地为对象,基于连续四次样地调查数据(2011、2013、2015、2018年),分别探讨了林木和林分生长在不同恢复阶段对不同程度采伐干扰的响应,并通过构建分段模型确定采伐干扰阈值。结果显示:林木和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并不一致,采伐促进了林木生长,并且林木生长量随采伐强度的升高而升高;采伐降低了林分生产力,林分生产力随采伐强度的升高而降低。林木和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存在时滞效应:林木和林分生长在采伐后两年内并无显著变化,而在采伐三年后才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分段模型的结果显示:当保留木断面积为21.6 m^(2)/hm^(2)时,林分生产力最高,表明通过密度调整使阔叶红松林胸高断面积维持在21.6 m^(2)/hm^(2)附近,可使林分处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森林恢复。研究结果能够为制定科学的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 岳庆敏何怀江张春雨赵秀海郝珉辉
-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采伐干扰林木生长林分生产力采伐强度
- 胜山阔叶红松林粗木质残体空间分布格局
- 2024年
- 为探究胜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的形成过程及机制,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10.4 hm^(2)大型样地内不同分类的CWD的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总CWD在0—7 m尺度聚集分布,7—50 m尺度随机分布。(2)腐烂等级5级CWD、倒木、伐根在所有尺度随机分布;其他CWD随尺度增大由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但格局尺度不同(在2—10 m之间)。(3)大、中径级与小径级CWD在0—4 m、0—6 m尺度正相关;高腐烂等级与低腐烂等级CWD在0—5 m尺度以内正相关;枯立木与倒木在0—4 m尺度正相关;落叶松(Larix gmelinii)CWD与小径级、腐烂等级2级的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CWD在0—3 m尺度正相关,与中径级、腐烂等级1、2级在13—16 m尺度负相关。胜山阔叶红松林CWD的形成是由树种特性、小尺度的个体竞争、大尺度的自然衰老、外界干扰、生境异质性等共同决定的;大、中径级对小径级CWD、先形成对后形成CWD、枯立木对倒木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落叶松对红皮云杉CWD在小尺度有正向影响,而在稍大尺度有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林型CWD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 孙博国庆喜
- 关键词:粗木质残体点格局分析阔叶红松林
相关作者
- 金光泽

- 作品数:132被引量:908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叶面积指数 粗木质残体 比叶面积 林型
- 韩士杰

- 作品数:241被引量:3,961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CO CO2通量 凋落物
- 关德新

- 作品数:177被引量:2,028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CO2通量 涡动相关法 能量平衡
- 赵秀海

- 作品数:256被引量:2,158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阔叶红松林 针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油松林
- 吴家兵

- 作品数:113被引量:1,606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CO2通量 涡动相关法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