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0篇“ 线栓法“的相关文章
不同线脑缺血模型对小鼠脑区及行为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3种线模型对小鼠不同脑区缺血及小鼠行为学差异的影响。方 将12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A组(颈总动脉进线至颈内动脉8 mm)、B组(颈外动脉进线至颈内动脉10 mm)、C组(颈总动脉进线至颈内动脉10 mm),每组30只。脑缺血1.5 h再灌注24 h后,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小鼠脑缺血部位并计算缺血面积,通过Longa评分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通过抓力实验评估小鼠的前肢力量,通过游泳实验评估小鼠的体力,伊文思蓝染色测定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过计算脑含水量评估脑水肿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TTC染色结果显示3种方造成小鼠大脑梗死的区域及面积有所不同,A、B组在梗死面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梗死面积相较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未发现梗死区域。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A、B、C 3组结果相比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nga评分中B、C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相较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肢抓力实验中仅A、C组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泳实验B、C组游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相较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文思蓝染色、脑含水量以及HE染色发现相比于A、B组,C组所造成的脑缺血对小鼠脑损伤更严重。结论 3种线脑缺血模型造成小鼠大脑不同脑区的缺血,且小鼠皮质缺血更容易造成运动功能障碍。
刘德良刘慧任静杨兴婷黄熠阳鲍蕾蕾
关键词:脑缺血脑区行为学小鼠
电凝线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脑卒中后中枢痛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2024年
目的采用电凝线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方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电凝线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汲晓宇刘彤彤张传汉祝畅张玥
关键词:动物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
线与化学损毁造模引起模型大鼠吞咽功能损害的对比
2023年
背景: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研究方之一,线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用的经典模型,新近研究表明,化学损毁吞咽中枢疑核也能造成大鼠表现吞咽功能障碍,但其造模成功率、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仍不确定。目的:观察线与化学损毁两种不同造模方对大鼠模型的吞咽功能改变,探究能较完整表现与人类相似的吞咽障碍临床及病理特征。方: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线组15只,化学损毁组15只,线组以线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制备左侧卒中脑缺血模型,化学损毁组以鹅膏蕈氨酸化学损毁疑核造成大鼠吞咽障碍模型。记录各组大鼠每周存活数、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在造模后第2,7,14,30天时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器及张力换能器检测大鼠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及吞咽次数,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延髓吞咽中枢疑核处病理学形态变化,ELISA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和化学损毁组相比,线组大鼠死亡率在第2,7天显著降低(P<0.05),其余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且线组最终死亡率明显低于化学损毁组(40%,73%,P<0.05);②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第7天化学损毁组大鼠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均减少、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延长、吞咽次数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线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第14天后2个造模组大鼠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均减少,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均延长,吞咽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线组和化学损毁组相比,大鼠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吞咽次数在第7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③2个造模组大鼠的延髓处均较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延髓处炎症细胞�
华晓琼李彦杰李斯锦张淑芹刘昊源丁慧敏赵楠楠
关键词:吞咽功能脑缺血
线建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大鼠模型
2023年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卒中后吞咽障碍动物模型。方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2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11)和造模组(n=11)。造模组采用线制备卒中后吞咽障碍动物模型,正常组不予处理。分别于造模成功3 d、7 d后记录所有大鼠第1次吞咽的发作潜伏期和吞咽次数,采用TTC染色检测脑组织梗死情况,采用TUNEL荧光染色测定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造模3 d后吞咽潜伏期有所延长,吞咽次数减少,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 d后吞咽潜伏期延长(P<0.05),吞咽次数有所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和大量凋亡细胞,体质量减小(P<0.05)。结论造模大鼠出现一定程度的吞咽障碍症状,有望成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转化模型。
黄志霖徐发邵施静黄淦刘梅芳张霞辉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动物模型
改良线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2023年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方: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建立模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C染色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改良方建模成功率为87.5%,梗死区可明显看到EB渗出,TTC染色显示梗死体积占大脑总体积的(10.65±4.41)%。结论:经改良后,明确了颈总动脉结扎位置,以及颈外动脉结扎、剪断位置,采用颈外动脉残端直接进线建立模型,降低了模型制备难度,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陈超聂郁林陆心恬林玥伶龙颖李金声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颈外动脉TTC染色
线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线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的最佳条件。方:采用线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tMCAO),按脑血流变化情况及术后2 h的神经学评分结果选择造模成功大鼠并再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在脑缺血3 h、6 h和9 h拔出线恢复脑血供,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tMCAO-HT)。术后48 h以脑组织梗死情况、HT发生率、脑组织出血量评分、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死亡率为指标,评估筛选最佳的tMCAO-HT模型复制条件。结果:与假手术相比,各模型组脑组织缺血后5 min测得脑血流量均下降至基础值的42%~53%,再灌注后5 min测得脑血流量均显著提高;术后2 h神经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48 h各模型组脑梗死灶明显,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HT;HT的出血量评分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各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大鼠死亡,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大鼠死亡率呈增加趋势,其中缺血9 h组死亡率高达83.33%。结论:线造模导致脑缺血后3 h、6 h、9 h再予以再灌注均能成功复制大鼠tMCAO-HT模型,但缺血9 h导致死亡率过高,研究用tMCAO-HT模型以脑缺血3 h或6 h后再灌注为宜。
宁珑孙航周艳凯冯晋许春萍何芳雁
关键词:线栓法再灌注
线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的体会被引量:3
2022年
线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因无需开颅,并且具有梗死体积相对稳定、可重复性高、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目前在国内应用广泛。该模型是公认的标准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最理想的模型之一。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和既往文献报道,从大鼠的选择、模型制备以及术后死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处理等多个方面分享线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的体会。通过不断改进术中操作方、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并发症引起的相关症状,提高了大鼠的术后存活率。
袁柳媚卢小叶夏云戴雅婷范宓娄必丹
关键词: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
线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2022年
通过Longa经典和改良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和TTC染色评估模型制备成功与否,并对模型制备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线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的成功方案.结果显示:手术前影响因素有实验动物、麻醉剂和线的选择;手术中的影响因素有肌肉组织分离、进线方式、伤口缝合和激光多普勒检测脑血流;手术后的影响因素有小鼠体温保持、饲喂和护理方式等.TTC染色结果显示,Longa经典和改良都可导致小鼠脑梗死(P>0.05),但改良导致小鼠死亡率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Longa经典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兼顾考虑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影响因素,即可提高制备该模型的成功机率.
陈宏洋王泽楠王海璎王来
关键词:线栓法小鼠
线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兔脑缺血模型稳定性提升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针对提升线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兔脑缺血模型的研究。方 选择40只成年家兔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实施线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一组实施假手术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针对两组家兔的血压、血气、血糖、脑血流情况、神经功能等指标进行监测对比。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线组与假手术组家兔模型制备前的血压、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制备后线组的血压、血糖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制备前相比,线组变化较小,家兔的血压、血糖稳定性较好。模型制备前两组的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模型制备后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制备后线组的血气指标变化较小,假手术组变化较大,线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更稳定;模型制备前两组的脑部血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制备后,两组的脑部血流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制备前相比,假手术组变化较大,线变化较小;在模型制备前两组家兔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模型准备后有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制备前相比,线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变化较小。结论 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兔脑缺血模型制备中,采用线对家兔的血压、血糖、血气指标以及脑部血流、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小,稳定性较高,所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兔脑缺血模型的制备中,可以采用线进行制备研究,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帮助。
王泽洋孙宇强杨林焦昌平
关键词:线栓法神经功能血气指标
不同线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恢复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线永久性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在3周自然恢复状态下学习记忆功能的差异及其脑结构变化。方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1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永久性缺血组(n=7)和缺血再灌注组(n=7)。后两组线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组于缺血90 min恢复血供。术后16~22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空间探索实验中第一次到达平台所在位置的潜伏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比及距离比、边界游泳时间比及距离比、游泳路径。术后22 d各组取Longa评分相近的4只大鼠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缺血皮质、纹状体、海马及其对侧相应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梗死体积,计算FA比(rFA)和梗死体积比。结果定位航行实验中,三组潜伏期均随训练时间增加而下降(F=36.202,P<0.001),但永久性缺血组各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F=4.004,P>0.05);永久性缺血组各时间点潜伏期均大于另两组(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两模型组边界游泳时间比和距离比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P<0.017),永久性缺血组大鼠潜伏期大于假手术组(P<0.017);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的游泳路径更优。两模型组左侧皮质、纹状体区FA、rFA均较假手术组下降(P<0.05);永久性缺血组左侧皮质FA、rFA及左侧纹状体FA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永久性缺血组梗死体积和梗死体积比明显大于缺血再灌注组(t>4.185,P<0.01)。皮质、纹状体左侧FA、rFA与逃避潜伏期、边界时间比和距离比相关(|r|>0.498,P<0.05);脑梗死体积和百分比与逃避潜伏期、边界时间比相关(|r|>0.538,P<0.05)。结论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认知功能障碍更严重,与梗死体积更大,皮质、纹状体神经纤维结构破坏更严重有关。
缪培张通米海霞张伟东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学习记忆

相关作者

甄毅岚
作品数:9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线栓法 再灌注模型 牡荆素 不同体重 局灶性脑缺血
郭云良
作品数:254被引量:1,177H指数:18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脑缺血 脑缺血再灌注 胡黄连 再灌注损伤 肌苷
孔令琦
作品数:10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扩散加权成像 线栓法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再灌注
李涛
作品数:2,073被引量:9,298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失血性休克 休克大鼠 血管反应性 精神分裂症 失血性
夏玉叶
作品数:57被引量:32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研究主题:羟基红花黄色素A 缺血 药效学研究 局灶性脑缺血 线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