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9篇“ 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文章
乳腺癌超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结节的超声特征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141例患者,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4.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7年;肿瘤直径7~30 mm,平均直径20.3 mm。行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指标包括结节形态、边界、纵横比、微钙化、后方声衰减、内部血流和腋窝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根据结节的腺管形成程度、细胞核多形性、核分裂计数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统计分析乳腺癌结节的超声特征与其组织学分级分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41例乳腺癌结节均为浸润性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Ⅰ级24例,Ⅱ级72例,Ⅲ级45例。微钙化在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51.77%(73/141) vs 48.23%(68/141)。P <0.05],而其他超声观察指标(形态、边界、纵横比、周围强回声声晕、后方衰减声影、内部血流、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微钙化在结节的腺管形成程度及核分裂计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2.77±0.46)分vs(2.59±0.57)分、(1.66±0.77)分vs (1.41±0.68)分。P <0.05],而在细胞核多形性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结论乳腺癌结节的超声影像中的微钙化与组织学分级及其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判读乳腺癌结节预后的重要影像指标。
周悦曹海艳卓双双王正王颖戚庭月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诊断病理诊断组织学分级
磁共振FSE/MDME序列联合DWI预测胶质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及增殖活性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快速自旋回波(FSE)/多延迟饱和多回波(MDME)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预测胶质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并进一步分析与增殖活性的关系,旨在为早期识别高级别及高增殖活性人群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01月至2023年0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胶质瘤患者137例,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级情况分为高级别组(82例)和低级别组(55例);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及磁共振影像定量分析指标,FSE/MDME联合DWI磁共振用于胶质瘤病理组织学分级预测临床效能分析。结果: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低级别组T1值和质子密度均显著低于高级别组(P<0.05);低级别组表观弥散系数显著高于高级别组(P<0.05);两组T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T1值、质子密度及表观弥散系数均可用于胶质瘤病理组织学分级预测,单一指标中表观弥散系数预测AUC显著高于T1值及质子密度,同时三者联合预测效能优于三者单用(P<0.05)。胶质瘤患者表观弥散系数与Ki-67阳性细胞比例呈负相关,而T1值和质子密度与Ki-67阳性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但T2值则与Ki-67阳性细胞比例无相关性(P>0.05)。结论:FSE/MDME联合DWI磁共振可用于胶质瘤病理组织学分级预测,且T1值、质子密度及表观弥散系数三者联合预测效能最佳;同时上述磁共振定量分析指标与胶质瘤组织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张丽红万正国田志勇李静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病理组织学增殖
三维能量多普勒定量技术对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价值探讨
2024年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S)中血管定量参数对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杭州市中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77例(恶性肿块86个),所有肿块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根据组织学分级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比较3组患者年龄、常规超声检查所见、3D-PDUS指标。常规超声检查所见包括淋巴结转移、肿块内部钙化、肿块Adler血流分级;3D-PDUS指标包括肿块体积、血管参数[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VI、FI、VFI对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准确度。结果Ⅲ级组VI、FI、VFI高于Ⅱ级组,Ⅱ级组高于Ⅰ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其中FI为乳腺癌不同组织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VI、FI、VFI对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准确度均较高(AUC=0.888、0.891、0.894,均P<0.001)。结论3D-PDUS显示的VI、FI、VFI是瘤内血管化重要定量指标,可为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提供可靠的影像预测信息。
葛丹姚洁姚春江婷欧斐
关键词: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超声病理
弥散加权成像瘤内及瘤周影像组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0例经病理诊断单发乳腺癌患者术前DWI,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n=560,含381例Ⅰ+Ⅱ级和179例Ⅲ级)和测试集(n=140,含95例Ⅰ+Ⅱ级和45例Ⅲ级)。手动勾画瘤内ROI(ROI瘤内),将其自动外扩3、5 mm,获得瘤周ROI(ROI+3 mm和ROI+5 mm),以及瘤内-瘤周ROI(ROI瘤内+3 mm、ROI瘤内+5 mm)。提取并筛选最佳影像组特征,构建影像组模型(RM)用于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RM瘤内、RM+3 mm、RM+5 mm、RM瘤内+3 mm及RM瘤内+5 mm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750、0.724、0.749、0.833及0.807,在测试集分别为0.723、0.718、0.736、0.759及0.782。各模型AUC差异在训练集中均有(P均<0.01)而在测试集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且校准度均较高。DCA显示阈值为0.02~0.88时RM瘤内+瘤周在训练集、阈值为0.40~0.72时其在测试集的临床净收益更大。结论D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均可有效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瘤内-瘤周影像组诊断效能更高。
郭亚欣王贇霞尚怡研魏焕焕海梦璐李晓栋李晓栋谭红娜
关键词: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组织学分级
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征象与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BT)征象与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02月至2023年02月在我院诊治的乳腺癌女性患者118例,并行DBT检查。比较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级的DBT征象患者占比,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BT征象对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118例乳腺癌患者中Luminal A型12例、Luminal B型72例、HER2过表达型15例、三阴型19例。不同病理分型的病灶是否为单纯肿块、肿块有无伴钙化、边缘是否清晰、病灶大小、是否结构扭曲、有无不对称高密度影在乳腺癌分子分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型之间有无恶性钙化、有无毛刺在乳腺癌中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阴型单纯肿块占比高于Luminal A、B型及HER2过表达型(P<0.05),其余三种分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三阴型结构扭曲占比高于Luminal A型(P<0.05);HER2过表达型有恶性钙化占比高于Luminal A、B型及三阴型(P<0.05),Luminal A、B型及三阴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HER2过表达型结构扭曲占比高于Luminal A型(P<0.05);Luminal A、B型有毛刺占比高于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P<0.05),HER2过表达型与三阴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118例乳腺癌患者中Ⅰ级13例、Ⅱ级70例、Ⅲ级35例。Ⅲ级毛刺征、淋巴结阳性、腺体密度≥50%占比高于Ⅰ级、Ⅱ级(P<0.05)。DBT征象中的毛刺、恶性钙化、单纯肿块分别诊断乳腺癌Luminal A、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的AUC(95%CI)分别为0.742(0.653~0.818)、0.799(0.715~0.867)、0.815(0.733~0.881)(P<0.05),毛刺征、淋巴结、腺体密度诊断乳腺癌Ⅲ级的AUC(95%CI)分别为0.667(0.575~0.751)、 0.802(0.719~0.870)、0.780(0.694~0.851)(P<0.05)。结论: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级分别与DBT征象中的单纯肿块、恶性钙化、毛刺及毛�
李冬雪秦锦霞庄姗寻梦雅丁超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
光谱CT细胞外体积分数术前诊断结直肠癌病理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结直肠癌(CRC)病灶的光谱CT细胞外体积分数(ECV)术前诊断CRC病理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大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12例C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光谱CT图像。测量并分析病灶增强三期的光谱CT定量参数,包括动脉期及静脉期的40 keV、10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的CT值、碘浓度(IC)值、有效原子序数(Eff-Z)值及延迟期的ECV值。肿瘤的T分期及分级情况由手术病理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在不同病理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中各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定量评价T分期与各参数的相关性,对有组间差异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诊断效果。结果T3期肿瘤的光谱CT各定量参数值均高于T1-2期肿瘤,且均存在统计差异(P均<0.05)。Eff-ZAP、ICAP、CT40 keVAP、CT100 keVAP、Eff-ZVP、ICVP、CT40 keVVP、CT100 keVVP、ECV与T分期均呈中度相关(0.4学意义(P均<0.05)。ECV术前对结直肠癌病理T分期、组织学分级的诊断效能均较高,AUC值分别为0.885、0.738。结论光谱CT ECV可用于术前诊断结直肠癌病理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且较光谱CT常规定量参数诊断效能更优,能为CRC术前评估提供一个新的、无创的影像标记物,有助于更早期、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孙琦孙丹琦卞雪莲王咪董瀚韵郭秋辰戴晓晓吴永友张力元范国华李勇刚陈光强
关键词:组织学分级
基于MRI影像组联合临床特征的机器习模型预测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联合临床特征的不同机器习模型对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50例宫颈鳞癌患者,按4∶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T2加权像脂肪抑制序列(FS-T2WI)和增强T1WI(延迟期)的感兴趣区中提取特征。经过降维和筛选特征后,使用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贝叶斯(NB)、随机森林(RF)、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K-最近邻法(KNN)构建预测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影像组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6种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及影像组联合模型。通过AUC比较各个模型的差异,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在影像组模型中,LightGBM模型AUC下面积最大(训练集为0.910,验证集为0.839)。临床特征联合LightGBM模型的AUC面积最大(训练集0.935,验证集0.888),高于临床模型(AUC训练集为0.762,验证集为0.710)和LightGBM影像组模型。结论LightGBM模型在影像组模型中预测价值较高。联合模型的DCA效果最佳,具有最好的临床净获益。结合影像组和临床特征的联合预测模型对宫颈鳞癌低分化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种无创、高效的方法。
王贺真边芳童玉洁段亚楠翟冬枝
关键词: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磁共振成像
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癌放疗患者生理特征参数差异及5年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癌放疗患者生理特征参数差异及5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Bloom Richardson标准将患者进行组织学分级,并将其分为0~Ⅰ级组(n=30)和Ⅱ~Ⅲ级组(n=50)。分析0~Ⅰ级和Ⅱ~Ⅲ级患者生理特征参数(年龄、肿瘤位置、体重指数、胸围和患侧乳腺体积)的差异;经随访记录5年后0~Ⅰ级和Ⅱ~Ⅲ级患者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总生存率;分析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差异;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不同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Ⅱ~Ⅲ级组体重指数>24 kg/m^(2)、胸围≥90 cm、患侧乳腺体积≥350 cm^(3)的患者比率分别为64.00%、80.00%、76.00%,均明显高于0~Ⅰ级组(33.33%、30.00%、36.6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Ⅱ~Ⅲ级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2.00%、40.00%,均高于0~Ⅰ级组(10.00%、16.67%),5年总生存率为64.00%,低于0~Ⅰ级组(86.6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80例乳腺癌患者5年后的预后良好58例,预后良好率为72.50%,预后不良22例,预后不良率为27.50%。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胸围≥90 cm、患侧乳腺体积≥350 cm^(3)、组织学Ⅱ~Ⅲ级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胸围、患侧乳腺体积、组织学分级均是影响乳腺癌5年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胸围≥90 cm、患侧乳腺体积≥350 cm^(3)、组织学Ⅱ~Ⅲ级均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放疗5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体重指数、胸围和患侧乳腺体积等生理特征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同时也是威胁乳腺癌放疗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雅兰马红霞姜静钱文婷沈月陶玲玲吴婧
关键词:乳腺肿瘤预后
术前MRI增强扫描参数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微血管浸润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参数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受MRI增强扫描的181例患者临床资料。HCC分化程度根据Edmondson-Steiner分级分为低级别肿瘤(Ⅰ、Ⅱ级)和高级别肿瘤(Ⅲ和Ⅳ级)。根据MVI发生情况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VI和组织学高级别分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VI阳性组118例和MVI阴性组63例,组织学分级低级别组51例和高级别组130例。AFP水平在MVI阳性组和阴性组、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中均存在统计意义(P=0.002和0.041)。而高级别组肝硬化患者比例较低(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可见存在多个肿瘤(OR=4.252,P=0.000),肿瘤直径≥5cm(OR=5.167,P=0.000),动脉期瘤周强化(OR=5.156,P=0.000),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4.163,P=0.000)是H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包膜完整(OR=0.295,P=0.000)是发生MVI的保护因素。肝硬化(OR=0.873,P=0.000)包膜完整(OR=0.283,P=0.000)是保护因素,而多个肿瘤(OR=5.116,P=0.000),肿瘤形状为分叶状(OR=5.276,P=0.000)是HCC患者发生病理组织学高级别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增强MRI成像参数与HCC患者MVI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对于其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刚林伟文何海奇林毅
关键词: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核磁共振成像
基于CT影像组构建模型在浸润性肺腺癌术前预测组织学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图像构建影像组模型及其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构建的融合模型在浸润性肺腺癌术前预测组织学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且组织学分级明确的313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其中男175例、女138例,年龄35~81(60.1±8.3)岁。组织学分级:高级别(G3级)85例,低级别(G1、G2级)228例。313例患者术前均行胸部增强CT检查。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219例(高级别59例、低级别160例)和验证组94例(高级别26例、低级别68例)。基于每位患者的术前增强CT图像各提取1316个影像组特征;训练组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特征筛选及影像组模型的构建。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临床病理特征中筛选高级别浸润性肺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影像组模型建立融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影像组模型和融合模型对术前浸润性肺癌组织分级的预测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训练组与验证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训练组和验证组内的高级别与低级别患者比较,吸烟史、肿瘤实性程度、肿瘤最大径、血清癌胚抗原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年龄、毛刺征、分叶、胸膜牵拉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此外,验证组的低级别与高级别患者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70,P=0.030)。特征降维后得到5个影像组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模型,影像组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95%CI:0.734~0.882、0.837(95%CI:0.733~0.86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高级别浸润
孙珊莹崔艳芬全帅杨晓棠
关键词:组织学分级体层摄影

相关作者

姜红光
作品数:35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预后 体视学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食管肿瘤 体视学参数
许茂盛
作品数:299被引量:848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体层摄影术 冠状动脉 X线计算机
乔思杰
作品数:75被引量:192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南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预后 食管肿瘤 体视学 文献复习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王世威
作品数:41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动态对比增强 组织学分级 DCE-MRI 乳腺癌病理 磁共振
孙强
作品数:264被引量:2,216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腺肿瘤 乳腺 预后 乳腺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