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14篇“ 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章
- 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后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 2024年
- 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的证据支持应用设备对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经导管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经导管二尖瓣或三尖瓣修复术、经导管二尖瓣植入术。在介入手术围手术期均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事件,这些治疗与出血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截至目前,关于如何平衡这些患者的血栓和出血风险存在挑战和争议,因此最佳抗栓方案仍不清晰。本文总结了目前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后抗栓治疗的证据,并强调个体化抗栓方法的重要性。
- 蒙延海李露露张燕搏
- 关键词:血栓栓塞
- 经导管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对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恢复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
- 2024年
- 以小儿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1.06-2023.06我院120例小儿先心病VSD患儿,分组遵循双色球方式,黄色-60例-WK组-外科手术治疗,蓝色-60例-JR组-经导管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结果 ①手术成功率,WK组86.67%(52/60),JR组93.33%(56/60),差异较小(=1.481,P=0.224>0.05)。②术中及术后指标,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WK组>JR组(t=11.227/8.305/17.943/11.098/7.750,P<0.05)。③并发症发生率,WK组vsJR组=WK组60.00%(36/60)>JR组31.67%(19/60)(=9.701,P=0.002<0.05)。④术后心功能,右心室舒张前后期末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WK组>JR组(t=5.823/5.302,P<0.05)。结论 经导管介入与外科手术方式,在小儿先心病VSD患儿治疗中均具有理想效果,但前者可缩短操作时间,对患儿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更多有利条件,优势突出,可行。
- 马盘龙蔡豫杨淼马杰
- 关键词:经导管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并发症
-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价与安全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的重要性与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并治疗共计84例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和观察组(导管介入治疗),每组各42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心脏功能、手术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输血量相对较少。且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脏功能相较于对照组更为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5.23%(40/42),对照组的85.71%(36/4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8%(1/42),低于对照组的16.6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导管介入治疗应用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中,可有效恢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 买热依木•阿布都热依木麦合布拜木•麦麦提
- 关键词: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导管介入治疗
- 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脑动脉瘤对认知和应激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脑动脉瘤对认知和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接收的64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的方式分为显微镜夹闭组(32例)和血管内微导管组(32例),显微镜夹闭组患者采用显微镜夹闭术进行治疗,血管内微导管组患者采用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术。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变化,分析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显微镜夹闭组和血管内微导管组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及简明精神状态评估(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和IgG等免疫功能指标和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指标变化。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显微镜夹闭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2.86±0.43)h、(16.59±2.79)d]高于血管内微导管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1.98±0.35)h、(10.47±2.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49、9.066,P<0.05)。血管内微导管组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6.25%(2/32)]低于显微镜夹闭组[15.63%(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4,P<0.05)。血管内微导管组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和IgG水平[(2.31±0.11)、(11.47±1.54)g/L]高于显微镜夹闭组术后1个月[(1.97±0.11)、(9.28±2.1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0,4.683,P<0.05)。血管内微导管组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TNF-α和MCP-1水平[(276.78±25.99)、(17.94±2.80)pg/ml]低于显微镜夹闭组术后1个月[(375.41±25.01)、(21.34±2.4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70,5.216,P<0.05)。血管内微导管组患者术后1个月MoCA和MMSE评分[(28.28±2.08)、(27.84±1.80)分]高于显微镜夹闭组术后1个月[(24.56±1.27)、(23.53±4.31)分],
- 金俊刘丹梁浩徐金辉冯文献
- 关键词:脑动脉瘤应激
- 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三尖瓣反流及术中引导经导管介入治疗
- 2024年
- 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它能提供心脏结构的立体视图,在评估心脏瓣膜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三尖瓣反流(TR)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其对预后的重要性在近期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并进一步推动了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TTVI)的发展。3DE是评估三尖瓣解剖和功能的重要工具,并为TR类型的新分类提供新的见解,在TTVI指导过程中是确保介入治疗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潘翠珍周达新李伟孔德红赵维鹏陈海燕张晓春张源陈莎莎葛振一刘宇孟芳民葛郑丹郭克芳舒先红葛均波
- 关键词:三尖瓣反流介入
- 右心瓣膜疾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器械研发进展和监管思考
- 2024年
- 右心瓣膜疾病包括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近年,右心瓣膜疾病的治疗器械研发过程中,创新技术不断增多。该文综述经导管三尖瓣、肺动脉瓣治疗器械的国内外研发进展,并从研发与监管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展望,以期推动更多的国产高端技术突破,参与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
- 焦国慧程茂波苗晶晶朱达吴琨潘湘斌
- 关键词:三尖瓣肺动脉瓣介入
- 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心腔瘘66例中远期随访
- 2024年
-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心腔瘘(CCF)的经验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的66例先天性CCF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效果、术中及术后严重不良事件、随访结果及预后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将患儿进行分组,比较严重不良事件组和无严重不良事件组一般情况及CCF特征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66例先天性CCF的患儿中男34例、女32例,年龄3.9(1.9,6.2)岁,体重15(11,20)kg。66例CCF均为中型或大型瘘管,其中近端型瘘管55例(83%),远端型瘘管11例(17%);瘘管起源于右冠状动脉38例(58%),起源于左冠状动脉28例(42%);合并冠状动脉瘤(CAA)40例(61%)。66例患儿中64例患儿完成封堵治疗,5例患儿发生6例次围手术期严重不良事件。围手术期手术成功率为92%(59/64),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6/64),其中2例患儿术中发生了2例次严重不良事件,包括手术相关死亡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3例患儿术后随访1 d发生了4例次严重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例、三尖瓣腱索断裂1例、封堵器脱落1例。共58例患儿完成中远期随访,随访时间9.3(6.5,13.4)年。9例患儿发生10例次严重不良事件,中远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10/58),其中5例次并发症(1例次新发CAA、1例次主动脉瓣穿孔、1例次冠状动脉血栓形成、2例次新发三尖瓣脱垂伴重度反流)以及5例次大量残余分流(瘘管再通)。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13例患儿发生16例次严重不良事件,51例患儿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组患儿的大型瘘管[11/13比39%(20/51),P=0.005]、巨大CAA[10/13比14%(7/51),P=0.030]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患儿,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患儿
- 李一凡李渝芬李俊杰谢育梅王树水张智伟
- 关键词:冠状动脉循环随访研究
- 成功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孤立性主动脉缩窄致继发性高血压1例
- 2024年
- 本文报道1例成功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孤立性主动脉缩窄导致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因血压增高25年,应用降压药物疗效欠佳来院就诊。行动脉硬化检测提示上肢血压显著高于下肢,追踪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降主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予主动脉腔内成形术及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血压控制良好,随访3年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 张莉夏彬凤王茹黄慧慧孔敏尹霞
-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继发性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
- 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4月湘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参照组,各35例。参照组采用夹闭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治疗后,两组核因子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微导管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血清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 胡赞姚永新
- 关键词:脑动脉瘤夹闭手术
- 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颅脑动脉瘤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颅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预后。方法90例颅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血管内微导管介入)和对照组(开颅夹闭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血清指标、并发症和预后。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NF-kB、VEGF、sICAM-1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颅脑动脉瘤患者的短期预后尚可。
- 申猛岳四海陈清亮
- 关键词:预后
相关作者
- 张智伟
- 作品数:360被引量:1,074H指数:16
- 供职机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 李渝芬
- 作品数:331被引量:1,202H指数:17
- 供职机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 研究主题:儿童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小儿
- 王树水
- 作品数:177被引量:520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儿童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经导管介入治疗
- 钱明阳
- 作品数:184被引量:61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 李俊杰
- 作品数:72被引量:224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室间隔缺损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