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03篇“ 经导管封堵“的相关文章
卵圆孔未闭对偏头痛的发病以及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PFO)治疗对偏头痛的影响研究
2025年
评价卵圆孔未闭手术与传统药物疗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450例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每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接受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分析两组在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评分、头痛缓解程度及偏头痛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康复方面来看,观察组的偏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积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减轻程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 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在改善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症状和降低失能程度方面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王立飞范焕英燕冠辉谢亚楠甄立业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偏头痛经导管封堵心脏介入治疗
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术对伴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HIT-6评分及头痛发作频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探讨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术对伴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头痛影响测量表-6(HIT-6)评分及头痛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 将62例伴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药物组(药物干预治疗)和封堵组(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术)各31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HIT-6评分、手术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头疼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状况。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封堵组HIT-6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与药物组相比,封堵组头疼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少于药物组(P<0.05);术后,封堵组疼痛程度轻于药物组(P<0.05)。结论 伴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以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术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头疼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降低HIT-6评分。
叶亚飞
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 研究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导管PFO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的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头痛缓解程度;偏头痛严重程度[偏头痛残疾评估问卷(The 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 smentquestionnaire,MIDAS)]。结果 (1)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头痛缓解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头痛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导管PFO封堵术治疗PFO偏头痛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少其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同时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偏头痛严重程度。
陈世忠
关键词:经导管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偏头痛
导管封堵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功能性三尖瓣返流
2023年
目的 探讨导管封堵成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后能否改善其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方法 连续纳入自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导管封堵的ASD合并功能性TR患者,根据术前超声心动图评估TR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评估功能性TR的改善程度。结果 与合并轻度TR组相比,合并中/重度TR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ASD直径较大,RV直径较大(均P<0.05),与合并中度TR组相比,合并重度TR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RV直径较大(P<0.05)。封堵前,11例患者合并重度TR,18例患者合并中度TR, 71例患者合并轻度TR;封堵术后6个月,10例患者(91%)由重度TR降至轻度,12例患者(67%)由中度TR降至轻度。所有患者中无轻度TR患者的返流量增加至中度或重度。单变量分析显示,持续性TR与肺动脉直径、右房直径、右室直径、左房直径、左室直径及ASD大小相关。过多变量分析,以上因素均非独立的预测因素。根据封堵器类型分层进行分析发现国产封堵器与进口封堵器在改善功能性TR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导管封堵ASD能够改善ASD患者合并的功能性TR。
郭春棉陈伟薛强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三尖瓣返流经导管封堵
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导管封堵术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效果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胸微创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与导管封堵术治疗小儿ASD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04例AS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导管组(n=54)和微创组(n=50)。比较2组手术结果、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房收缩期内径(left atrial systolic diameter,LAD)、右心室舒张期内径(righ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RVEDD)、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changes of right ventricular area fraction,RVFAC)]的变化。结果:导管组手术成功率为96.30%,微创组手术成功率为9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微创组(均P<0.05)。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LAD及RVEDD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2组RVEF及RVFAC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微创ASD封堵术是治疗小儿ASD的有效术式,其疗效与导管封堵术相当,尽管术后恢复较慢,但不影响心功能恢复。
马佳佳朱文庆张峰吴鹏鹏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
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患者导管封堵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丰泽
伴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术干预效果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究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术干预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治疗的262例PFO伴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中掷硬币法分为A、B组,最终纳入A组150例,B组112例。A组患者采用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药物干预治疗。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疗效,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头痛发生次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头痛影响测评量表(HIT-6)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头痛程度与病情对生活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147/150)显著高于B组75.89%(85/112)(P<0.05);重复测量方差结果表明,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点的头痛发生次数以时间因素为源、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及以时间与组别交互为源的主体内效应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头痛发生次数均显著下降且A组低于B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结果表明,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点的VAS及HIT-6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及以时间与组别交互为源的主体内效应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VAS及HIT-6评分均明显降低且A组低于B组(P<0.05)。结论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术治疗PFO合并偏头痛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轻头痛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马杰廖红娟李璐瑜赵曙光张洁琼宋秀娟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偏头痛
导管封堵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二尖瓣瓣周漏长期随访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导管封堵外科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完成导管介入封堵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患者。技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稳定植入于瓣周漏部位,不影响人工二尖瓣功能以及周边组织;无介入相关并发症,如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等;超声心动图证实二尖瓣瓣周反流程度减轻1级以上。于介入术后30 d,1、3年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因介入失败或严重并发症转为外科手术,并记录封堵器介导性溶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发生情况,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年龄(54.3±22.9)岁,男性38例。患者术前均有心功能下降和(或)溶血。技术成功率72.0%(54/75)。术后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者14例(18.7%)。随访期间全因死亡7例(9.3%),其中心原性死亡3例。3年无临床终点事件生存率为81.3%(61/75)。再次外科手术的比例为9.3%(7/75),原因包括封堵器介导性溶血(3例)、人工瓣膜干扰失功(2例)及中度以上残余反流(2例)。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随访期间未发现对人工瓣功能及周边结构造成影响,残余反流稳定无进行性增加;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患者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3.9±7.4)mm比(38.3±8.9)mm,P=0.036]、舒张末期内径[(53.7±8.3)mm比(58.4±9.1)mm,P=0.045]以及左心房内径[59.3(44.5,90.7)mm比64.3(44.8,96.6)mm,P=0.049]均缩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36.5±15.8)mmHg比(46.3±14.9)mmHg,P=0.022,1 mmHg=0.133 kPa]。术后3年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导管封堵二尖瓣瓣周漏在外科高风险且符合封堵解剖条件的患者中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邢超凡潘欣王承马兰王小蕾李艳杰何奔
关键词:瓣周漏介入封堵长期随访
新型完全生物可吸收封堵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生物可吸收封堵器的应用有望降低传统金属封堵器并发症的风险.之前研制的生物可吸收封堵器存在不完全降解的局限性并导致新的并发症,因此目前尚未有相关产品获批上市.本研究使用了一种新型完全可吸收封堵器,旨在探索完全可吸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从2019年4月到2020年1月,本研究在七个医学中心入组125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筛查后108名患者被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植入生物可吸收封堵器实验组和金属封堵器组.所有受试者均成功植入封堵器并完成24个月的随访.生物可吸收封堵器组患者胸超声心动图显示高亮回声在24个月内逐渐消失,说明可吸收封堵器在体内实现完全降解.对比金属封堵器,实验组器械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率(5.56%vs.14.81%,P=0.112)和持续传导阻滞发生率(0/54 vs.6/54,P=0.036)显著降低.本研究提示新型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可以在单纯超声引导下实现成功植入,同时降低术后永久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王首正李泽夫王云兵赵天力莫绪明范太兵李建华尤涛邓润迪欧阳文斌王伟伟张闯年Gianfranco ButeraZiyad MHijazi逄坤静朱达蒋世良张戈军胡晓鹏谢涌泉张凤文房芳孙静平李萍陈娟骆志玲潘湘斌
关键词:BIOABSORBABLEECHOCARDIOGRAPHY
导管封堵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疗效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导管封堵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接受导管封堵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67例,均为外科高危或不愿意接受外科治疗者。分析并总结导管封堵瓣周漏的手术成功率、住院与随访期间并发症及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3.4±22.5)岁,男性占55.2%。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28例,主动脉根部带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37例。16例置入主动脉生物瓣,余者置入机械金属瓣。中位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死亡风险预测(STS-PROM)评分和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评分分别为5.7%(3.1%,9.9%)和7.6%(5.8%,11.7%)。导管封堵瓣周漏成功率为83.6%(56/67),1年生存率为98.5%。住院期间发生的与瓣周漏封堵主要相关事件为术后溶血,发生率为14.9%(10/67),1例因溶血进行性加重致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因主动脉瓣周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左心室流出道,转外科手术。平均随访(13.0±0.8)个月,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封堵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均<0.05)。结论:导管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在高危患者中可替代外科手术,并可减少反流,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溶血是围术期及随访期主要并发症。
王小蕾潘欣于杰王承李艳杰邢超凡马兰沈玲红何奔
关键词:瓣周漏主动脉瓣随访

相关作者

宋治远
作品数:494被引量:1,368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窦房结 窦房结细胞 介入治疗 乳鼠 先天性心脏病
徐仲英
作品数:223被引量:1,627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封堵器
秦永文
作品数:919被引量:3,671H指数:2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导管 冠心病 高血压
蒋世良
作品数:431被引量:3,508H指数:29
供职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 磁共振成像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赵世华
作品数:484被引量:2,199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肥厚型心肌病 磁共振 MRI 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