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49篇“ 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相关文章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
2025年
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我国房颤患者人数超过1200万,且新发患者不断增加。房颤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等风险。导管消融是目前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在近年来国内外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中,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逐步扩大,推荐级别不断提升,全国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射频消融是最常使用的导管消融方式。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联合40家心律失常中心、60位房颤导管消融领域资深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房颤相关指南及共识,结合我国近年来积累的大量临床实践验,从围术期管理、房间隔穿刺、建模与标测、消融、并发症识别与处理5个部分拟定本通用标准,用于指导房颤导管射频消融的实际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专家组蒋晨阳付华薛玉梅桑才华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术中抗凝方案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总结本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术中抗凝方案研究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入选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第六医学中心单术者组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197例,完善相关检查。采取围术期不间断抗凝方式,根据应用不同直接口服抗凝剂分为达比加群组(125例)和利伐沙班组(72例),术中根据初始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值应用自制公式给予相应剂量普通肝素,记录ACT达标时间和达标率,观察围术期出凝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既往病史、CHA_(2)DS_(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及左心房前后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ACT基础值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149.73±23.52)s vs(157.91±24.58)s,P=0.032],达比加群组首剂肝素量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0.71±0.12)mg/kg vs(0.65±0.13)mg/kg,P=0.031],达比加群组15min ACT达标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60%vs 74%,P<0.05),继续按公式补充肝素后达比加群组与利伐沙班组45min ACT达标率比较无显著差异(86%vs 88%,P>0.05)。达比加群组术中肝素总量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0.99±0.30)mg/kg vs(0.85±0.31)mg/kg,P=0.009]。利伐沙班组1例心包积液,达比加群组1例术后次日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外科手术治疗,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围术期不间断抗凝,术中根据初始ACT值代入公式个体化应用普通肝素抗凝,可快速使ACT达标,提高抗凝效率。
李世兴李健张闯赵桐辛倩时向民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抗凝药
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2025年
目的对心房颤动(AF)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AF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PubMed、CINAHL、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11日,提取文献数据,用预测模型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所纳入模型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9篇,发表于2021—2024年,全部来源于中国。11篇文献为模型建立,8篇文献为模型建立与验证。最终纳入19个模型,样本总量为136~6127例,复发率为8.70%~48.57%。19篇文献报告了模型预测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23~0.938。模型重复报告的前6位预测变量为左心房内径、年龄、AF类型、AF病程、性别和BMI。1篇文献偏倚风险评估为“不清楚”,其余18篇文献均为“高偏倚风险”;5篇文献适用性“不清楚”,其余14篇文献适用性风险较低。结论AF患者RFCA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开展较晚,建模方式多数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模型,纳入的19个模型预测效能较高,预测因子可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电生理检查中筛选,模型整体偏倚风险较高。
高晓孙琳琳王一帆王文昭迟嘉婧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复发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与远期预后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AF)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A)后左心结构与射血分数的变化,并探讨RFA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房颤中心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共379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行RFA分组,进一步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并结合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确定为射频组33例与对照组126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住院期间与随访期间的部分超声心动图指标并评估心脏结构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射频组与对照组的远期生存情况。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并评估RFA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射频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2组具有可比性。与入院时比较,射频组在随访期间复查超声心动图指标中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中,射频组中4例(12.1%)和对照组中39例(31.0%)达到随访终点事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射频组比对照组的远期预后更好(P=0.049)。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与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结果显示RFA依然是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HR=0.335,95%CI:0.116-0.964,P=0.043)。结论 RFA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的患者左心结构和射血分数,是提升预后的重要因素。
李祺罗贵全刘磊谭震任宏强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
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选取持续性AF患者30例展开研究,均为其行RFCA治疗,术前收集资料检验各项指标,术后对其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与复发情况,明确引起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开展,平均手术时间(189.52±32.25)min,平均X线照射时间(51.23±10.23)min,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随访半年患者生存率为93.33%未出现并发症。LAD、PLT、左心耳自发显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9个月与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明显,治疗前后的心电图P_(dis)及P_(max)差异明显(P<0.05)。结论RFCA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可减少复发率,安全性高,疗效优良。RFCA治疗AF患者后,关于复发的预测可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水平、左心房直径、左心耳自发显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判断。
刘美辰赵松涛袁桂莉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导管射频消融皮去肾神术治疗高血压的长期疗效分析
2024年
高血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仍在不断升高,在危害人类心血管健康的同时增加了全球健康负担。皮去肾神术(RDN)通过抑制肾交感神活性从而降低血压,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并为高血压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其中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术(RSD)已开展多项大型临床研究且陆续公布了其长期随访结果,引发了对于RDN长期疗效的全新思考。综上因素本文主要针对RSD的长期疗效及其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RDN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杜小宇卢成志
关键词:经导管射频消融高血压长期疗效
1例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微创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的术后护理
2024年
总结1例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微创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的术后护理验。护理要点:定期评估患者双侧下肢血液循环情况,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液体管理策略,精准化液体管理;关注胃肠道反应,预防消化道出血;加强胸肺部体征评估,及早识别并处理气胸;个体化疼痛管理。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术后第8天,患者顺利转至普通病房。术后第21天,康复出院。
胡亚玲宋剑平王紫薇祝忆平黄金英
关键词: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左心室辅助装置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通过对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Nomogram模型,便于临床医生对复发风险高的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首次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75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资料,定期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68)和非复发组(n=207),采用SPSS Statistic 27.0对两组间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利用R软件构建Nomogram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该模型与CHA2DS2-VaSc评分模型的性能,利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对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68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BMI)、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陈旧性心肌梗死(previous MI)、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单纯肺静脉隔离(CPVI alone)是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上述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5%CI:0.91~0.97)优于CHA2DS2-VaSc评分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2(95%CI:0.77~0.88)。校准曲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DCA分析表明,Nomogram模型在评价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面显示出很大的正向收益率。结论BMI、OSA、陈旧性心肌梗死、LAD、LVEF和单纯肺静脉隔离是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和可行性,可作为指导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评估复发风险的工具。
周忠云马雯璐崔文竹王菁华孙聪王萍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复发
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
2024年
临床药师参与1例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钠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升高的治疗,并对该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在药学监护过程中,临床药师从药物剂量、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酶、饮食等多维度分析患者INR异常升高的原因,同时结合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向临床医生提供合理建议,对患者进行了用药指导,避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提高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学监护的实施,让药学知识与临床实际更好地结合,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为类似患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吴玉琼孙艳王艺臻许颖张红梅张鑫
关键词:房颤华法林抗凝INR药学监护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研究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RFCA治疗的794例AF患者为样本开展研究,术后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对照组,分析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老年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794例患者失访8例(1.01%),完成随访的786例患者中复发104例(15.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3,95%CI 1.041~1.190)、糖尿病(OR=1.697,95%CI 1.018~2.831)、左房内径(LAD;OR=1.135,95%CI 1.025~1.25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1.229,95%CI 1.044~1.446)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OR=1.096,95%CI 1.004~1.197)为老年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F患者RFCA术后复发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95%CI 0.885~0.973;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具有良好一致性(χ^(2)=1.279;P=0.461)。结论老年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率较高,其中年龄、糖尿病、LAD、LDL-C和hs-CRP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复发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韩雅琴王怡华宋思嘉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复发

相关作者

王祖禄
作品数:808被引量:2,281H指数:19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梁明
作品数:528被引量:485H指数:12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方舱 冷冻
梁延春
作品数:574被引量:6,760H指数:13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韩雅玲
作品数:2,576被引量:6,861H指数:33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射频导管消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马长生
作品数:1,242被引量:7,656H指数:3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患者 导管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