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0篇“ 结构性变革“的相关文章
“全民生成”冲击下,“真相出场机制”如何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把关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结构性变革被引量:1
2024年
Sora“世界模拟器”的出现标志着信息环境又一次革命重构。基于Transformer和Diffusion模型的Sora,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了人/社会与智能生成模型的广泛交互。全民生成的“文生视频”在生成量级、检测难度等方面都远超深度伪造,并显现出了其作为深度伪造的“迭代泛用版本”对媒介真实的潜在破坏。以“亿参数”为数据学习单位的Sora带来了把关关系的异化。媒体、平台与公众按照既有把关关系展开的把关活动,非但无法帮助公众降低外部不确定和保障信息秩序化,反而会加剧信息系统的失序状况。技术环境的变化召唤着把关理论的适时调试与推进。在此背景下,把关应首先被理解为以新闻真实帮助公众与现实社会建立起有意义联系的过程。把关理论能否脱离作为“行动”的隐喻,而向社会机能的本体意义回归,直接关系到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张梦晗陈泽
关键词:SORA媒介真实
人工智能的“拜技术教”逻辑及其对社会分工的结构性变革——兼论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挑战与时代价值
2024年
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夸张的风靡景象展现出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痴迷。一方面,人类对科技的掌控不当会导致异化“泛在”,进而被其反噬,最终受制于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导向;另一方面,社会的分工结构也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悄然变革。传统分工模式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打破,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分工格局也发生变化,其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尽管如此,人工智能语境下的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并未失去合理,相反,它在质疑与挑战中愈辩愈明。人的劳动并未因人工智能的崛起而贬值,活劳动依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工智能也无法改变劳动者被资本剥削的事实,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唯一途径。
刘欣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分工
从脱节走向融合——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性变革探析(1992-2006)
2023年
本文建立了一个叙事框架并据此探讨了1992-2006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导源于市场观念和创新观念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表征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科研实力相对于独立研发机构的大幅提升、民营经济的崛起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以及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逐步融合,由此基本解决或者大幅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科研与教育”脱节以及“国防与民用”脱节的现象。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优化带来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稳步提升,从而为2006年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大洲梁庆华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市场经济结构性变革
共同富裕目标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考验和结构性变革被引量:9
2023年
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定位、发展和分配的三大关键考验,其中定位考验以三农边界的动态界定为主,发展考验包括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关系,分配考验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实现机会公平。为应对三大关键考验,我国人口、要素、能源、产业和分配将发生新的结构性变革。具体来看,要以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口结构和要素结构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开展,以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人口结构三者协同发力深入阐释三农概念的动态定位,以能源结构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低碳的同步进行,以分配结构变革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邹薇张震霖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结构性变革
大型语言模型会催生学校结构性变革吗?--基于ChatGPT的前瞻分析被引量:45
2023年
自2022年底以来,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以爆炸式用户增长与网络传播的方式向公众宣告其诞生,并因其流畅的多轮次对话、对需求的准确理解、实用高的文本(含程序代码)生成,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对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及其衍生应用的教育技术学思考,不能停留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使用建议的层面,还需更深入。其中的一个方向是探讨源自教学机器的适应教学系统及其所支持的个化学习对学校教学系统结构的可能影响。对ChatGPT教学行为的分析表明:在教学行为(活动、任务)层面,它能够进行对话辅导、技能训练、讲授演示、协同创作、交互评价等活动,但是缺少课时、单元、课程等上层结构,而作为其行为基础的“动作”,也面临可信与准确不高的挑战。尽管如此,ChatGPT表现出来的跨领域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仍为智能教学系统提供了新型“能力基座”,有望大范围改变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模式,提升其教学表现,为个化学习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撑。学校的教学系统是否会因此产生结构性变革?本文将“会不会”问题,分为“能不能”与“应该不应该”两个问题,分别从事实逻辑层面、实践价值层面进行探讨。分析表明,学校现有的分科课程、班级授课、教师主导等系统结构仍保持稳定,并未受已有的智能教学系统与慕课等资源太大的冲击;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教学自动化还需要补足“上层结构”,夯实“基础动作”;对于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系统的要素(如教师)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但系统结构很可能会保持稳定。
张志祯张玲玲米天伊丘诗萍
关键词: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学校教育
主体迁移与关系重塑:人机关系的结构性变革被引量:1
2023年
如今,聊天机器人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虽然机器人不具有自我意识,但其在人机关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颠覆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传播观念。人类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机器人在交流中的主体地位。人机共生和同构为我们理解人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权力争夺,还可能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杨东伟
关键词: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人机关系
人机何以共生:传播的结构性变革与滞后的伦理观
2023年
传统的“传播”(交流)限定于人类之间的交往与互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正在走向人机共存时代,以智能算法等为内核的智能技术在信息生产、信息分发、事实核查、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等各个流程的作用不断深化,正在改写信息传播和人类交流的内涵,重塑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和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构成了伦理,智能等新型技术则通过变革人们之间的关系而改变原有的伦理。从人机关系的角度来看,智能时代的传播伦理观需要重视哪些问题?人机关系既是智能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信息传播的伦理/价值观之源。
陈昌凤
关键词:智能技术信息分发人机关系
数字资本结构性变革下的数字出版运作模式与协同创新
2023年
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深入重塑了出版产业的运行逻辑与产业边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不断涌现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布尔迪厄的场域与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数字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正在深度融入数字出版场域的运转之中。数字资本可分为具身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态。在数字资本带来的结构性变革之下,数字出版的资本运作模式表现为文化资本的关系转化、经济资本的平台化运作和社会资本的互动循环。通过以数字资本为桥接,拓展价值开发路径;以强势资本为内核,优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多元资本为支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实现数字出版场域的资本体系优化,推动跨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
白晓晴
关键词:数字出版场域
信息技术推进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性变革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信息技术在红色文化课堂教学中应用,易出现功能定位不清以及教学结构变化不明的问题。信息技术与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红色文化育人方法,也对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结构性影响,推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师生关系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结构发生变革
朱景林刘思晨
关键词:信息技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危机推动欧盟能源战略结构性变革被引量:1
2022年
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供应明显减少。不仅“北溪一2”天然气管道难逃被废奔的命运,对德输气的“北溪-1”管道流量也已降至正常时期的20%。包括波兰、保加利亚等六个欧盟国家的俄气供应已被完全切断。欧盟与各成员国开始为俄全面切断天然气供应做准备,整个欧洲都笼罩在能源短缺的巨大“阴云”下。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欧盟的能源战略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
王晓光
关键词:结构性变革天然气供应能源危机能源短缺能源战略天然气管道

相关作者

吴晓求
作品数:298被引量:2,300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研究主题: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 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 现代金融体系
李安安
作品数:69被引量:436H指数:1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金融创新 资本市场 法律 公司治理 金融法
曹培杰
作品数:62被引量:1,11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教育 互联网 人工智能 教育变革 未来教育
冯果
作品数:204被引量:3,044H指数:29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金融法 经济法 公司法 资本市场 信息披露
林世昌
作品数:13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行政学院
研究主题:经济全球化 逻辑演进 结构性变革 发展新阶段 全球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