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3篇“ 结肠憩室“的相关文章
- 多层螺旋CT在结肠憩室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结肠憩室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4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北院福建省老年医院收治的80例结肠憩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结肠镜检查,给予观察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观察组检出病灶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结果显示,结肠憩室病患者报告显示结肠旁多发病灶,形状以小圆形、类圆形为主,部分伴有肠周脂肪间隙模糊、肠壁增厚等。观察组患者病灶直径为(5.18±1.09)mm,其中囊袋有粪石的有18例,10例为气体,以结节性、环形和C型高密度影为主。观察组对结肠憩室炎、肠脂垂炎、溃疡性结肠炎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结肠憩室病诊疗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准确度高,影像学表现明显,为临床诊断肠憩室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随访起到重要作用。
- 黄婷陈苍松郑许强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结肠憩室病
- 结肠憩室疾病治疗进展
- 2024年
- 结肠憩室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结肠憩室疾病治疗,药物是主要手段,包括抗菌药物、利福昔明以及美沙拉秦等药物。此外,益生菌和膳食纤维被认为对憩室疾病的治疗有积极影响。当进展至急性复杂性憩室炎,外科治疗成为必要手段。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结肠憩室炎相关的诊疗规范和指南。
- 孔雷杨华丽(审校)
- 关键词:结肠憩室憩室炎药物治疗外科治疗
- 一种用于结肠憩室的治疗装置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结肠憩室的治疗装置,包括柔性的导管、注水口以及插入端,注水口设置于导管的第一端,插入端设置于导管的第二端,且插入端设置有与导管连通的出水孔;在进行结肠憩室的治疗时,导管适于通过插入端穿过粪石并进入结肠...
- 黄涛欧丹亚黄立江
- 结肠憩室炎流行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刘普
- 内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结肠憩室出血的临床对比
- 2024年
- 目的 比较内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结肠憩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结肠憩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内镜下止血方式不同分为A组(n=54,内镜下套扎止血)和B组(n=53,金属夹止血)。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止血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止血成功率)、血红蛋白水平、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应激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收集两组患者随访1年资料,比较两组早期(术后至出院前)及晚期(出院后随访1年内)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止血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但两组间初步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高于B组(P<0.05);术后1 d,两组APTT、P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FIB水平较术前升高,且A组APTT、PT水平低于B组,FIB水平高于B组(P<0.05);术后1 d,两组Cor、NE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升高幅度低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期再出血发生率、晚期再出血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 内镜下套扎止血、金属夹止血均可达到止血效果,但与金属夹止血比较,内镜下套扎止血治疗可缩短结肠憩室出血患者术中止血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且血红蛋白及凝血指标改善更佳,对机体应激反应影响较小,同时早期再出血、晚期再出血发生率均更低。
- 温建军
- 关键词:内镜下套扎金属夹止血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憩室腺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背景:当结肠腺瘤累及憩室时,憩室内的炎症状态会增加腺瘤性病变的异型增生风险,故结肠憩室腺瘤更易发生恶变,需切除腺瘤以避免结肠癌结局,改善预后。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憩室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6月—2022年1月于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EMR治疗的14例结肠憩室腺瘤(憩室内部或憩室附近)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结局。主要结局指标为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和电凝综合征,次要结局指标为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14例结肠憩室腺瘤患者中,A型(憩室旁型)13例,B型(憩室内型)1例;病灶直径为(0.76±0.25)cm;手术时间为(19.67±5.33)min;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病理性质以上皮内瘤变多见。1例(7.1%)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7.1%)发生电凝综合征,未见穿孔事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为100%。术后1年内10例复查结肠镜,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EMR治疗结肠憩室腺瘤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抗血小板药服用史和同时累及阑尾孔、憩室的结肠腺瘤患者需警惕术后并发症。
- 刘斌陈杏林祁琴琴蔡媛媛魏可王哲民陈柳勇
-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肠腺瘤憩室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重力牵引治疗结肠憩室内侧向发育型肿瘤1例
- 2024年
- 结肠憩室内合并肿瘤较少见,通常伴随着早期进展、恶性程度高等特点,早期符合适应证可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介绍一例结肠憩室内侧向发育型肿瘤通过重力牵引辅助ESD达到治愈性切除,且术后无并发症,术后瘢痕愈合良好。
- 项英赵灏王亚楠徐桂芳
- 关键词: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内镜下冲洗术对单纯性结肠憩室炎诊治价值的研究(附4例报告)
- 2024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冲洗术对单纯性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拟诊为单纯性结肠憩室炎,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4例,术中确诊为结肠憩室炎后,行内镜下冲洗治疗。总结结肠憩室炎内镜下表现,比较治疗前后腹痛症状、白细胞(WBC)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观察住院时间和预后。结果4例患者中,2例确诊为急性升结肠憩室炎,2例确诊为急性盲肠憩室炎,内镜下可见炎症憩室开口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憩室开口可见脓性分泌物、脓苔和粪石。经内镜下冲洗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减轻,WBC和CRP较治疗前降低;住院3~5 d后,痊愈出院。结论内镜下冲洗术对单纯性结肠憩室炎有较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具有微创、安全和高效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 孙传涛朱晓文单宝珍李德平杨帆刘晓波
- 关键词:结肠憩室炎结肠镜检查内镜治疗
- 平头注射针和锥形导管在结肠憩室粪石嵌顿水压松解治疗中的对比研究(含视频)
- 2024年
- 目的探讨平头注射针和锥形导管两种器械样品在结肠憩室粪石嵌顿水压松解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憩室粪石嵌顿者7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平头注射针组(39例,粪石嵌顿51枚)和锥形导管组(38例,粪石嵌顿49枚)。观察两组患者的粪石松解成功率、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头注射针组粪石松解成功率高于锥形导管组[100.0%(51/51)比83.7%(4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P=0.002)。平头注射针组与锥形导管组粪石松解成功病例的手术时间比较[(5.7±1.2)s比(5.9±0.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粪石松解过程中,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出血、穿孔;平头注射针组有4例患者出现黏膜下注射失误,锥形导管组有3例患者出现黏膜下注射失误,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器械样品在结肠憩室粪石嵌顿水压松解治疗中都是有效和安全的,平头注射针的松解成功率高于锥形导管。
- 林燕娟黄耀奎王小忠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胃肠道松解
- 结肠憩室病内镜诊治现状
- 2023年
- 憩室是结肠壁常见解剖学改变,可出现一系列临床相关的疾病如憩室炎(colonic diverticulitis, CD)、憩室出血(colonic diverticular hemorrhage, CDH)等,统称为结肠憩室病。目前临床医师对结肠憩室病认识尚不充分,同时结肠镜在该病的诊断、治疗、预测预后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旨在围绕CD、CDH等不同临床情况,对结肠镜在结肠憩室病的应用进行综述,以加强医师临床管理技能。
- 刘普夏彩钰吴婧孙惠刘改芳
- 关键词:结肠憩室病结肠镜预后
相关作者
- 黎红光

- 作品数:122被引量:477H指数:13
- 供职机构:义乌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疗效观察 雷贝拉唑 肝硬化患者 胃溃疡 三联疗法
- 史晓林

- 作品数:15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结肠憩室 结肠镜 食管动力
- 陈光兰

- 作品数:88被引量:30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丽水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内镜 疗效观察 三联疗法 补体
- 彭丽华

- 作品数:176被引量:1,108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肠易激综合征 内镜 功能性胃肠病 军事人员 流行病学调查
- 王向东

- 作品数:219被引量:1,40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内镜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贲门失弛缓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