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64 篇“ 维生素D缺乏 “的相关文章
儿童维生素 D 缺乏 症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维生素 D 缺乏 (VD D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发病率较高。维生素 D 主要来源于皮肤暴露在阳光下转化的维生素 D _(3),VD D 主要表现为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目前VD D 的诊断标准仍存在争议,治疗方案一般分为每日和每周治疗方案,VD D 的预防也很重要。本文从流行病学、代谢机制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六个方面就儿童VD D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儿童VD D 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王春艳 唐永在 乔佩 王兰英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 儿童 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的研究进展2024年 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 B)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症疾病,晚发型维生素 K1缺乏 所致颅内出血是婴儿早期死亡或导致伤残的重要原因,临床上肝胆疾病、长期滥用抗生素 、迁延性腹泻等易引起继发性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维生素 K1作为预防凝血功能障碍最常用的补充剂,本文就维生素 K的作用机制及国内外关于维生素 k1补充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李清 杨琴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维生素K1 维生素K1 葡萄糖酸钙锌联合维生素 D 治疗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患儿的效果 2024年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钙锌联合维生素 D 治疗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收治的72例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 D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葡萄糖酸钙锌治疗,比较两组生长指标{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25-羟维生素 D 3[25-(OH)D 3]、身高}水平、骨代谢指标[血清硬骨素 (SOST)、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身高及25-(OH)D 3、SOST、TRAP-5b、CTX-Ⅰ水平高于对照组,BALP、FGF-23、G-CS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糖酸钙锌联合维生素 D 治疗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患儿可改善其生长指标和骨代谢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维生素 D 治疗。 王玉华 郑焕珍 段红云关键词: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骨代谢 宜宾市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 D 水平及维生素 D 缺乏 的影响因素 分析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调查宜宾市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 [25-(OH)D ]水平,分析儿童维生素 D 缺乏 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宜宾市妇幼保健院和宜宾市翠屏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儿童保健的0~6岁儿童21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 水平,采用自设计问卷收集维生素 D 缺乏 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2182例儿童的血清25-(OH)D 平均水平为(36.94±8.17)ng/ml,维生素 D 缺乏 发生率为19.39%。单因素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就诊时间、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及维生素 D 补充情况是维生素 D 缺乏 的影响因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及维生素 D 补充情况是维生素 D 缺乏 的影响因素 (OR=0.671、0.568及0.613,95%CI为0.412~0.819、0.424~0.696及0.454~0.771,均P<0.05)。结论宜宾市儿童维生素 D 缺乏 发生率高,应当采取控制超重肥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及口服维生素 D 制剂等群体防控策略。 代涌 许航关键词:维生素D 儿童 维生素D缺乏 影响因素 八珍汤联合维生素 D 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维生素 D 缺乏 症的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观察并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维生素 D 缺乏 症患者联合应用维生素 D 、八珍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78例2型糖尿病合并维生素 D 缺乏 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对照分析,对照组(给予基础降糖与维生素 D 补充治疗)、联合组(给予基础降糖、维生素 D 补充治疗同时加服八珍汤),各39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血清25羟维生素 D [25(OH)D ]、空腹胰岛素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 (PTH)、血清降钙素 浓度(CT)、钙离子浓度(Ca^(2+))、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25(OH)D 、Ca^(2+)升高,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胰岛素 、PTH、CT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八珍汤联合维生素 D 治疗效果确切,能够促进Ca^(2+)吸收,升高25(OH)D 水平,降低PTH、CT及空腹胰岛素 水平,增加胰岛素 敏感性,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有一定安全性,可推广。 焦书沛 杨会杰关键词:2型糖尿病 维生素D缺乏症 八珍汤 25(OH)D 口服维生素 K预防婴儿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专家共识(2024版) 2024年 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 B)是新生儿及6月龄内婴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近几十年,随着出生时肌肉注射维生素 K(vitamin K,VitK)的使用,新生儿VKD B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晚发型VKD B仍时有发生且预后较差。随着早产发生率的增加和母乳喂养率的提高,VKD B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全风险期预防尤为重要。而口服制剂为VKD B全风险期的有效预防提供了简单、易行和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规范在VKD B预防中口服VitK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预防保健专委会及陕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定了“口服维生素 K预防婴儿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专家共识(2024版)”,阐述了VKD B的发病现状、机制、缺乏 病因及诊断等相关情况,并重点对口服VitK预防方案提出推荐意见。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预防保健专委会 陕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 刘俐 母得志 封志纯 周文浩 王芳会 周熙惠关键词:口服 维生素K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不同剂量维生素 K1预防儿童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预防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中不同剂量维生素 K1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64例维生素 K缺乏 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55例)、治疗组2(55例)和治疗组3(54例)。治疗组1给予维生素 K10.3 mg/次、2组给予维生素 K10.5 mg/次、3组给予维生素 K11 mg/次,对三组患儿的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发生率、维生素 K水平、凝血指标和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指标予以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组2、治疗组3的维生素 K水平均较治疗组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2和治疗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治疗组1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长于治疗组2和治疗组3,且治疗组2高于治疗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治疗组1的PT和APTT均长于治疗组2和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1高于治疗组2和治疗组3,且治疗组2高于治疗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生素 K缺乏 性出血的预防中,采用维生素 K1补充可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但不同剂量维生素 K1的治疗效果不同,推荐使用0.5 mg剂量且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张山丹 汤美好关键词:维生素K1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凝血指标 营养状况 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 D 治疗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 D (VD )治疗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VD D R)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小儿内科收治的82例VD D R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41例)和联合组(41例)。常规组予以VD 治疗,联合组予以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VD 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骨代谢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25-羟维生素 D 3、血钙、血磷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VD 治疗VD D R,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骨代谢指标,且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东良关键词: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 AD 滴剂治疗小儿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观察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 AD 滴剂治疗小儿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10例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常规组使用维生素 AD 滴剂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小儿四维葡钙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碱性磷酸酶(ALP)、25-羟基维生素 D _(3)[25-(OH)D _(3)]、血磷及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P水平均降低,25-(OH)D _(3)、血磷及血钙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ALP水平低于常规组,25-(OH)D _(3)、血磷及血钙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 AD 滴剂治疗小儿维生素 D 缺乏 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生化指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欧伟明关键词:维生素AD滴剂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 D 缺乏 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 D 水平与M-MD SCs、TNF-α、IL-10的差异性分析2024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缺乏 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 D [25(OH)D ]水平与单核细胞型髓源抑制性细胞(M-MD SC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10(IL-10)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9月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维生素 D 缺乏 症患者24例(维生素 D 缺乏 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4例(正常对照组),收集基础临床指标,采集外周抗凝血,分离外周血浆和血细胞后,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 45+白细胞和CD 45^(+)CD 15^(-)CD 11b^(+)HLA^(-)D R^(-)CD 14^(+)M-MD SCs,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TNF-α、IL-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25(OH)D 与M-MD SCs、TNF-α及IL-10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维生素 D 缺乏 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加、M-MD SCs增高(P均<0.05),血浆中TNF-α水平升高、IL-10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5(OH)D 与CD 45^(+)白细胞、M-MD SCs和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维生素 D 缺乏 患者25(OH)D 水平降低后可促进炎症发生,并与M-MD SCs密切相关。 刘力源 刘力源 申文科 王雷 马钧柏 王浩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 25羟维生素D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