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08篇“ 维生素K缺乏“的相关文章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症疾病,晚发型维生素K1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是婴儿早期死亡或导致伤残的重要原因,临床上肝胆疾病、长期滥用抗生、迁延性腹泻等易引起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维生素K1作为预防凝血功能障碍最常用的补充剂,本文就维生素K的作用机制及国内外关于维生素k1补充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李清杨琴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维生素K1维生素K1
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专家共识(2024版)
2024年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是新生儿及6月龄内婴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近几十年,随着出生时肌肉注射维生素K(vitamin K,VitK)的使用,新生儿VKDB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晚发型VKDB仍时有发生且预后较差。随着早产发生率的增加和母乳喂养率的提高,VKDB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全风险期预防尤为重要。而口服制剂为VKDB全风险期的有效预防提供了简单、易行和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规范在VKDB预防中口服VitK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预防保健专委会及陕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定了“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专家共识(2024版)”,阐述了VKDB的发病现状、机制、缺乏病因及诊断等相关情况,并重点对口服VitK预防方案提出推荐意见。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预防保健专委会陕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刘俐母得志封志纯周文浩王芳会周熙惠
关键词:口服维生素K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不同剂量维生素K1预防儿童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中不同剂量维生素K1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64例维生素K缺乏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55例)、治疗组2(55例)和治疗组3(54例)。治疗组1给予维生素K10.3 mg/次、2组给予维生素K10.5 mg/次、3组给予维生素K11 mg/次,对三组患儿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发生率、维生素K水平、凝血指标和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指标予以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组2、治疗组3的维生素K水平均较治疗组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2和治疗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治疗组1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长于治疗组2和治疗组3,且治疗组2高于治疗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治疗组1的PT和APTT均长于治疗组2和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1高于治疗组2和治疗组3,且治疗组2高于治疗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预防中,采用维生素K1补充可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但不同剂量维生素K1的治疗效果不同,推荐使用0.5 mg剂量且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张山丹汤美好
关键词:维生素K1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凝血指标营养状况
甲胎蛋白和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和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IVKA-Ⅱ)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1例HCC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5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AFP、PIVKA-Ⅱ水平,并分析AFP、PIVKA-Ⅱ单独和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和PIVKA-Ⅱ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FP单独检测诊断HCC的AUC最小。结论AFP和PIVKA-Ⅱ联合检测诊断HCC的应用价值高于AFP或PIVKA-Ⅱ单独检测。
余溪夏益兰沈林杰
关键词:肝细胞癌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糖类抗原19-9、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抗原(TPA)、糖类抗原19-9(CA19-9)、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3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血清CEA、TPA、CA19-9、PIVKA-Ⅱ、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CEA、TPA、CA19-9、PIVKA-Ⅱ、AF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CEA、TPA、CA19-9、PIVKA-Ⅱ、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CEA、TPA、CA19-9、PIVKA-Ⅱ、AFP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5.95%、88.89%、95.18%、0.85,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不同临床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CEA、TPA、CA19-9、PIVKA-Ⅱ、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CEA、TPA、CA19-9、PIVKA-Ⅱ、AFP水平均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EA、TPA、CA19-9、PIVKA-Ⅱ、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CEA、TPA、CA19-9、PIVKA-Ⅱ、AFP可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和监测病情进展的客观实验室指标,单独检测的诊断效能一般,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更有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检出。
张琳倩彭艳芝王佳宁宁文君
关键词: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糖类抗原19-9甲胎蛋白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五、死亡率居第二的恶性肿瘤。对HCC进行特异及灵敏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疗效和存活率的关键。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其对HCC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及肿瘤复发监测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就PIVKA-Ⅱ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段又心(综述)李娅
关键词: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
不同剂量维生素K_(1)治疗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PIVKA-Ⅱ水平、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维生素K_(1)治疗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水平、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VKD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组,每组30例。A、B、C组分别静脉滴注维生素K_(1)1、2、5 mg。比较三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以及营养状况。结果治疗第1、5天,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因子(TT)]、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活性(FⅡ∶C)、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凝血因子Ⅹ活性(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5天,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ATPP)、凝血因子(FⅡ∶C、FⅦ∶C、FⅨ∶C、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优于治疗第1天(P<0.05);治疗第1天,C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ATPP)、凝血因子(FⅡ∶C、FⅦ∶C、FⅨ∶C、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明显优于B组和A组,且B组优于A组(P<0.05);治疗第5天,B组和C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ATPP)、凝血因子(FⅡ∶C、FⅦ∶C、FⅨ∶C、FⅩ∶C)、PIVKA-Ⅱ水平和异常率均优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第5天,三组的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5天,B组和C组的ALB和PA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VKDB的治疗中,建议采用2 mg维生素K_(1),1次/d,共治疗5 d的方案,可显著改善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因子水平,提升机体营养水平。
李婷婷李慧荣马新凯陈芳芳豆峰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凝血因子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的临床特征,并总结其预防对策。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晚发型VKDB患儿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出生的100名健康婴儿为对照组,两组均展开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CT)、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Ⅱ(PIVKA-Ⅱ)、维生素K_(1)(VK_(1))、血浆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血清抗利尿激(ADH)及电解质(Na^(+)、Cl^(-)、Mg^(2+)、Ca^(2+))水平检测。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上述指标。依据是否存在昏迷将观察组患儿分为清醒组(n=46)和昏迷组(n=54),比较两组患儿的上述指标。结果观察组的PT、APTT、TT、C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IVKA-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VK_(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DCP、A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a^(+)、Cl^(-)、Mg^(2+)、Ca^(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组的PT、APTT、TT、CT均显著长于清醒组,PIVKA-Ⅱ水平显著高于清醒组,VK_(1)水平显著低于清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组的DCP、ADH水平显著高于清醒组,Na^(+)、Cl^(-)、Mg^(2+)、Ca^(2+)水平显著低于清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发型VKDB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PT、APTT、TT、CT延长,DCP、ADH、PIVKA-Ⅱ水平上升,VK_(1)水平及相关电解质水平降低,通过检测以上指标可为该病的诊断与预防对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思希尧李晓龙李慧荣张婷连娇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晚发型凝血功能电解质
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及50例健康正常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检查结果将患者设为不同组别,前者为出血组,后者为健康组。均获取患儿的个人信息、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统计、分析患儿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症状表现、基本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统计出血组及健康组的APTT、PT、TT、FIB、PLT五项血样指标,并进行两组比较。比较两组脐带血样,出血组APTT、PT、TT、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PLT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出血3 d血样,出血组APTT、PT、TT、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PLT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出血1个月血样,出血组APTT、PT、TT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FIB、PLT水平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出血3个月血样,出血组APTT、PT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TT、FIB、PLT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时、出生1个月后、出生3个月后的血液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其他系统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儿的出血症类型以迟发型为主,喂养方法以母乳喂养为主,发病前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结论: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以迟发型为主,多为母乳喂养,发病前有较高的疾病发生率,血液系统症状是主要症状表现,积极实施维生素K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水平,促进疾病转归。
陈炎梁金勇苏金宏
关键词:维生素K新生儿出血症迟发型凝血功能血小板水平
间接法建立北京地区成年人血清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生物参考区间
2022年
目的 探讨应用间接法建立北京地区成年人血清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 PIVKA-Ⅱ)生物参考区间。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体检中心表观健康人群的血清PIVKA-Ⅱ测定结果928例。采用偏度-峰度值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自然对数(ln)进行数据转换后,利用箱式图与茎叶图法剔除离群值。应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男、女间血清PIVKA-Ⅱ水平差异,利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PIVKA-Ⅱ水平与参考个体年龄的相关性。利用非参数排序法建立血清PIVKA-Ⅱ生物参考区间,并进行参考区间验证。结果 北京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清PIVKA-Ⅱ水平与参考个体年龄无相关性,血清PIVKA-Ⅱ在男、女组间比较[24.16(20.49~28.28)mAU/ml比20.82(17.63~24.19)m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221,P <0.05),制订不同性别单独的生物参考区间。建立的PIVKA-Ⅱ生物参考区间为男性<34.6 mAU/ml,女性<29.4 mAU/ml。20例男性样本中,19例血清PIVKA-Ⅱ<34.6 mAU/ml,通过率为95.0%;20例女性样本中,19例血清PIVKA-Ⅱ<29.4 mAU/ml,通过率为95.0%,参考区间验证通过。结论 应用间接法建立的血清PIVKA-Ⅱ生物参考区间与说明书提供的生物参考区间有一定差异,其更适用于北京地区成年人群使用。
韩宁赵海滨王腾蛟葛廷磊李润青赵秀英朱东
关键词:生物参考区间

相关作者

张会丰
作品数:227被引量:1,032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小儿 维生素K 维生素D 骨钙蛋白
刘玉琳
作品数:50被引量:916H指数:18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儿童 死亡率 维生素A缺乏 影响因素 婴儿
鲁杰
作品数:33被引量:246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维生素K缺乏 婴儿维生素K缺乏 婴儿 维生素K 新生儿
王兆钺
作品数:408被引量:1,601H指数:1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血小板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病机制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遗传性
陈连元
作品数:34被引量:120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佝偻病 儿童 新生儿 维生素K缺乏 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