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篇“ 缺血后肢“的相关文章
三突变型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三突变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后肢股动脉制备后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经肌肉注射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双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DM),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TM)。术前,术后0、7、14、21、28 d分别对小鼠双侧后肢骨骼肌行对比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后肢骨骼肌血流情况(用缺血后肢血流量/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表示)。术后28 d利用运动评分评价缺血后肢的运动功能。术后28 d处死小鼠取缺血后肢骨骼肌分别行Bandeiraea Simplicifolia-1凝集素、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微血管和小动脉,评价血管发生和小动脉生成。结果 对比超声灌注成像显示:术后0 d, 3组的血流均下降至15%(P=0.811)。随时间的推移,3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其他两组。术后28 d, Ad-TM组中缺血后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的(67.4±8.1)%,较Ad-LacZ组的(33.2±5.2)%和Ad-DM组的(48.4±5.3)%显著增加(P<0.001)。术后28 d, Ad-TM组的运动评分(3.4±0.7)分显著高于Ad-LacZ组的(1.8±0.6)分和Ad-DM组的(2.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TM组的微血管密度(3.1±0.6)显著高于Ad-LacZ组的(1.6±0.4)和Ad-DM组的(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TM组的小动脉密度(10.6±2.2)显著高于Ad-LacZ组的(5.7±1.0)和Ad-DM组的(6.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三突变型HIF-1α可通过血管发生和小动脉生成的方式有效促进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后肢血流灌注和运动功能。
谢佳佳廖文君吴碧君唐其东李瑜辉
关键词:下肢缺血缺氧诱导因子-1Α对比超声血管生成
白藜芦醇促进老年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
2023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藜芦醇对老年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老年大鼠股动脉结扎建立侧支血管生长模型,10 mg/kg白藜芦醇处理,免疫荧光染色和HE染色观察大鼠后肢侧支血管生长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股动脉结扎后给予白藜芦醇处理使侧支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增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股动脉结扎后给予白藜芦醇处理使侧支血管管壁增殖细胞(Ki-67阳性细胞)增多,eNOS表达增强。结论白藜芦醇可促进老年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的生长。
董丽萍韩丽李广意袁衡罗佳
关键词:白藜芦醇侧支血管老年大鼠
促血管生成疗法对大鼠缺血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以骨髓干细胞辅以生物活性因子组成的促血管生成疗法对大鼠缺血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切除右后肢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后肢缺血模型,每3 d记一次双下肢足背与足底的皮温,成模后第60天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给予缺血后肢内外两侧肌肉注射干预,NS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BSCs组注射纯骨髓干细胞混悬液,HGI-BSCs组注射加有透明质酸(HA)、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IL)-2因子的骨髓干细胞混悬液。干预治疗后第60天,对3组大鼠进行"一次性运动力竭"试验,记录各组大鼠跑步距离。过麻处死大鼠取缺血后肢肌肉观察微血管密度(MVD),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SNK检验。结果干预治疗后,NS组健侧后肢皮温[足背:(28.85±0.38)℃,足底:(28.91±0.41)℃]高于缺血后肢体皮温[足背:(26.70±0.36)℃,足底:(27.15±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3.317,P<0.05);BSCs组健侧后肢[足背:(27.79±0.30)℃,足底:(27.84±0.30)℃]与缺血后肢体皮温[足背:(27.26±0.36)℃,足底:(27.54±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6、0.618,P>0.05);HGI-BSCs组健侧后肢[足背:(29.34±0.65)℃,足底:(29.48±0.65)℃]与缺血后肢体皮温[足背:(28.80±0.59)℃,足底:(29.11±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1、0.390,P>0.05)。在运动功能方面:HGI-BSCs组[(1540.00±90.51)m]高于BSCs组[(753.10±60.42)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0,P<0.01);BSCs组[(753.10±60.42)m]高于NS组[(233.00±84.8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5,P<0.01)。MVD计数:HGI-BSCs组(25.33±0.52)高于BSCs组(17.5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0,P<0.01);BSCs组(17.53±0.43)高于NS组(8.8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40,P<0.01)。结论促血管生成疗法可改善大鼠缺血后肢皮温、促进血管生成和改善其运动功能。
张金池吴霖纪仕萍吴智业张训梁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白细胞介素-2肢体缺血
增龄对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的影响
2021年
背景:以往动物实验发现,将血管生成细胞或生长因子注入实验动物可显著促进侧支血管的生长。然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给予重症下肢缺血或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生成细胞均显示没有改善缺血组织血流恢复。对比动物实验的显著效果和令人失望的临床试验结果可能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在多数实验室研究用的是年轻动物,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目的:利用成年和老年大鼠股动脉结扎的后肢缺血模型探讨增龄对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大鼠(6月龄)和老年大鼠(20月龄)各12只,均分为假手术组和结扎组。结扎组大鼠行股动脉结扎手术建立后肢缺血模型。大鼠术后存活1周,每组3只大鼠取后肢带侧支血管的肌肉做冰冻切片用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Ki6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另外每组3只使用明胶四氧化三铅进行血管造影再用X射线拍照观察侧支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同月龄假手术组的大鼠相比,结扎组的大鼠后肢的侧支血管数量、Ki67阳性细胞数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也显著增强(P<0.01);(2)与成年大鼠结扎组相比,老年大鼠结扎组后肢的侧支血管数量和Ki67阳性细胞数量少(P<0.0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显著减弱(P<0.05);(3)结果证实,增龄可导致大鼠缺血后肢侧支血管生长受损。
董丽萍罗怀青袁衡龙娟许少辉
关键词:侧支血管血管造影下肢缺血血管结扎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递送miR--24和circPWWP2A促进小鼠缺血后肢修复
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还能够通过旁分泌途径保护缺血组织。不少研究表明,外泌体是其旁分泌途径释放的主要生物成分,和干细胞具有相似的作用。同时,外泌体还具有免疫原性低、易取材、易储存与运输、不涉及伦理问题等...
王燕丽
关键词:外泌体缺血组织免疫排斥反应
经穴注射BMSCs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对糖尿病(DM)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小动脉密度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按1∶7比例随机分为2组:正常假手术组10只,其余7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0 mg/kg)制成DM大鼠模型,再等比例随机分为7组,即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中药组(益气活血中药灌胃)、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BMSCs)、局部注射+中药组(局部注射BMSCs配合益气活血中药灌胃)、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BMSCs)、穴位注射+中药组(穴位注射BMSCs配合益气活血中药灌胃),每组10只。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中药组取缺血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等距离选取5个点为注射部位注射BMSCs,注射量及浓度同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穴取"三阴交""照海""环跳""后三里""阳陵泉",每只大鼠共注射100μL浓度为1×107/m L的BMSCs,每处注射20μL。灌胃中药为煎煮浓缩成含生药1.5 kg/L的益气活血中药(生黄芪120 g、党参120 g、炙甘草48 g、当归120 g、鸡血藤120 g、川牛膝48 g)。非中药组蒸馏水灌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大鼠骨骼肌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的表达。结果:干预结束后21 d,各组内术侧较健侧后肢α-actin、CD31(除中药组外)表达均有所升高(P<0.05,P<0.01);中药组、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中药组、穴位注射+中药组术侧与健侧比较,v WF表达均降低(P<0.05,P<0.01)。术侧组间比较,穴位注射+中药组与正常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局部注射组比较,骨骼肌中α-actin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中药组、局部注射+中药组大鼠后肢骨骼肌CD31表达与正常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穴位注射+中药组较中药组和局部注射组CD31表达升高(均P<0.05);局�
黄凤续畅李彬王少松杜鑫国笑荣培晶
关键词:下肢缺血毛细血管密度
eNOS基因治疗促进大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局麻下将30只雄性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制作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制作后1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实验组缺血后肢接受载有eNOS基因的5型重组腺病毒治疗,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治疗。eNOS基因治疗后4周,评估SD大鼠踝部动脉压、微循环灌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织微血管计数以及eNOS蛋白的表达。结果:eNOS基因治疗后4周,和对照组相比,接受eNOS基因治疗的大鼠缺血肢体,表现了更好的血流恢复(踝部动脉压(mmHg):58.2±4.7 vs 86.8±4.3,P<0.01;微循环灌注:142.0%±21.5%vs 219.6%±26.2%,P<0.01)、侧枝开放和血管新生(血管造影:6.7±1.1 vs 14.4±1.7,P<0.01;微血管/肌纤维比值:0.34±0.03 vs 0.56±0.02,P<0.01)以及eNOS蛋白的高表达(0.46±0.02 vs 0.73±0.02,P<0.01)。结论:eNOS基因治疗促进SD大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
宋礼坡郭连瑞张建谷涌泉王春梅吴英锋罗涛崔世军李建新汪忠镐
关键词: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治疗严重肢体缺血血管新生
姜黄素烟酸酯抑制Notch1蛋白促进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研究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探讨姜黄素烟酸酯通过调控Notch1蛋白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的影响。  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200±20g),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手术组、糖尿病...
唐玉君
关键词:糖尿病后肢缺血NOTCH1蛋白血管新生
聚氧化乙烯改善大鼠慢性缺血后肢的血液灌注
2017年
目的通过声学造影评价聚氧化乙烯(PEO)改善大鼠慢性缺血后肢的血液灌注的效果。方法 12只Wistar大鼠通过结扎一侧股动脉建立慢性后肢缺血模型,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6),隔天分别经颈内静脉输注PEO和生理盐水,共治疗2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行声学造影检查测定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量并在第28天测量血流储备量。结果从第7天开始PEO组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第28天时PEO组缺血后肢骨骼肌血流储备量及血管容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O显著提高了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大鼠骨骼肌的血流储备量和血流量,增加慢性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管容积,提示PEO可能通过增加血流剪切力促进血管新生及动脉形成过程,从而改善缺血后肢的血液灌注。
郑德仲周滔查道刚
关键词:聚氧化乙烯动脉形成血管新生声学造影
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效应
2016年
目的应用携αv-整合素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后肢股动脉制备后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经肌肉注射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triple mutant HIF-1α,Ad—TM)。术前、术后0、7、14、21、28d分别对小鼠双侧后肢骨骼肌(每组6只)行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情况。超声分子成像于术后7d进行,每组小鼠随机先后(间隔30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αv-整合素单抗的靶向微泡(MBa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iso),并于8min后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双侧后肢的显影强度(VI)。超声分子成像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取后肢骨骼肌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术前双侧后肢血流量基本相等,术后0d两组的血流量均下降至15%左右(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Ad—LacZ组;术后28d,Ad—TM组中缺血后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的(65.6±8.0)%,较Ad—LacZ组的(30.7±4.5)%显著增加(P〈0.01)。对于非缺血后肢,MBav和MBiso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均未见明显的超声显影,其VI值分别为(5.2±1.5)U、(5.8±2.2)U(P〉0.05);对于缺血后肢,MBiso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可见轻度的超声显影,Ad—TM组和Ad—LacZ组的VI值分别为(7.9±1.6)U、(8.1±2.0)U(P〉0.05);而MBav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而且Ad—TM组的显影强度较Ad—LacZ组明显增强(P〈0.01)。免疫荧光检查显示非缺血后肢未见αv-整合素表达,缺血后肢可见αv-整合素表达,而且Ad—TM�
谢佳佳杨慧吴碧君杨瑶琳李瑜辉唐其东吴平生宾建平
关键词:超声分子成像下肢缺血血管新生

相关作者

吴平生
作品数:305被引量:1,213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研究主题:高血压 低氧诱导因子-1Α 低氧诱导因子1Α 醛固酮 动脉粥样硬化
陈建威
作品数:18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新生 重组腺病毒 缺血后肢 突变型
刘正湘
作品数:130被引量:577H指数:1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CD151 心肌细胞凋亡 缺血再灌注 心肌梗死 人参
查道刚
作品数:181被引量:622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研究主题:心肌声学造影 造影剂 超声心动图 声学造影 血流灌注
李明琰
作品数:45被引量:266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低氧诱导因子-1Α 近期疗效 疗效观察 HIF-1Α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