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28篇“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文章
- PFNA治疗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黔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PFNA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时间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治疗更有助于缩短手术切口长度,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康复速度更快,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更少,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优势和安全性优势。
- 李黎明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中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康复并发症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输血的相关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对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老年转子间按骨折共35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和非输血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358例患者中,共168例术后输血,占46.9%。单项因素比较显示,输血组患者较非输血组年龄更大[(80.7±8.5)岁vs(76.6±8.7)岁,P<0.001]、BMI更小[(20.7±3.3)kg/m^(2)vs(21.5±3.7)kg/m^(2),P=0.015]、高血压占比更高[(105/63)vs(93/97),P=0.010]、骨折类型更严重[A1/A2/A3,(40/93/35)vs(80/83/27),P<0.001]、手术时间更长[(122.9±56.6)min vs(101.4±30.5)min,P<0.001]、术中出血量更多[(258.3±218.9)ml vs(130.5±94.9)ml,P<0.001]、术前HB更低[(93.1±14.8)g/L vs(111.6±14.2)g/L,P<0.001]、术前Alb更低[(34.7±8.2)g/L vs(36.8±4.5)g/L,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3,P=0.007)、手术时间(OR=1.008,P=0.025)、术中出血量(OR=1.007,P<0.001)是术后输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OR=0.900,P=0.025)和术前血红蛋白(OR=0.904,P<0.001)是术后输血的独立保护因素。基于逻辑回归结果所得的术后输血预测方程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 0.862~0.927,最佳临界值为0.578,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8.4%。[结论]高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低BMI和低血红蛋白是术后发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输血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判断输血发生风险并提前预防。
- 王卓刘序强陈延朕钟元武李晓峰戴闽聂涛
-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影响因素分析
- 郭亮亮
- 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 2024年
-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7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活动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手术时间25~50 min,其中通过辅助切口撬拨复位时间2~5 min。术后无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及谵妄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7~10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曲110°~135°,超伸5°~15°;髋关节Harris评分70~95分,其中优6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7.2%。结论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使骨折快速解剖复位,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更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 王昱晨杨胜鑫郑小罕吴建华刘志伟刘钢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撬拨复位髓内钉老年人
- 两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半髋关节置换(H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FNA组(采用PFNA治疗,64例)和HA组(采用HA治疗,4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部分负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PFNA组短(少)于HA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PFNA组多于HA组(P<0.05)。部分负重时间HA组早于PFNA组(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1、3、6个月HA组均高于PFN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HA组低于PFNA组(P<0.05)。结论与PFNA相比,H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早期髋关节功能改善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更有优势,但存在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住院费用高等缺点。
- 李强王新欣吴国志陈荣任高宏
-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补肾活血汤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骨密度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2月单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程度、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髋关节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第2至第4腰椎、髋部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表(Harris)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汤加减可减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疼痛、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及髋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且安全性高。
- 王尚全杨永胜
- 关键词:骨痿股骨转子间骨折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汤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采用PFNA治疗,50例)与FHR组(采用FHR治疗,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随访,时间6~12(6.63±2.2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PFNA组均短(少)于FHR组(P<0.05)。住院时间FHR组短于PFNA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FHR组高于PFNA组(P<0.05)。术后并发生发生率FHR组低于PFNA组(P<0.05)。结论与PFNA相比,FHR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更适合骨质疏松、不能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可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恢复更快,但创伤较大。应根据患者病情、骨折类型及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何涛侯绍平汪军宋晓飞龙俊任田龙赵芮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进展
- 2024年
- 本文综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介绍骨质疏松及其对骨折的影响,详细阐述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等,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参考依据,以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李刚贾健王宏川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
- 2024年
-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按照2∶1将其分为建模集组(n=284)和验证集组(n=142)。比较建模集组中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据此构建列线图模型;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术后感染发生率为8.22%;年龄(OR=6.379)、身体质量指数(BMI)(OR=6.554)、合并糖尿病(OR=6.767)、合并低蛋白血症(OR=6.003)、患者手卫生未遵医嘱(OR=8.053)均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经验证该模型效能良好,预测手术部位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3.85%。结论 年龄、BMI等均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且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赵晓勇刘弘扬任原
- 关键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输血预测模型的建立
-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