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49篇“ 考古学文化“的相关文章
- 考古学文化被引量:2
- 1956年
- 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上用来表示在考古学遗迹中,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遗迹中观察到的共同体的术语。
- 华平
-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陶器氏族制度遗迹
- 新郑汉墓考古学文化研究
- 2024年
- 新郑地区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汉墓,对于揭示考古学文化面貌、管窥两汉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发现,新郑汉墓的文化因子包括汉墓共性因素、本地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三类。从汉代新生共性因素的消长情况看,新郑地区的汉文化初步成形于西汉晚期后段至王莽时期,并于东汉中期发展成熟。新郑与关中、楚地、江淮、山东等地的文化交流主要受政治、经济、交通等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 崔瑞阳樊温泉常宏杰
- 关键词:汉墓考古学文化文化因素分析
- 考古学文化传统与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
- 2024年
- 考古学文化传统是某一考古学文化或同一谱系的某几支考古学文化中可以为考古学家观察和识别到的具有稳定传承性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古学文化传统与考古学文化是联系紧密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结构层次和功能四个方面。考古学文化传统是构成考古学文化诸因素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应该成为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文化传统分析在确定考古学文化性质、构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
- 王文华
-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
- 新时期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的理论深化
- 2024年
-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继续重视量化分析,继续重视消失和摒弃的文化因素,重视聚落内部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重视文化因素分析对国家结构探索的贡献,重视文化因素分析对于王朝更迭政治事件的考古证明功能。
- 何驽
- 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 祁慧雯
- 伏羲文化与考古学文化对证探论——以渭河上游为中心
- 2024年
- 伏羲传说是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不能以“科学”“严谨”的名义对伏羲传说加以简单的否定。在古史传说体系中,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代表着我国史前氏族社会的发展,文献、民俗和考古学资料共同说明,黄河中上游地区是伏羲氏族活动的主要地区,特别是渭河上游天水地区丰富的伏羲遗迹、传说,与该地域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等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为进一步开展伏羲传说与考古学文化对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在相关研究中,应当首先对伏羲传说材料进行深入辨析,甄别真伪,建立传说的文化谱系,与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对证研究。根据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傅家门、圪垯川等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渭河上游地区以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主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或为伏羲提供了可信的考古对证资料,其间可能存在着原初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应当引起学界高度重视。
- 贾宜马素芳高世华
- 关键词:伏羲文化考古学文化
- 良渚文化石钺类型分期及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
- 2024年
- 石钺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器类之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有90处左右遗址出土有石钺,本文对石钺进行型式划分和分期,并与其他考古学文化同类遗存进行对比研究。相关研究回顾良渚文化分期问题关于良渚文化的分期,目前观点有三期说、三期五段说、三期七段说、四期说、四期五段说、四期六段说、五期说和六期十段说等。各分期方案在早晚阶段上并无大争议。
- 李丽
- 关键词:良渚文化考古学文化
- 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演变与嬗变——以青海宗日遗址为中心
- 2024年
- 青海省海南州宗日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这几种考古学文化在宗日遗址上展示出演变、进化和嬗变三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模式,为我们了解考古学文化的进程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都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定居文化,所以呈现出碰撞、融汇和适应的包容关系;而卡约文化替续齐家文化时,由于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形态,故显示出暴力的对抗和革命的关系。
- 汤惠生
-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藏彝走廊
- 论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中的龙崇拜
- 2024年
- 龙崇拜在中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龙形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来源于野猪和蛇的组合,二是来源于辽西先民对北斗运行规律的观测和记录。辽西文化区的查海石塑龙、兴隆洼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器纹饰和红山文化玉龙都佐证了这一造型理念,三燕文化在铜器装饰上也延续了红山文化龙形象的特征。早期龙崇拜的内涵是对北斗天象和野猪、蛇动物图腾的崇拜,是一种基于农业活动和天文观测的理性信仰。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演绎,龙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 董婕
- 关键词:龙崇拜北斗
- 襄阳邓城区域周代考古学文化的嬗变
- 2024年
- 以邓城城址为中心的邓城区域发掘了自西周中期至战国晚期的30余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分别在春秋早、中期之际和战国中、晚期之际经历了两次突变,各以楚灭邓、秦拔邓为标志。同时,文化的突变也伴随着文化的渐变,并经历了文化交流、影响到主体文化控制的变化过程。此外,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还与统治者及其治下的人群族属相关。
- 王先福
- 关键词:核心区文化嬗变
相关作者
- 张忠培
- 作品数:53被引量:528H指数:17
- 供职机构:故宫博物院
- 研究主题: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 文化遗存 合葬
- 王立新
- 作品数:98被引量:41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考古学文化 考古研究 夏家店上层文化
- 朱永刚
- 作品数:69被引量:34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遗址 考古学文化 遗存 新石器文化 文化面貌
- 赵宾福
- 作品数:74被引量:41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新石器时代 文化 遗址 考古学文化 陶器
- 索秀芬
- 作品数:49被引量:273H指数:9
-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 研究主题:新石器时代 兴隆洼文化 遗址 考古学文化 红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