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8篇“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相关文章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 2025年
- 背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实时反馈、个性化治疗和促进神经可塑性等独特优势,加速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目的:综述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现状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期间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EMG biofeedback,physical therapy,robotic exoskeleton,VR,motor function,exercise”,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肌电生物反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虚拟现实,运动功能,运动”,最终纳入7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机制包括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增强神经肌肉连接和改善运动模式。肌电生物反馈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通常与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联合用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综合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缺乏机制的详细解析、缺少为结合疗效提供有力证据的大规模试验、技术适应性有限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这些方面:提高肌电生物反馈的个性化和精准性;可以探索将肌电生物反馈与更先进的技术或工学设备相结合开发新型康复设备,扩大应用领域;将肌电生物反馈应用到步态训练系统、呼吸训练系统以及四肢联动康复系统中,提高反馈的准确性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效果,同时提高设备的易用性和舒适性。
- 梁佳佳孙姣姣刘文洁邢政李奇李庆雯褚晓蕾
- 关键词:脊髓损伤肌电生物反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运动康复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用于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
- 2024年
- 分析脑出血患者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作为康复治疗的方案的可行性及最终的治疗成果。方法 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并将2023年1月-10月间接诊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目标群体,通过纳排标准选择最终的受试人群70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组对照,每组35例。观察组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作为治疗方案,对照组将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由专人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反应情况、治疗情况等,并将数据进行统计记录。结果 70例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神经功能的相关检查,且两组之间的检查结果并无差异70例患者(P>0.05),治疗后的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要更加理想(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分别进行了NIHSS评分、FMA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评分,所有评分结果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各项评分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出血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胡雪梅
-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脑出血康复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压力性尿失禁初产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压力性尿失禁初产妇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压力性尿失禁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凯格尔组及肌电组,各63例。凯格尔组初产妇给予凯格尔盆底康复训练,肌电组初产妇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3个月后,比较2组初产妇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性生活质量及产后3个月末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肌电组初产妇阴道收缩压(vagin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VSP)、阴道静息压(vaginal resting blood pressure,VRP)、阴道持续收缩时间高于凯格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肌电组初产妇功能性尿道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最大尿道压(maximum urethral pressure,MUP)水平高于凯格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肌电组初产妇性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凯格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组3个月末尿失禁发生率3.17%,低于凯格尔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性尿失禁初产妇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提高初产妇分盆底功能,改善初产妇预后尿流动力学水平及性生活质量,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 岳艳丽于利华王俊花
-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肌电生物反馈初产妇盆底功能性生活质量
- 针刺董氏奇穴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 2024年
- 本研究探讨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针刺董氏奇穴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MGBF)治疗后的疗效,及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和肢体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3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各有65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1.23±8.29)岁;病程3~18月,平均(9.16±2.63)月;脑出血26例,脑梗死39例。观察组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45~76岁,平均(60.67±8.18)岁;病程4~16月。
- 胡悦怡陈文斌王芬吴梦媛
-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董氏奇穴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肌力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肌力训练在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康复部收治的60例SCP患儿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力训练。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肌张力分级、平衡能力、步行耐力和能量消耗。结果:干预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肌张力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平衡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6min步行距离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理消耗指数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肌力训练在SC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及平衡能力,增强步行耐力,减少能量消耗。
- 谢闽达
-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力训练痉挛型脑瘫
- 康复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最大收缩时肌电图波幅、肩关节活动度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徐州新健康老年病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最大收缩时肌电图波幅、肩关节活动度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收缩时肌电图波幅(三角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及外展、外旋、内旋肩关节活动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康复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力和肩关节活动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 韩伟
-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康复训练肩关节活动度肢体运动功能
- 镜像运动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镜像运动疗法(M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MGBFT)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3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MT联合EMGBFT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部肌电值、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手部肌电值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MA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FMA、ADL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MT联合EMGBFT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促进手部肌肉收缩功能恢复,改善手部痉挛情况,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 王朝晖
-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脑卒中手功能障碍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MGBFT)结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肌电反馈组与镜像肌电组,每组30例。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肌电反馈组患者接受假MT刺激结合EMGBFT,镜像肌电组患者接受MT结合EMGBFT。于治疗前后,选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表面肌电图-膝屈曲及踝背伸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R)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睁眼及闭眼状态下,足底压力-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对称指数(SI)、身体重心椭圆面积、身体重心前后向(AP)和内外向(ML)位移距离评价患者负重与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LE,股二头肌和股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CR和i EMG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SI、身体重心椭圆面积、身体重心AP及ML位移距离均明显改善(P<0.05,P<0.01),闭眼状态下,两组患者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SI、身体重心ML位移距离均明显改善(P<0.05,P<0.01)。与肌电反馈组治疗后比较,镜像肌电组FMA-LE、股二头肌和胫骨前肌i EMG、睁眼时身体重心椭圆面积和身体重心AP及ML位移距离、闭眼时双足接触面积SI变化幅度更加显著(P<0.05,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镜像疗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其潜在机制可能是激活了下肢薄弱肌群运动单位,缓解了下肢痉挛,改善了站立位静态平衡能力。
- 王耀霆姚佳琴王红雨卢燕杨春花张永卿王敏
-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脑卒中下肢功能足底压力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经本院确诊为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双侧上肢训练,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训练条件施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干预,比较两组的上肢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自主生活能力以及训练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肩外展、腕背伸的主动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量表得分、Barthel指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训练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双侧上肢功能康复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受限的患者具有显著改善上肢活动范围及运动能力的作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水平,患者对此治疗方案的满意度颇高,故具备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价值。
- 姚金佳华佳琪孙李慧子
-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上肢运动功能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5月枣庄市薛城区中医院收治的9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和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中痉挛程度等级低于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中立位、坐位、步行和跑跳、卧位和翻身、爬行和膝立位评分高于对照组,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Brunel评分表(BBA)、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改善其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功能,提高其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 李一琛栾玉丹庞贝贝
-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相关作者
- 张会春

- 作品数:17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市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痉挛型脑瘫 疗效 肌电生物反馈 儿童康复
- 樊留博

- 作品数:89被引量:400H指数:13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 研究主题:电针 痉挛性 神经功能 脑缺血大鼠 痉挛性偏瘫
- 马利中

- 作品数:68被引量:28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 研究主题:痉挛性 电针 脑缺血大鼠 脊髓运动 神经元兴奋性
- 尚清

- 作品数:159被引量:541H指数:12
- 供职机构:郑州市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脑性瘫痪 疗效观察 患儿 手足口病 儿童
- 郭旭

- 作品数:35被引量:115H指数:5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脑卒中偏瘫患者 脑卒中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