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篇“ 肝毛细线虫“的相关文章
毛细线虫感染小鼠不同时间脏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小鼠感染毛细线虫后第20和90天脏miRNA表达谱,筛选并鉴定差异表达miRNA。方法:将20只6周龄BABL/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第20天感染组和对照组、第90天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以20卵/只的剂量灌胃感染期毛细线虫卵。分别于感染后第20和90天取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脏进行miRNA高通量测序,筛选感染后不同时间脏差异表达的miRNA,预测其靶基因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采用qRT-PCR对7个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检测。结果:第20天感染组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共81条,第90天感染组差异表达miRNA共122条;第20天和第90天感染组共同差异表达的miRNA有27条,其中均上调21条,均下调6条。差异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了信号传导、转录调控等,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有Wn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miR-142a-3p、miR-342-3p、miR-34a-5p、miR-150-5p、miR-214-3p表达上调,miR-455-3p和miR-1948-5p表达下调(P<0.05)。结论:小鼠感染毛细线虫脏miRNA呈现差异表达,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参与纤维化的进程。
张雅兰蒋甜甜纪鹏慧邓艳邓艳朱岩昆陈伟奇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MIRNA肝纤维化小鼠
毛细线虫感染1例
2023年
患者,女,45岁,农民,山东省菏泽人。2020年6—7月在河南务工期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持续高热,就诊于当地医院,经验性予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治疗,症状无好转。影像学检查示脏肿大,未见明显占位,脏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疑似寄生虫感染但未能鉴定虫种。8月12日转诊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消化病医院。入院查体:反复持续高热(最高体温达42℃),精神差;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5.49×10^(9)/L↑,血红蛋白93 g/L↓;粪样镜检未见寄生虫虫卵。患者有饮用生水、吃剩饭剩菜的习惯。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常有大鼠出入。捕获大鼠并解剖,可见大鼠脏表面有多灶黄色小斑片状及颗粒状损伤,病理切片可见脏实质大量虫卵聚集,另见成虫横断面。取患者血样,ELISA检测血清抗体,结果示仅抗旋毛虫抗体呈弱阳性。腹部B超示脏肿大,密度欠均匀。调取外院脏穿刺组织病理切片复阅,于实质内查见数灶少量寄生虫卵,周围淋巴细胞及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局部可见多核巨噬细胞吞噬虫卵形成的肉芽肿性炎。患者组织中的虫卵和大鼠组织中的虫卵形态相同,经鉴定均为毛细线虫虫卵。予口服阿苯达唑片20 mg/(kg•d),72 h后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服药7 d后,无明显不适,出院。1个月后患者回医院随访,未再出现发热症状,恢复良好。
张丽缪峰申艳梅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肝脏
草原道路对狭颅田鼠毛细线虫感染率影响的初步调查
2023年
目的 探究草原道路对狭颅田鼠种群密度、毛细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的影响。方法 2006年7-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上,选择以狭颅田鼠为优势鼠种的草场,开展草原道路与狭颅田鼠毛细线虫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实验共分设2个实验样地,其中紧邻草原道路的为实验组路边样地,远离草原道路500 m为对照组草地样地,每个样地平均分为6个小样区。使用鼠夹基本捕尽各小样区内的狭颅田鼠,然后统计捕获数量,对捕获个体进行解剖。将感染毛细线虫情况由轻到重分为4个级别(0~3级),记录感染情况,统计感染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数据。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样区内狭颅田鼠毛细线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6.15±4.28)%和(16.23±3.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8,P=0.002);2组间各样区感染个体的平均感染度实验组为1.55,对照组为1.15,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3.908,P=0.003);而捕获的狭颅田鼠平均数量实验组为23.17只,对照组为21.33只,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3,P=0.339)。结论 草原道路未对狭颅田鼠种群密度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紧邻草原道路的狭颅田鼠种群比远离草原道路的该鼠种群更易感染毛细线虫,且情况更严重。草原道路可能对毛细线虫传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应加以防范。
刘锦黄淑丽李宏梅哈斯宝力道图雅张晓敏李超黄文吉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
小鼠感染毛细线虫脏microRNA的差异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小鼠感染毛细线虫脏microRNA (miRNA)的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miRNA,为毛细线虫感染致纤维化机制研究提供资料。方法 6只雄性BABL/c小鼠随机分为毛细线虫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感染组小鼠经灌胃感染毛细线虫感染期虫卵(20个卵/鼠),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35 d分别取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镜下观察组织病变情况。提取和纯化小鼠组织总RNA进行文库构建和miRNA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mi RNA,预测其靶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miRNA进行验证分析。结果组织切片的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组织呈虫卵肉芽肿性病变,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细胞形态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变性坏死和纤维化。通过miRNA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共16条,4条表达上调,且均上调2倍以上,其中mmu-miR-129-5p上调4倍以上;12条表达下调,均下调0.5倍以下,其中mmu-miR-21a-3p下调0.1倍以下。mi RNA靶基因GO功能分析显示,富集的基因主要参与了信号转导、蛋白连接、转化酶活性、 G蛋白偶联受体通路、细胞凋亡的负向调控、细胞增殖的正向调控、转录调控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富集的信号通路主要有Hippo信号通路、 Ras信号通路、 mTOR信号通路、磷脂类信号通路、 Wnt信号通路。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2个上调基因mmu-miR-21a-3p和mmu-miR-181a-1-3p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70±0.30和0.68±0.27,2个下调基因mmu-miR-409-5p和mmu-miR-129-5p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7±0.24和2.61±0.52,与参考基因相比表达水平均与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结论毛细线虫感染导致小鼠组织miRNA表达谱发生了改变,mmu-miR-409-5p和
张雅兰蒋甜甜贺志权邓艳邓艳朱岩昆陈伟奇赵东阳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MIRNA肝纤维化
我国毛细线虫感染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20年
毛细线虫是引起毛细线虫病的人兽共患寄生虫,以啮齿类动物的感染最为常见,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死亡。因毛细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易导致误诊,当前临床报告较为罕见。该文主要针对毛细线虫的感染特点及在我国流行病学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毛细线虫的地理分布、宿主选择及人群感染特点及规律,以期获得毛细线虫病在流行病学上的全面认识,为各地区毛细线虫病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
吕艳张莉李海龙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地理分布
大理市家栖鼠毛细线虫感染调查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调查大理市家栖鼠类动物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的感染情况,为该地区毛细线虫病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用鼠笼加食饵诱捕获市区家栖鼠类动物,鉴定鼠种、鼠龄、性别等。解剖鼠类,肉眼观察脏病变,并进行组织压片于显微镜下镜检虫卵。结果捕获鼠类2种(褐家鼠、黄胸鼠)287只,毛细线虫总自然感染率为20.21%(58/287),其中褐家鼠感染率为19.26%(52/270)、黄胸鼠感染率为35.29%(6/17);成年鼠感染率为21.05%(40/190)、幼年鼠感染率为18.56%(18/97);雄性宿主感染率27.68%(31/112)高于雌性宿主15.43%(27/17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5,P<0.05);性别与毛细线虫感染有相关性(P<0.05,OR=0.477);而毛细线虫感染率在鼠种、性别及季节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栖鼠类毛细线虫的感染率高,向人类传播疾病的风险增大,加强开展大理市区防鼠灭鼠工作十分必要。
吕艳李渊张莉李海龙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家栖鼠防制
云南红河流域鼠类毛细线虫感染状况调查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了解红河流域鼠类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方法在野外采用日夹方法捕获鼠类动物,所捕鼠送到实验室鉴定种类,解剖后取其病变脏压片用显微镜观察毛细线虫虫卵形态结构。结果红河流域共捕获鼠类4目5科12属19种377只,捕获率(总密度)为15.26%。其中,元阳县、金平县和河口县捕获率分别为16.79%、9.37%、7.12%,黄胸鼠,短尾鼩和斯氏家鼠为优势种。鼠类毛细线虫感染率为10.34%,河口、金平和元阳县感染率分别为22.83%、12.75%、2.73%,各县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鼠类毛细线虫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胸鼠、斯氏家鼠、板齿鼠、白腹巨鼠、针毛鼠、黄胸鼠、大足鼠和短尾鼩感染率分别为40.00%、37.04%、33.33%、25.00%、22.22%、18.56%、14.29%和3.57%,各种鼠类毛细线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红河流域鼠类毛细线虫感染率较高,存在人或动物间传播潜在风险。
李奔福许翔吴方伟字金荣严信留彭佳保雪莹蔡璇李春富龚正达杨亚明
关键词:红河流域鼠类肝毛细线虫
毛细线虫对雌性布氏田鼠繁殖参数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2005年5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研究了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对典型草原区雌性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繁殖参数的影响。采用标准夹线法捕获鼠类,对捕获的鼠类进行常规生物学解剖,根据虫卵有无确定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记录鼠类名称、体长、体重、胴体重、繁殖特征以及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由于体重是划分鼠类年龄的常用指标之一,结合布氏田鼠的繁殖特征研究数据,采用25.1~55.0 g之间的雌性个体作为本研究分析样本,并将其分为25.1~35.0 g、35.1~45.0 g和45.1~55.0 g体重(年龄)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同一体重(年龄)组内,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与雌性布氏田鼠妊娠率的关系,T检验分析感染情况与胎仔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各个体重(年龄)组中,感染毛细线虫组布氏田鼠雌鼠妊娠率均略低于未感染组,但感染情况与妊娠情况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感染毛细线虫布氏田鼠胎仔数低于未感染布氏田鼠,感染情况与胎仔数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毛细线虫病对布氏田鼠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布氏田鼠胎仔数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唐宇赛那郭聪赵栋邹永波于成关其格哈斯其木格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布氏田鼠妊娠率胎仔数
长爪沙鼠的毛细线虫感染率与鼠类及猛禽密度的关系被引量:5
2017年
为研究鼠类密度和猛禽密度对鼠类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感染率的影响,作者于2004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和东乌珠穆沁旗西南部典型草原草场选取了14个实验样地,采用洞口计数法(四分之一圆面积法)调查估计各实验样地内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密度,同时采用夹线调查法捕获鼠类样本,进行常规解剖获取毛细线虫的感染数据。采用目测计数法统计猛禽的出现频次,并以其出现频次作为猛禽的相对密度指标。实验样地共捕获长爪沙鼠1 058只,观察到鹰隼类活动69只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长爪沙鼠毛细线虫感染率与鼠类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R^2=0.926),长爪沙鼠毛细线虫感染率与猛禽密度之间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R^2=0.853)。该结果说明,长爪沙鼠是毛细线虫的主要宿主,鼠类密度和猛禽密度的升高均会增加长爪沙鼠毛细线虫感染率,猛禽密度和鼠类密度之间还存在叠加效应,猛禽的捕食作用会加快毛细线虫病的传播周期,加重毛细线虫病疫情。
杨进荣刘志霄赛那孙长乐林荣凤师军王勇
关键词:长爪沙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鼠类密度
宁化县人体假性感染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调查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宁化县人体假性感染毛细线虫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结合当地人体寄生虫感染调查,对水茜、淮土和河龙3个自然村的居民,以常规粪便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共查881人,发现感染者8人,感染率为0.91%。经追踪调查,8例感染者在1周前均有吃过熏烤老鼠干史。结论证实当地人体粪便内发现的毛细线虫卵,是吞食含有该虫卵的熏烤鼠干所致。故8例的毛细线虫卵阳性是通过性的假性感染。
李燕榕林耀莹李莉莎谢汉国林开铅方彦炎
关键词:肝毛细线虫感染率

相关作者

邓艳
作品数:99被引量:440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调查 感染率 影响因素 寄生虫病 蛲虫
张红卫
作品数:193被引量:1,038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疟疾 输入性疟疾 输入性 疫情分析 疫情
朱岩昆
作品数:61被引量:160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 耐药 原核表达 耐多药
陈伟奇
作品数:82被引量:383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棘球蚴病 疟疾 寄生虫病 蛲虫
张雅兰
作品数:70被引量:288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疟疾 影响因素 输入性 蛲虫 棘球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