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4篇“ 肝癌前病变“的相关文章
基于文献挖掘探析肝癌病变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
2024年
目的收集并整理中医药治疗肝癌病变临床用药经验的文献,通过分析其组方规律,归纳总结疾病特点和治疗思路,为该病的临床中医药治疗在遣方用药、经验加减上提供参考。方法经过系统性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等8个电子数据库,纳入自建库起至2023年12月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肝癌病变的临床研究及个人经验类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信息,基于“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组成用药记录数据库来统计药频及性味归经,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4.1的Apriori模块完成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应用SPSS Modeler网络模块来完成对高频药物的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最终达到标准纳入研究的共34篇文献,其中含有34首中药复方,共110味药物,涉及15类功效,总计291药物频次。频数分析显示,药物词频8位的中药为黄芪、白术、丹参、白花蛇舌草、鳖甲、莪术、半枝莲、郁金;在“四气”中所占比重3位的药物排名依次为寒、温、平;“五味”中所占比重3位排名依次为苦、甘、辛;由多到少药物在归经频次中4位排名依次为肝、脾、肾、肺。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核心药对组合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处方为白术、白芍、白花蛇舌草、茯苓、莪术、郁金、鳖甲、黄芪、三棱、丹参、半枝莲。结论中医治疗肝癌病变以健脾养肝、活血解毒为组方首选,配伍行气、清热、化瘀、软坚散结等药物。
苟思媛杨先照王龙珠田羽佳茹淑瑛
关键词:肝癌癌前病变用药规律白术丹参
益脾养肝方对肝癌病变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的肝癌病变中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将2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脾养肝方组和护肝片组,空白组5只,其余3组各7只。腹腔注射DEN诱导肝癌病变模型,给药14 w后处死。取肝组织观察并记录其大小、外观等变化,计算肝重比(肝脏指数),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各组胶原沉积表达,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RT-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typeⅠcollagen,CollagenⅠ)的表达,以研究益脾养肝方对大鼠肝癌病变模型的影响。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脾养肝方组和护肝片组肝脏病理形态显著改善,肝脏指数、CollagenⅠ和α-SMA表达均降低(P值均<0.05);与护肝片组相比,益脾养肝方组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显著,其肝脏指数、CollagenⅠ和α-SMA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益脾养肝方可有效改善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病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胶原沉积有关。
鞠迪李汨韩曼房冰莹闫曙光安荣李京涛
关键词:肝癌前病变肝星状细胞Α-平滑肌动蛋白胶原沉积
大黄素干预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病变大鼠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2024年
目的 探究大黄素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导的肝癌病变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病变进行肝癌病变造模。随机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未造模+10ml/(kg·d)生理盐水灌胃)]、DEN模型组[肝癌病变造模+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DEN+大黄素组[肝癌病变造模+80 mg/(kg·d)大黄素浓缩液灌胃]、DEN+护肝片组[肝癌病变造模+900 mg/kg护肝片灌服]和DEN+大黄素+护肝片组[肝癌病变造模+80 mg/(kg·d)大黄素浓缩液灌胃+900 mg/kg护肝片灌服],每组各10只大鼠。各组大鼠连续干预治疗12周。生化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比较各组大鼠的肝脏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 beta,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IL-10含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铁死亡中心调节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马松三色染色(Masson′s trichrome staining, MASSON)法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IK3、Akt、mTOR的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EN模型
陈凤菊鲜佳南立静常少雄霍俊杰李继凯
关键词:大黄素肝癌前病变
基于M1型巨噬细胞极化-慢性炎症-肝细胞恶变探究益脾养肝方治疗肝癌病变作用机制
2024年
目的基于M1型巨噬细胞极化-慢性炎症-肝细胞恶变发展过程探究益脾养肝方治疗肝癌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护肝片组和益脾养肝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5只。空白组予蒸馏水腹腔注射,其余各组予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诱导肝癌病变模型,每周2次(50 mg/kg),连续16周。造模第2日起,益脾养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1.2、0.6、0.3 g/mL益脾养肝方灌胃,护肝片组予护肝片溶液921 m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6周。观察肝脏外观,ELISA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α-L-岩藻糖苷酶(AFU)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恶变标志物OV6、细胞角蛋白19(CK19)、CD133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表达,qPCR检测肝组织CK19、CD133、EpCAM mRNA表达,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与IL-6和TNF-α共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质硬,表面粗糙、边缘变钝,可见大量结节,血清ALT、AST、ALP、AFU、TNF-α、IL-6、i NOS、MCP-1含量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有大面积异型增生结节、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多,肝组织OV6、CK19、CD133、EpCAM表达显著升高,CD68与IL-6和TNF-α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肝脏结节减少且较小,血清ALT、AST、ALP、AFU、TNF-α、IL-6、iNOS、MCP-1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异型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显著改善,胶原纤维减少,肝组织OV6、CK19、CD133、EpCAM表达显著降低,CD68与IL-6和TNF-α共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益脾养肝方可能通过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细胞恶变,对二乙基亚硝
黄玉苟雪源关茜焦俊喆闫曙光常占杰闫瑞娟李京涛
关键词:肝癌前病变慢性炎症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益脾养肝方防治肝癌病变的作用机制
苟雪源
基于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探讨抗纤抑癌方对肝癌病变大鼠模型的调控作用
2024年
目的研究抗纤抑癌方对肝癌病变大鼠模型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纤抑癌组和鳖甲软肝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0.4 mL/100 g,其他3组大鼠以50 mg/kg剂量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制备肝癌病变大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GST-Pi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TOR、HIF-1α、VEGF、M2型丙酮酸激酶(PKM2)、葡萄糖载体蛋白1(GLUT-1)mRNA及蛋白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GST-Pi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抗纤抑癌组GST-P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GLUT1及PKM2 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模型组比较,鳖甲软肝组及抗纤抑癌组GLUT1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GLUT1及PKM2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TOR、HIF-1α及VEGF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模型组比较,鳖甲软肝组mTOR及VEGF的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抗纤抑癌组mTOR及VEGF mRNA的表达亦显著降低(P值均<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TOR、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模型组相比,鳖甲软肝组只有mTOR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抗纤抑癌组mTOR、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鳖甲软肝组相比,抗纤抑癌组mTOR的蛋白表达较高(P<0.01)。结论抗纤抑癌方可通过调控mTOR/HIF-1α/VEGF信号抑制肝癌病变
李志国马浔叶永安杨先照
关键词:信号传导
外泌体在肝癌病变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肝癌病变阶段外泌体分泌增加,通过发挥其细胞间通讯作用,可以直接推动疾病从炎性反应发展成癌。外泌体通过影响血管生成、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免疫调节参与肝癌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肝癌病变新的治疗靶点,为肝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杨雅倩潘艳芳屈梦扬方艳应小平张玫倩魏静
关键词:外泌体肝癌前病变肝硬化肝纤维化巨噬细胞
正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病变模型大鼠肝组织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的肝癌病变大鼠的生化指标和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癌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DEN模型组、正肝方低、中、高剂量组(2 g/kg、4 g/kg、8 g/kg),每组各16只。为建立肝癌病变大鼠模型,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连续16周每周1次腹腔注射DEN(50 mg/kg)。同时,从造模第1周开始,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灌喂纯水10 ml/kg,正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喂相应剂量的正肝方药液,1次/d,连续灌胃至第16周。禁食不禁水16 h后测量大鼠体质量,麻醉,心脏取血,称量肝脏、胸腺重量。全自动生化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白蛋白(Albumin,ALB)、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的阳性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DEN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肝脏指数增加,胸腺指数下降,肝功能指标除ALB外均明显升高,HE染色可见模型组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排列紊乱、细胞多形性等癌病变表现,肿瘤组织中AFP、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TE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EN模型组比较,正肝方中、高剂量组肝脏指数均有降低,高剂量组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胸腺指数表现出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血清ALT、ALP、GGT水平降低,ALB升高,肿瘤变性坏死区减少,AFP、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TEN蛋白表达水�
孙童胡世平杨大国黄胜吴广阳冉云
关键词:正肝方肝癌前病变
肠道微生态在肝癌病变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2022年
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它与宿主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共生关系。肠道微生态在宿主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与肝脏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1]。肠道微生态包括肠道菌群,在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与宿主保持着动态平衡,但如果受到宿主与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种平衡状态会被打破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
屈梦扬潘艳芳谢敏应小平方艳张玫倩魏静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肝硬化肝癌前病变
益脾养肝方对大鼠肝癌病变肝干细胞恶性转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肝癌病变中肝干细胞恶性转化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DEN模型组(模型组)、DEN+益脾养肝方组(益脾养肝方组)和DEN+护肝片组(护肝片组),空白组5只,其余3组各10只。腹腔注射DEN诱导肝癌病变模型,给药16周后处死。检测血清ALT、AST、Alb水平;取肝组织观察并记录其大小、外观等变化,计算肝重比(肝脏指数);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OV6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i)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EpCAM、CD133和CD90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脾养肝方组和护肝片组肝脏病理形态显著改善,肝脏指数、ALT和AST水平降低、Alb水平升高(P值均<0.05);同时GST-Pi、OV6、p-PI3K、p-Akt、p-mTOR蛋白和EpCAM、CD133、CD90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护肝片组相比,益脾养肝方组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显著,其肝脏指数、ALT和AST水平显著降低、Alb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GST-Pi、OV6、p-PI3K、p-Akt、p-mTOR蛋白和EpCAM、CD133、CD9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益脾养肝方可通过抑制肝干细胞恶性转化改善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鞠迪李汨韩曼韩曼闫曙光闫曙光
关键词:病理过程癌前状态

相关作者

王学江
作品数:66被引量:290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肝癌前病变 槲芪散 癌前病变 槲寄生碱 槲寄生
邓欣
作品数:132被引量:416H指数:11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正肝方 肝癌前病变 慢性乙型肝炎 赤芍承气汤 乙型肝炎
杨大国
作品数:165被引量:619H指数:15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正肝方 慢性乙型肝炎 肝癌前病变 肝纤维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丰平
作品数:81被引量:320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槲芪散 肝癌前病变 槲寄生 君药 癌前病变
杨先照
作品数:47被引量:241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研究主题:抑癌方 肝癌前病变 中医药 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