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68篇“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相关文章
- 针对鞘内给药优化的导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AAV载体
- 本发明涉及针对鞘内给药优化的导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本发明的AAV载体及通过其制备的AAV颗粒的包含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AAV颗粒的生产性优秀,将其...
- 李政勳 卢宝蓝 柳承信
- 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严重肢体缺血导致静息痛和溃疡Ⅱ期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pUDK‑HGF)基因疗法治疗严重肢体缺血导致静息痛和溃疡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完成pUDK‑HGFⅡ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肿瘤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患者意愿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眼底检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CT血管造影(CTA)等。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5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5例(28.3%)在Ⅱ期临床试验中为安慰剂组,38例(71.7%)为pUDK‑HGF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8年,范围1.7~3.5年。随访期间,53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发生。pUDK‑HGF治疗组38例患者中18例接受了全面检查和评估,包括肿瘤标志物、眼底和CTA检查,静息痛患者接受了VAS评价。除1例发生一过性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外,其他17例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均正常;18例均未出现增殖性视网膜血管病变。5例静息痛患者Ⅱ期临床试验结束(出组)时3例有效,2例无效;随访结束时CTA评价4例有效,1例无效;VAS评价5例均有效。13例溃疡患者出组时9例有效,4例无效;随访结束时,CTA评价10例有效,3例无效。结论pUDK‑HGF治疗严重肢体缺血导致的静息痛和溃疡比较安全,未发现致癌和导致增殖性视网膜血管病变的风险,长期疗效满意。
- 崔世军郭建明佟铸郭连瑞谷涌泉
- 关键词:严重肢体缺血基因治疗长期随访
-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及微针药械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及微针药械。将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病毒载体及基因表达框或微环DNA中,采用微针或注射等方式局部导入皮下后,能明显起到抗湿疹及相关症状的作用。因此,...
- 张庆林杜丽胡申辉卢育新程晓晨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促进大鼠放创复合伤愈合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应用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质粒(pHGF)对大鼠放创复合伤进行基因治疗,探究其促愈作用。方法 120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单伤组、伤照组、伤照+阳性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金因肽)治疗组(JYT组)和伤照+pHGF治疗组(HGF组),每组30只。大鼠经致伤和照射后建立放创复合伤模型,建模后即刻HGF组在创面一次性给予pHGF质粒,JYT组给予金因肽治疗,伤照组给予等体积的PBS。伤照后3、7、14、21、28和35 d描记伤口面积、检测外周血象和伤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并进行病理检测和伤口肉芽组织毛细血管计数,研究pHGF对大鼠放创复合伤的促愈作用。结果 伤照后3、28及35 d,大鼠体重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伤照后11 d内,HGF组伤口相对面积小于或显著小于伤照组(P<0.05)。伤照后7、14 d,HGF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JYT组(P<0.05)。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显示,伤照后3、7 d,HGF组肉芽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大于伤照组和JYT组(P<0.05);伤照后14 d,HGF组毛细血管密度小于伤照组(P<0.05)。病理检测结果显示,HGF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出现较早,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肉芽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均较伤照组丰富,且愈合后期创面角质层生成和再上皮化过程明显较伤照组快。结论 pHGF能有效促进伤口区胶原和毛细血管形成、伤口区肉芽组织生成,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可明显促进大鼠放创复合伤的早期愈合。
- 卢育新马琼崔玉芳程晓晨肖凤君张庆林杜丽
- 关键词:放创复合伤肝细胞生长因子质粒基因治疗细胞外基质
- 针对糖尿病的低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
- 本发明提供一种药剂,是含有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重组病毒载体而成的、具有糖尿病的哺乳动物中的胰岛β细胞的保护再生剂,其特征在于,以10<Sup>10</Sup>~10<Sup>12</Sup>个病毒颗粒(VP)/...
- 小戝健一郎松田恵理子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骨质疏松骨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染对骨质疏松骨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以慢病毒作为载体介导HGF转染BMSCs。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BMSCs组、空载慢病毒组(Vehicle组)及HGF慢病毒组(Vehicle+HGF组),后四组构建骨质疏松骨折模型,饲养1个月后测定大鼠骨折愈合程度评分、骨密度,骨痂骨参数,组织中骨愈合相关因子mRNA水平。结果:Model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骨密度、百分比骨体积、骨愈合相关因子mRNA低于Sham组,平均断面面积、相对骨体积均高于Sham组(P<0.05);BMSCs组、Vehicle组与Vehicle+HGF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与骨密度、百分比骨体积、骨愈合相关因子mRNA高于Model组,平均断面面积、相对骨体积均低于Model组(P<0.05);Vehicle+HGF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与骨密度、骨愈合相关因子mRNA高于BMSCs组、Vehicle组,平均断面面积、相对骨体积均低于BMSCs组、Vehicle组(P<0.05)。结论:HGF基因转染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愈合可经由促进软骨成骨形成以及骨痂重塑,加速骨质疏松骨愈合进程,改善骨愈合质量。
- 史凡祺甄瑞鑫郑鑫刘世全王媛媛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愈合
- 局部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45只3~5个月雄性新西兰兔(3.0~3.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15只。三组均行双后肢ACL重建,A组ACL术后不注射任何物质;B组术后胫骨骨道内注射MSCs纤维蛋白胶;C组术后胫骨骨道内注射HGF基因修饰的MSCs纤维蛋白胶。术后6周,HE染色观察腱骨愈合;力学检测移植腱从胫骨骨道内脱出的最大拉力载荷及最大拉伸距离;RT-PCR检测骨道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mRNA、SMAD4 mRNA及关节液中HGF mRNA表达情况。结果术后6周,A组腱骨界面连接疏松,胶原纤维排列紊乱;B组腱骨界面连接较紧密,间隙较小,但胶原纤维排列仍不整齐;C组腱骨界面连接紧密,胶原纤维排列整齐。B组最大拉力载荷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0.05);A、B组及B、C组最大拉伸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道内FGF2 mRNA、SMAD4 mRNA大于A组,且C组大于B组(P<0.05);C组关节液HGF mRNA大于B组(P<0.05)。结论局部注射HGF基因修饰的MSCs能够促进兔ACL重建后腱骨愈合。
- 杨德勇凯沙尔·百合提亚尔姜钧耀舒莉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肝细胞生长因子
- 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大鼠肺气肿
- 2022年
- 目的评价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大鼠肺气肿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健康8周龄Wistar大鼠24只,雌雄不限,体重180~200 g,由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数字序号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健康对照,B组为病理对照,C组为治疗组。采用单纯被动烟熏法制作Wistar大鼠肺气肿模型,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Ad-HGF)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于转染48 h时尾静脉采血留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人源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治疗4周后,对各组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取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评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增殖核抗原及平均血管密度,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各组大鼠肺部细胞凋亡情况,并对各组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PI)及平均血管密度,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人源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体内高度表达,且在转染48 h时血浆浓度仍达到58.493 ng/ml;肺气肿模型组、治疗组均出现肺气肿改变,但治疗组较轻;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8.750±4.330)%比(83.500±5.424)%,F=16.548,P<0.05];肺部细胞AI在肺气肿组模型、治疗组大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16.228±1.432)%比(33.975±2.480)%,F=926.804,P<0.01];治疗组细胞PI及肺部平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0.943)个/mm^(2)比(4.268±0.234)个/mm^(2),F=280.346,P<0.01]。结论静脉注射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通过促进肺血管新生,肺部细胞增殖达到对大鼠肺气肿病变的修复作用。
- 孙琰玮李宝平范慧慧
- 关键词:肺气肿腺病毒血管新生凋亡
-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及微针药械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及微针药械。将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病毒载体及基因表达框或微环DNA中,采用微针或注射等方式局部导入皮下后,能明显起到抗湿疹及相关症状的作用。因此,...
- 张庆林杜丽胡申辉卢育新程晓晨
- 文献传递
-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慢病毒载体pNL-HGF-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HGF基因在BMSCs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获取HGF基因序列并克隆到慢病毒载体pNL-EGFP上,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pNL-HGF-EGFP;将慢病毒载体质粒pNL-EGFP和重组慢病毒质粒pNL-HGF-EGFP分别与慢病毒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并测定慢病毒滴度。将感染pNLEGFP的BMSCs作为对照组,感染pNL-HGF-EGFP的BMSCs作为实验组。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BMSCs中HGF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酶切电泳和测序检测,重组慢病毒质粒的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HGF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对照组包装的慢病毒滴度为1.2×10^7 TU·mL^-1,实验组慢病毒滴度为1.5×10^6 TU·mL^-1;RT-PCR法检测,实验组BMSCs中HGF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ELIAS法检测,实验组BMSCs上清中HGF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pNL-HGF-EGFP慢病毒载体,且BMSCs中HGF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 徐宠俊何荷蕃林群章涛
- 关键词:慢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病理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