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6篇“ 肝脏毒性“的相关文章
- 用于改善GPR40激动剂TAK-875肝脏毒性的铁死亡抑制剂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改善GPR40激动剂TAK‑875肝脏毒性的铁死亡抑制剂,包括铁复合剂、抗氧化剂、脂氧合酶(LOX)抑制剂、ACSL4抑制剂、氮氧化物以及硒补充;所述铁复合剂包括去铁胺、去铁酮、Deferasirox、姜...
- 张宏全宓兰娟唐成武程洪强张薇张莹云龙刘慧
- 免疫相关性肝脏毒性的“来龙去脉”
- 2024年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一类新型的抗癌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效力。然而,ICIs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免疫相关性肝脏毒性(IRH),其主要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伴或不伴有胆红素升高。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IRH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1.IRH的病因:IRH是ICIs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是ICIs通过抑制T细胞的负向调节信号,导致T细胞活化和增殖,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
- 蓝美玲
- 关键词:肝脏毒性自身免疫反应肝脏炎症免疫相关性负向调节T细胞活化
-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致肝脏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4年
- 中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肝脏毒性发生风险。斑马鱼模型在肝脏毒性研究中显现出较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在使用斑马鱼进行药物肝损伤检测和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肝功能状态,利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通体透明的特点,以胚胎的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作出初步的发育毒性判断,以幼鱼肝脏灰度值,肝脏面积大小,卵黄囊吸收程度作为药物是否具有肝脏毒性的判断标准,利用成鱼肝脏容易分离的特点研究肝脏毒性的作用机制。检测时可根据这些指标判断斑马鱼肝脏发育阶段,为其是否发生药物肝损伤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综述了不同发育时期斑马鱼评估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中药的肝脏毒性评价提供参考。
- 原杨尚悦王鹏樊慧蓉侯文彬
- 关键词:中药肝损伤肝毒性药物性肝损伤
- 丙硫菌唑纳米载药颗粒对F1雌性小鼠肝脏毒性的研究
-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PTC)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随着近代农业的快速发展,PTC的用量逐年递增,其带来的风险不断提升。PTC容易在土壤、动植物体内进行降解,通过脱硫反应生成脱硫丙硫菌唑(Prothio...
- 邱阳
- 关键词:丙硫菌唑肝脏毒性小鼠代谢组学
- 白藜芦醇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在缓解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及肝脏毒性中的应用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白藜芦醇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在缓解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及肝脏毒性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能够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的促肿瘤增长活性,白藜芦醇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
- 顾俊莲李嘉豪高婷刘清波路广平
- 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重度胆汁淤积性混合型肝脏毒性肺癌患者的护理
- 2024年
- 总结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重度(G4级)胆汁淤积性混合型肝脏毒性肺癌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密切观察患者肝脏生化指标与体征;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舒缓皮肤不适症状;预防机会性感染;给予个体化的运动、营养、睡眠和心理护理。29d后患者肝脏毒性降至G1级,予转换口服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出院。经过2个月的定期随访,患者肝功能恢复良好。
- 刘玉陈岁花朱苗苗覃惠英
- 关键词:胆汁淤积个案护理
- 基于多组学联合分析不同表面官能团微塑料对小鼠肝脏毒性的影响
- 张俊强
- 基于拉曼生物光谱和多组学测序的微塑料聚丙烯肝脏毒性效应研究
- [目的]微塑料是一种环境新污染物,对代谢中枢器官肝脏具有毒性效应,但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多组学联合拉曼生物光谱技术,系统解析聚丙烯微塑料处理后小鼠肝脏基因表达调控和脂质代谢变化,鉴定生物大分子差异,探究微塑料作...
- 穆菊
- 关键词:转录组学脂代谢紊乱
- 四溴双酚A对电离辐射诱导的斑马鱼肝脏毒性效应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四溴双酚A对电离辐射诱导的肝脏毒性效应的影响,为评估微塑料-放射性双重暴露对水体生物及人类造成的生存和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4~6月龄健康成年斑马鱼采用3种方式按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每组20条,雌雄各半)。四溴双酚A暴露浓度筛选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和3、30、300μg/L四溴双酚A处理组。双重暴露对肝脏功能影响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电离辐射组(10、20或30 Gy)和电离辐射+四溴双酚A(60、300和1500μg/L)处理组。四溴双酚A对肝脏辐射毒性效应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电离辐射组(20 Gy)和电离辐射+四溴双酚A处理组(300μg/L)。检测肝脏中肝功指标、氧化应激标志物、炎症因子及肝脏细胞凋亡情况的改变,并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寻找差异代谢通路和代谢物。结果不同浓度的四溴双酚A暴露导致斑马鱼肝脏ALT和AST活性以剂量依赖方式升高,且300μg/L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2.22、-3.20,P<0.05)。20 Gy起电离辐射可诱导明显的肝功下降,此辐射剂量下从300μg/L四溴双酚A浓度起联合暴露可加剧肝脏辐射毒性(与对照组比较,t=-8.18~-4.63,P<0.05;与电离辐射组比较,t=-5.22~-0.30,P<0.05)。电离辐射组与联合暴露组斑马鱼肝脏ALT和AST活性,ROS、MDA和SOD活性,TNF-α、IL-1β、Cox-2、Caspase-8和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较对照组逐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t=-12.29~-2.88,P<0.05;与电离辐射组比较,t=-4.40~-2.31,P<0.05);D-葡萄糖酸、对甲酚等代谢物含量差异在3组肝组织中持续加大,涉及生物合成、降解及代谢等KEGG途径。结论300μg/L四溴双酚A暴露可加剧电离辐射诱导的斑马鱼肝脏毒性效应,涉及使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水平进一步升高等机制,且四溴双酚A加重了辐射导致的肝脏代谢紊乱。
- 张书琴尚悦程雅佳朱彤王周旋樊赛军
- 关键词:四溴双酚A斑马鱼肝毒性
- 一种化学品肝脏毒性的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系统
-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学品肝脏毒性的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系统,包括如下步骤:(1)将人胚胎干细胞或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类肝细胞并构建三维肝细胞模型;(2)以三维肝细胞中miR‑122、LDH和Cyto C作为组合测试指标...
- 程薇王艳
相关作者
- 邓中平

- 作品数:63被引量:36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山豆根 肝脏毒性 醇沉 肝毒性 苦参碱
- 彭双清

- 作品数:364被引量:998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金属硫蛋白 丁烯酸内酯 代谢组学 线粒体 镰刀菌毒素
- 何俏军

- 作品数:392被引量:285H指数:1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自噬 抗肿瘤药物 吉非替尼 白血病 化合物
- 张云

- 作品数:454被引量:1,280H指数:15
- 供职机构:山东省科学院
- 研究主题:斑马鱼 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恙螨 汉坦病毒
- 王以美

- 作品数:80被引量:12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异烟肼 丁烯酸内酯 氧化应激 细胞毒性 肝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