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2篇“ 肠系膜下动脉“的相关文章
- 肠系膜下动脉起源肠系膜上动脉变异1例
- 2024年
- 患者女,71岁,因“大便带血3周”于2023年10月31日在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就诊。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门诊肠镜提示距肛门8 cm处见一直肠新生物,大小约4 cm×5 cm,与周围分界不清,占肠腔半周,即刻镜下取新生物,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为直肠管状腺癌。腹部增强MRI提示直肠上中段癌(T 3N 0),壁外血管侵犯可疑阳性,直肠系膜区点状小淋巴结。腹部增强CT示直肠上段管壁增厚,考虑直肠癌;另在腹主动脉分叉处及其附近未见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起源,见图1A。于CT三维重建影像上寻找IMA,沿着直肠上动脉向上见IMA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根部处,肠系膜上动脉起源未见明显变异,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距腹主动脉分叉处约120 mm,见图1B。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23年11月4日行腹腔镜下保留左结肠动脉的IMA低位结扎肿瘤根治术。术中暴露肠系膜上动脉,沿其找到IMA,见IMA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左侧方,根部距离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约36 mm。游离IMA主干至与左结肠动脉交汇处离断,左结肠动脉未见明显变异,左结肠动脉交汇处距IMA根部约118 mm。见图1C。清扫第253组淋巴结,扩大切除癌组织、清理淋巴结行直肠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为中-低分化直肠腺癌,浸润肠壁全层,未见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切缘阴性,肠周淋巴结(0/17);第253组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 王小永陈彬郭永华万勇赵忠姚杰盛金鑫
- 关键词: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 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D3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D3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2月—202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案将研究对象分成低位组(51例)、高位组(51例),低位组行IMA低位结扎+D3淋巴结清扫术,高位组行IMA高位结扎,比较两组基础指标、淋巴结清扫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结果:低位组手术时间长于高位组,术后通气时间短于高位组(P<0.05);两组D3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清扫总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低位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高位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QLQ-C30分值均低于术前,且低位组低于高位组(P<0.05)。结论:IMA低位结扎+D3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直肠癌患者,可改善手术指标,减少吻合口瘘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 邵一民
- 关键词:直肠癌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0月—2021年11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57~89(68.00±7.84)岁。11例患者经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Riolan弓-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途径栓塞腹主动脉瘤瘤腔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3例患者经上述途径栓塞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1例行开腹剖开瘤体,瘤腔内缝扎肠系膜下动脉后并保留支架。1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6例患者术后腰痛、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无围手术期死亡或并发症。出院后随访中位时间11.00(9.00,18.00)个月,随访期内2例患者Ⅱ型内漏复发,入院行二次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Ⅱ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肠系膜下动脉来源最为多见。导致瘤腔持续扩张的Ⅱ型内漏需积极干预。
- 王勇孙岩
-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肠系膜下动脉
- 关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预防性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析与探讨
- 2024年
- 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重要手段,但术后Ⅱ型内漏(T2EL)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T2EL主要由肠系膜下动脉(IMA)和腰动脉(LA)等侧支血管的反流血持续灌注动脉瘤囊所致。尽管T2EL可能导致瘤囊增大甚至破裂,但其总体危害较小,大多数病例可通过观察或微创手术进行有效处理。目前,预防性栓塞IMA和LA在降低T2EL发生率方面的效果尚不明确,且可能增加手术时间、辐射剂量和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重要的是,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未推荐EVAR术中常规进行IMA和LA的预防性栓塞。针对T2EL高风险患者是否应进行预防性栓塞仍存争议,且相关研究多为小样本或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证据级别有限。本文结合现有研究,从T2EL的危害性、预防性栓塞的效果及其临床指南推荐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EVAR术后T2EL的个体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郭强史潇兮方坤董智慧杨轶赵纪春舒畅舒畅
- 关键词:主动脉瘤内漏栓塞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和腰动脉预防Ⅱ型内漏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 2024年
-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类具有较高致死率的扩张性主动脉疾病,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但内漏可在术中或数年后发生,因此必须进行终身监测。Ⅱ型内漏(T2EL)是EVAR的主要并发症,主要源于肠系膜下动脉(IMA)、腰动脉(LA)等侧支血管的反流血持续灌注动脉瘤囊。T2EL的发生与患者的解剖因素(如侧支血管的直径、数量和通畅情况)、手术相关因素(如支架移植物与动脉壁的贴合程度)以及高血压等密切相关。持续的T2EL可能导致动脉瘤囊增大、破裂风险增加,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预防性栓塞IMA和LA在降低T2EL发生率、瘤囊增大率和再干预率等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对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笔者检索了2002年1月—2024年7月间发表的有关EVAR术后内漏的流行病学、EVAR术中栓塞IMA和LA预防T2EL的相关文献,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T2EL高风险患者预防性栓塞IMA、LA的临床价值。
- 谭程鹏容丹刘浩张子涵何健姜鹏崔永攀梅菲
- 关键词:主动脉瘤内漏栓塞
- 不同肠系膜下动脉分型的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临床效果及经验总结
- 2024年
- 目的分析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107例,根据术前血管三维重建结果用Murono分型方法将IMA分为Ⅰ型组(n=43)、Ⅱ型组(n=24)、Ⅲ型组(n=28)、Ⅳ型组(n=12)。用SPSS 22.0分析数据。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多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计数资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IMA分型的LIMA、DI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7例患者中Ⅰ型、Ⅱ型、Ⅲ型术中均行IMA低位结扎,Ⅳ型行IMA高位结扎。Ⅳ型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显著长于Ⅰ型、Ⅱ型、Ⅲ型组(P<0.05);Ⅳ型组患者吻合口漏、排便困难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Ⅰ-Ⅲ型组(P<0.05)。结论术前进行血管三维重建了解IMA分型,明确IMA至左结肠动脉(LCA)和腹主动脉的距离,从而选择最合适的IMA结扎方式,减少盲目手术所致的副损伤风险,更利于达到精准化保留LCA的目的,对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 赵国栋陆锦俊许永强
-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吻合口漏
- 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肠系膜下动脉结扎位置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肠系膜下动脉结扎位置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81例,其中40例患者术中肠系膜下动脉从腹主动脉开始分离并结扎,定义为高位结扎组;41例患者术中肠系膜下动脉在左侧结肠动脉分支水平分离结扎,定义为低位结扎组。收集患者临床和手术资料,比较两组手术相关参数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清扫和转移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期间输血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排便、进流食、进软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高位结扎组术后膀胱功能障碍11例(27.50%)、吻合口瘘4例(10.00%)、出现任何并发症人数14例(35.00%),均高于低位结扎组。术后两组ICIQ和IPS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高位结扎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对患者排尿功能保存较差,可导致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升高。
- 王永赵林海李丰
- 关键词:肠系膜下动脉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吻合口瘘
- 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切除术中切除肠系膜下动脉主干的手术效果及对炎性应激指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切除术中切除肠系膜下动脉主干的手术效果及对炎性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江陵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切除组(n=43)和对照(n=43),均行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切除术。对照组行术中保留肠系膜下动脉,切除组行肠系膜下动脉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数、术后排便时间、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试验(ELISA)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切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切除肠管长度大于对照组,淋巴清扫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切除组IL-6、CRP、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切除组IL-6、CRP、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切除术切除肠系膜下动脉主干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改善炎性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 黄飞夏卓娅
- 关键词:左半结肠切除术肠系膜下动脉手术效果
- 腹腔镜下高位与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肠系膜下动脉(IMA)不同结扎位点对低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14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采用腹腔镜下高位结扎的72例患者分为高位组,采用腹腔镜下低位结扎的70例患者分为低位组。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围手术期指标以(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复发、死亡情况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位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高于低位组,术后1个月尿失禁发生率(2.8%vs.11.4%)低于低位组,术后3~6个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51.4%vs.34.3%)高于低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及复发、转移和死亡率与低位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低位结扎肠可促进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高位结扎对自主神经丛损伤较小,术后尿失禁发生较低。
- 兰运升赵梓竣
- 关键词:腹腔镜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术
- 肠系膜下动脉CTA应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不同等级的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对低剂量肠系膜下动脉(IMA)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并获得IMACTA图像最佳DL等级。方法:前瞻性收集行IMACT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n=30)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剂量调制等级3,重建Karl5图像;B组(n=30)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剂量调制等级2,重建DL(1~4)等级图像,记为B1~B4组,并记录2组的辐射剂量。在轴位图像上测量IMA主干、同层腹主动脉和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SD)值,计算各血管的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质量因数(FOM)。重组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由2名诊断医师对二维和三维图像进行5分制评分。结果:B组有效辐射剂量(ED)与A组相比降低了42.08%(P<0.05)。随着DL等级的提高,B1~B4组SD值逐渐降低,SNR,CNR和FOM逐渐提高(P<0.05)。B3、B4组腹主动脉的SNR、CNR、FOM优于A组(P<0.05)。2名诊断医师对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95~0.891,P<0.05)。B2、B3组与A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保证IMACTA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在满足诊断需求的情况下,DL3为临床推荐的最优重建等级。
- 张竞颐刘义军王诗耕童小雨范勇陈安良胡梦婷程启烨
- 关键词:肠系膜下动脉图像质量
相关作者
- 杜燕夫

- 作品数:64被引量:642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直肠癌 直肠肿瘤 腹腔镜辅助 手术中
- 渠浩

- 作品数:61被引量:560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直肠肿瘤 肠系膜下动脉 直肠癌 手术中
- 骆洋

- 作品数:42被引量:35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研究主题:吻合口漏 腹腔镜检查 直肠肿瘤 肠系膜下动脉 腹腔镜直肠癌
- 钟鸣

- 作品数:110被引量:62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直肠肿瘤 吻合口漏 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 陈定章

- 作品数:210被引量:650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高频超声 超声 超声诊断 超声检查 臂丛神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