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5篇“ 背角无齿蚌“的相关文章
- 背角无齿蚌幼蚌对水体铜的吸收特征研究
- 2024年
-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5 mg·L^(-1),进行24 h Cu暴露实验及水体Cu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幼蚌Cu吸收效率迅速升高,最高值出现在2.0 mg·L^(-1)暴露组为(0.69±0.11)μg/(g·h);幼蚌Cu去除率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其中0.005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高为84.8%,1.0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低为28.9%。综上所述,背角无齿蚌幼蚌具有较强的Cu吸收能力,表明其在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防控方面以及开发作为监测评价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的模式生物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 刘凯陈修报刘洪波姜涛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铜去除率
- 背角无齿蚌四种组织细胞原代培养的比较
- 2023年
- 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血细胞(含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消化腺细胞(含上皮样细胞和圆形小细胞)、外套膜细胞(含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圆形大细胞和圆形小细胞)、斧足细胞(含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圆形大细胞和圆形透亮细胞)为材料,比较了上述各类细胞的原代培养特征以及不同条件下的细胞存活率,优化了细胞制备及细胞活性鉴定的方法。结果显示,上述各类组织细胞存活率受不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基种类的影响,其中,血细胞96 h在20℃下、培养基2中的存活率最高,为94.67%±0.47%;消化腺细胞48 h在20℃下、培养基3中的存活率最高,为93.67%±1.70%;外套膜细胞48h在15℃下、培养基1中的存活率最高,为93.67%±1.7%;斧足细胞48h在15℃下、培养基1的存活率最高,为94.33%±0.94%。相较于25℃,在20℃和15℃下,4种组织细胞96h的存活率更为理想。本研究旨在为背角无齿蚌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贝类细胞水平毒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阎明军陈修报刘洪波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组织细胞温度原代培养存活率
- 一种背角无齿蚌鳃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角无齿蚌鳃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及其在Cd毒性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它包括无菌水制作、背角无齿蚌暂养、消毒、解剖取鳃、鳃片消化分解、离心收集细胞、人工合成细胞培养基制作、细胞培养步骤、Cd暴露和毒性效应分析。本发明...
- 陈修报杨健刘洪波
- 背角无齿蚌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的净化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探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NO-2-N)的净化效果,分析了亚硝酸盐氮(1.0 mg/L)暴露组背角无齿蚌相较于亚硝酸盐氮空白组(0 mg/L)的滤水率的影响,进而通过构建受亚硝酸盐氮(1.0 mg/L)污染的微型生态系统,比较了对照组(0只/m^(3))、低(10只/m^(3))、中(20只/m^(3))和高(30只/m^(3))养殖密度背角无齿蚌及其不同处理时间(24、48、72和96 h)交互作用下亚硝酸盐氮的含量、去除率与净化效率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和亚硝酸盐氮暴露组背角无齿蚌的滤水率分别为232.1±122.3 L/(h·kg)和69.0±17.7 L/(h·kg),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养殖密度背角无齿蚌处理96 h后的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为0.20±0.06 mg/L,相应的去除率和净化效率分别可达到(64.99±10.32)%和90.16±13.54 mg/(h·kg);背角无齿蚌对亚硝酸盐氮含量及去除率的影响与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显著相关(P<0.05),与两者的交互作用关系不显著(P>0.05),而对亚硝酸盐氮的净化效率仅与养殖密度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能够有效净化养殖水体中较高含量的亚硝酸盐氮,养殖密度设定为10只/m^(3)的净化效果最佳。
- 端国超阎明军陈修报姜涛姜涛刘洪波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亚硝酸盐氮滤水率养殖密度去除率
- 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中20种元素的积累特征
- 2023年
- 为有效保护我国淡水贝类,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了资源量锐减的我国特有物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国家重点保护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中必需元素(常量元素:Na、Mg、K、Ca;微量元素:Cr、Mn、Fe、Co、Ni、Cu、Zn、Se、Mo)和非必需/有毒元素(Al、As、Sr、Cd、Ba、Tl、Pb)的含量,进而进行元素积累相关性分析及积累评价。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中必需元素Se和Mo含量显著高于背瘤丽蚌,而Na、K和Cr含量显著低于背瘤丽蚌(P<0.05);背角无齿蚌中非必需/有毒元素Al、As、Sr、Cd含量显著高于背瘤丽蚌(P<0.05)。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中分别有37对和34对元素之间显著相关,其中,Mg-Mo、CaMn、Ca-Zn、Mn-Zn、Ca-Sr和Mo-Sr在两种蚌中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Mg-Al和Fe-Tl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的元素积累指数(EAI)分别为3.7和3.2;两种蚌中无机As、Cd和Pb的残留量指数(RI)为0.2~39.1,背角无齿蚌中Cd的RI显著高于背瘤丽蚌(P<0.05)。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的元素积累能力总体强于背瘤丽蚌,它们的资源量受到Cd、Pb、As、Al和Tl等元素影响。
- 陈修报姜涛刘洪波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生物多样性保护
- 背角无齿蚌幼蚌不同组织的铜积累特征被引量:1
- 2022年
- 为探究铜(Cu)在“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指示生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中的积累特征,本研究基于对重金属毒性更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_(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进行了24、48、72、96 h暴露及组织(鳃、外套膜、斧足、消化腺、其余组织及整个软组织)Cu含量的ICP-MS测定。结果显示:暴露组各组织中Cu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鳃对Cu积累反应最为灵敏,在暴露24 h时Cu含量就显著增加(P<0.05),且显著高于斧足和消化腺中Cu含量(P<0.05);外套膜在暴露72 h后Cu积累量最高,含量(干质量)可达到669.2μg·g^(-1);整个软组织中的Cu含量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和外套膜是水体Cu积累的潜在靶组织。
- 刘凯陈修报刘洪波姜涛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铜生物积累靶组织
- 背角无齿蚌稚蚌的生长和发育研究
- 2021年
-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具有食用、育珠、净水及生物监测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淡水双壳贝类。为把握其早期生活史过程中形态变化、器官发育和生长速率的特征,本研究对从脱落后第1~30天稚蚌期的个体开展了连续性、系统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稚蚌1~30 d的生长过程中,铰合部的前缘和后缘向上突起,壳顶相对向内收缩,前端生长迅速、向外侧扩展,后端向腹缘方向生长,而腹缘相对向后端生长。第1天,稚蚌出现了斧足;第4天,内脏团较为明显;第10天,鳃清晰可见,前、后闭壳肌已经形成;第15天,肠道和心脏清晰可见;第20天,进水管和出水管形成;第25天以后,稚蚌的器官已经全部发育完成。壳长、壳高和年龄之间呈指数型相关关系,壳长与壳高之间呈正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可为背角无齿蚌的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以及有效开发、利用其为水污染监测专用指示生物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郑浩然陈修报刘洪波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器官指示生物
- 铜对背角无齿蚌幼蚌的组织损伤效应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为了探究铜(Cu)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的组织毒性损伤效应,基于对Cu毒性较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并进行24、48、72、96 h的暴露及组织(鳃、消化腺、外套膜和斧足)切片观察。结果显示:0.005 mg·L^(-1)的Cu对幼蚌没有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经过96 h暴露,鳃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显著增加、细胞空泡化的现象;在0.1 mg·L^(-1)暴露组鳃开始出现巨噬细胞增多、纤毛脱落;在2.0 mg·L^(-1)暴露组,鳃出现细胞坏死、鳃丝萎缩、结缔组织糜烂等损伤效应。斧足在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细胞空泡化及上皮层损伤;在2.0 mg·L^(-1)暴露组,斧足上皮层损伤和细胞空泡化加剧。外套膜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和巨噬细胞显著增加;2.0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上皮层损伤。消化腺从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小管上皮细胞变形、淋巴区域扩大以及结缔组织萎缩。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对Cu毒性的组织损伤效应最为敏感,适宜用作淡水渔业生态环境Cu污染监测和毒性评价的靶器官。
- 刘凯陈修报刘洪波姜涛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铜组织切片毒性效应渔业生态环境
- 基于背角无齿蚌生物监测鄱阳湖和微山湖的重金属污染被引量:3
- 2021年
- 基于“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的专用指示生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生物监测鄱阳湖吴城水域和微山湖二级坝水域中Al、Cr、Mn、Fe、Co、Ni、Cu、Zn、As、Mo、Cd、Ba、Tl和Pb等元素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鄱阳湖吴城水域蚌样中Al、Mn、Cu的含量显著高于微山湖(P<0.05),而前者Fe、Co、As、Ba、Pb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P<0.05);两者重金属污染指数(MPI)分别为8.4和22.0,均值污染指数(AP)分别为0.099和0.113,鄱阳湖的Cd及微山湖的Cd、Pb接近轻度污染水平,须引起重视。
- 郑浩然陈修报刘洪波姜涛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重金属生物监测鄱阳湖
- 背角无齿蚌幼蚌心率对镉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被引量:1
- 2021年
- 为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幼蚌的心率对镉(Cd)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在“非致死/非损伤”条件下,研究从心跳清晰可见至贝壳不再透明的典型生长阶段的早期幼蚌:EJ1[25日龄,壳长为(1.5±0.1)mm]、EJ2[55日龄,壳长为(10.5±0.6)mm]、EJ3[70日龄,壳长为(20.4±0.9)mm]和EJ4[85日龄,壳长为(30.0±2.0)mm]的心率规律,进而探索EJ4心率对不同浓度Cd2+(0.0025、0.005、0.025、0.1和0.5 mg/L)的毒性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早期幼蚌心率总体无显著日变化(P>0.05);心率与日龄和壳长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心率和暴露时间仅在0.0025和0.5 mg/L的Cd^2+暴露组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所有暴露组的心率和暴露浓度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利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心率对Cd^2+浓度的响应特征,有潜力开发出基于心率为指示的新型水质Cd^2+污染预警监测系统。
- 陈修报王安琪郑浩然刘洪波杨健
- 关键词:心率污染预警
相关作者
- 杨健

- 作品数:346被引量:936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耳石 背角无齿蚌 刀鲚 中华绒螯蟹 生境
- 刘洪波

- 作品数:177被引量:444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耳石 背角无齿蚌 刀鲚 中华绒螯蟹 生境
- 陈修报

- 作品数:91被引量:17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背角无齿蚌 耳石 刀鲚 幼蚌 重金属
- 石安静

- 作品数:68被引量:567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外套膜 三角帆蚌 圆背角无齿蚌 珍珠囊 背角无齿蚌
- 苏彦平

- 作品数:42被引量:163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背角无齿蚌 重金属 生物积累 幼蚌 中华绒螯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