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89 篇“ 胰胆管造影 “的相关文章
一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前风险评估系统 本发明涉及图像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前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多个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前,通过调节放置在待检测患者上腹部探头的角度,获取不同方向下的目标... 杨西伟 李宇飞 林涛 许卫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胰 腺炎研究进展 2025年 胰 腺炎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ERCP发展的几十年中一直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本文综述了术后胰 腺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用于预防及术后胰 腺炎的各种药物和手术方法,以改善内窥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患者的预后。Pancreatitis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afte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It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 in the decades of ERCP developme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risk factors, and various drugs and surgical methods us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ancreatitis,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fte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朱成龙 陈俊卯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术后胰腺炎 非甾体抗炎药 加贝酯 他克莫司 中医药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胰 腺炎研究进展 2025年 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广泛运用于肝胆胰 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术后胰 腺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难度。目前临床用于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胰 腺炎的西药有限,且具有诸多禁忌症和不良反应。中医药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胰 腺炎方面有效,可降低相关实验室指标,且有整体调节、无特殊禁忌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由于中医药的复杂性及处方的个体差异性,目前仍难以得到明确的循证证据,且相关基础研究较少,中医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目前仍难以明确阐述。本文归纳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胰 腺炎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等内容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中医药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胰 腺炎提供参考。 陈萌 蔡淦 李甫 龚彪 张振超 邵家东关键词:中医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腺炎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并发胰 腺炎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5年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ERCP)术后胰 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接受ERCP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 腺炎,将患者分为并发胰 腺炎组和未并发胰 腺炎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指标及CT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术后胰 腺炎的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362例患者,其中32例(8.83%)术后并发胰 腺炎,330例(91.17%)未发生胰 腺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 腺炎病史及胆总管结石为术后胰 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为保护因素(P<0.05)。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了术后胰 腺炎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81.23%,特异度为85.66%,曲线下面积为0.853(95%CI:0.677-0.912)。结论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 腺炎病史及胆总管结石为ERCP术后胰 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年龄对胰 腺炎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基于以上风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该模型可对ERCP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通过量化 PEP 风险为制定围手术期治疗计划提供基线参考。 陈正伟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腺炎 儿童胰胆管 损伤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及支架置入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胰胆管 损伤患儿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ERCP)及支架置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胰胆管 损伤并行ERCP及支架置入的22例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内镜下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情况,分析引起胰胆管 损伤的病因、胰胆管 损伤发生的部位、ERCP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支架置入后好转及痊愈时间。根据引起胰胆管 损伤的病因分为外科术后、胰 腺外伤、急性胰 腺炎、慢性胰 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5组;根据胰胆管 损伤发生的部位分为胆总管、胰 头、胰 体、胰 尾4组,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好转及痊愈时间。结果22例患儿中男8例、女14例,年龄7.5(3.3,10.8)岁,引起胰胆管 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手术(7例)及外伤(5例);22例患儿中19例为胰胆管 瘘、3例为胰胆管 狭窄。22例患儿完成33例次ERCP手术,3例次胆管 或胰 管狭窄者均未能越过狭窄处,无法进行内镜干预,手术成功率91%(30/33),首次ERCP成功者均置入胰 管或胆管 支架,支架位于胰胆管 瘘口处。3例次出现术后胰 腺炎(9%,3/33),5例次出现高淀粉酶血症(15%,5/33),4例次术后感染(12%,4/33)。成功置入支架患儿随访均>1年,术后体外引流均有明显好转。不同病因引起的胰胆管 损伤患儿好转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5,P=0.637),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P=0.004),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损伤的愈合时间与外科术后、外伤、急性胰 腺炎、慢性胰 腺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胰胆管 损伤部位患儿的好转及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RCP及支架置入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胰胆管 损伤患儿的临床症状,早期干预可改善远期预后。 秦秀敏 于飞鸿 郭辉 赵春娜 吴捷关键词:胆瘘 儿童 不同取石策略的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比较 2025年 目的对比不同取石策略的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27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组(n=90)、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组(n=91)和ESBD+机械碎石组(n=90),3组患者均在ERCP下行取石术。记录3组患者首次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情况及手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3组患者术后6、12、24 h时的疼痛程度。记录3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采集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记录3组患者随访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首次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BD组、ESBD+机械碎石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PBD组(P<0.05),ESBD+机械碎石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SBD组(P<0.05)。术后6、12、24 h,3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2 h时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6 h(P<0.05);3组患者术后24 h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6 h和术后12 h(P<0.05)。3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血清DBIL、TBIL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组患者血清DBIL、TBIL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胆管 感染、消化道出血及穿孔、胰 腺炎、反流性胆管 炎、结石复发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88、0.824、4.630、0.666、0.775,P>0.05)。结论不同取石策略的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对胃肠功能� 吴李飞 张焰平 汪祺 徐伟 陈燕 秦万节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内镜括约肌切开术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比较 2025年 目的研究分析ERCP和PTCD治疗MOJ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MOJ患者共11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60例行ERCP治疗,对照组58例行PTCD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DBIL、ALT、AST、ALP及GGT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CD8^(+)水平略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位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缓解率低于对照组,而低位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MOJ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低位梗阻性黄疸应选用ERCP治疗,而高位梗阻性黄疸应选用PTCD治疗,ERCP术后的并发症略多于PTCD,但ERCP对MOJ治疗后的肝脏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效果优于PTCD,故两种方法治疗MOJ各有优点和缺点,在MOJ的治疗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选择。 刘本杰 郭燕伦 黄俊俊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 肝脏功能 免疫功能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后消化道穿孔的危险因素及诊疗策略 2025年 经过50年的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ERCP)目前已经成为胆胰 管疾病的首选诊疗手段,但其术后发生胰 腺炎、出血、穿孔等主要并发症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术后消化道穿孔死亡风险极高。因此,探究ERCP术后穿孔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诊断穿孔,制订精准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ERCP术后穿孔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诊疗措施。 赵文玉 傅燕 段亚娇 唐娟 倪静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治疗学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 造影 取石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 造影 (ERCP)取石术后的胆道感染病原菌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患者ERCP取石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将其分为纳入感染组(n=31)和未感染组(n=225)。分析两组ERCP取石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特征及胆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胆道感染发生率为12.11%(31/256)。31例ERCP取石术后发生胆道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6株,占比66.67%;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共10株,占比25.64%;最后为真菌,共3株,占比7.69%。感染组年龄≥60岁比例、既往存在胆道手术史比例、结石数目≥2个比例、存在奥狄括约肌功能障碍比例、糖尿病比例、术后胆汁引流存在梗阻比例、手术时间、术前TBil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合并年龄≥60岁、既往存在胆道手术史、结石数目≥2个、手术时间长、糖尿病、术后胆汁引流存在梗阻是胆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合并年龄≥60岁、既往存在胆道手术史、结石数目≥2个、手术时间长、糖尿病、术后胆汁引流存在梗阻是患者ERCP取石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许萍 王兆辉 房晓文 高金轩 张广璐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胆道感染 丙泊酚镇静麻醉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诊疗中的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经内镜逆行胰胆管 造影 术(ERCP)应用丙泊酚镇静麻醉技术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ERCP诊疗患者50例为对象,按双盲法随机分为参比组和分析组,每组各25例。其中,参比组给予常规麻醉措施,分析组给予常规麻醉联合丙泊酚,对比两组术中30 min生命体征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苏醒时间、清醒时间情况。结果两组术中30 min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组心跳次数、呼吸次数低于参比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参比组(P<0.05);分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比组(P<0.05);分析组术后苏醒时间及麻醉清醒时间短于参比组(P<0.05)。结论在ERCP诊疗术中,引入丙泊酚镇静麻醉技术,利于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缩短苏醒及清醒时间,且整体安全性处于较高水平。 石璞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丙泊酚 生命体征 清醒时间 苏醒时间
相关作者
李兆申 作品数:2,271 被引量:18,691 H指数:5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 胰腺肿瘤 内镜 幽门螺杆菌 张筱凤 作品数:323 被引量:1,051 H指数:14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镜 胆总管结石 ERCP 内镜治疗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张澍田 作品数:769 被引量:5,563 H指数:3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研究主题:内镜 食管鳞癌 消化内镜 内镜治疗 幽门螺杆菌 李汛 作品数:385 被引量:1,084 H指数:1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内镜 ERCP 肝癌 胃癌 壶腹周围憩室 缪林 作品数:276 被引量:932 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ERCP 内镜 胆管癌 胆总管结石 内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