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2 篇“ 脊柱手法 “的相关文章
一种康复用脊柱 手法 理疗床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康复用脊柱 手法 理疗床。本发明提供一种康复用脊柱 手法 理疗床,能够使患者摆出的姿势更标准,使得患者的姿势与理疗师的手法 理疗配合度更高,还能使理疗师更便捷的对患者腰部两侧进行手法 理疗,使得对患者... 黄君国 李丹一种康复用脊柱 手法 理疗床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康复用脊柱 手法 理疗床。本发明提供一种康复用脊柱 手法 理疗床,能够使患者摆出的姿势更标准,使得患者的姿势与理疗师的手法 理疗配合度更高,还能使理疗师更便捷的对患者腰部两侧进行手法 理疗,使得对患者... 黄君国 李丹基于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探讨脊柱 手法 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筛选适合中医脊柱 手法 治疗的眩晕症患者。方法:收集存在脊柱 “骨错缝、筋出槽”的眩晕患者78例,磁共振扫描并应用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技术进行筛选,双侧大脑半球存在灌注峰值不同步者列为观察组,灌注峰值同步者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应用脊柱 手法 治疗,应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眩晕改善状况,再次磁共振3D-pcASL成像扫描观察灌注情况。结果:78例眩晕症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数为47例,占60.26%,眩晕症状改善有效率为85.11%(40/47);对照组患者数为31例,占39.74%,眩晕症状改善有效率为45.16%(14/3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灌注峰值同步数为37例,对照组为29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分别为(37.53±13.96)、(10.65±8.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3D-pcASL成像是评估双侧大脑灌注是否均衡的有效手段;同时存在“骨错缝、筋出槽”和双侧大脑灌注失衡眩晕患者适宜脊柱 手法 治疗且疗效较好。 张开勇 刘鹏 刘鹏 徐斯伟 张必萌 罗倩关键词:眩晕 手法治疗 脊柱 手法 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改善腰椎曲度的影像学评价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脊柱 手法 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 手法 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治疗前后腰椎曲度的变化。结果脊柱 手法 结合石氏伤科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83.3%(25/30);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分别为(2.94±0.53)mm和(3.98±0.68)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总前凸角为(55.85±7.88)°和(65.49±7.31)°,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骶骨倾斜角为(40.12±5.94)°和(40.17±5.89)°,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前后径为(18.62±1.06)mm,治疗后为(18.66±1.2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的各节段椎间孔上下径为(12.19±0.95)mm和(12.54±0.76)mm,经统计学观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 手法 结合石氏伤科功法可以改善腰椎曲度、腰椎总前凸角、椎间孔前后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多层螺旋CT腰椎扫描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开勇 刘鹏 刘鹏 徐斯伟 张必萌 詹红生关键词:脊柱手法 石氏伤科 功法 腰椎曲度 影像学观察 重推脊柱 手法 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重推脊柱 手法 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病毒感染性发热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小儿推拿基础治疗,对照组以清天河水手法 治疗,观察组以重推脊柱 手法 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腋下体温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0%(30/33),高于对照组的84.38%(2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腋下体温、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30min后,两组患儿腋下体温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推脊柱 手法 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发热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儿症状,与清天河水手法 的即时退热效果相当,且完全退热时间更短。 陈莉 吴昔钧关键词:小儿推拿 退热 脊柱 手法 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的架构和知识体系,评价脊柱 手法 治疗(SMT)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CBM和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SMT干预CNSNP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至少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量表与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进行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别采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1067例患者。在身体功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SMT可降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MD=-0.85,95%CI-1.06~-0.63,P<0.001)和数字疼痛评分(MD=-0.92,95%CI-1.29~-0.55,P<0.001),提高压力疼痛阈值(SMD=0.67,95%CI 0.47~0.86,P<0.001)、颈椎关节屈/伸(SMD=0.51,95%CI0.33~0.68,P<0.001)和旋转(SMD=0.20,95%CI 0.01~0.38,P=0.04)活动度以及颈部肌肉肌电振幅均方根(MD=2.17,95%CI 0.06~4.29,P=0.04),对颈椎侧屈活动度(SMD=0.19,95%CI-0.00~0.38,P=0.06)、最大肌力(SMD=-0.18,95%CI-0.84~0.49,P=0.60)和肌耐力(SMD=0.18,95%CI-0.39~0.75,P=0.53)的干预效果不显著;在活动和参与方面,SMT能够显著降低颈椎功能障碍程度(MD=-0.96,95%CI-1.55~-0.38,P=0.001),对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无显著性(SMD=0.08,95%CI-0.03~0.20,P=0.15)。结论SMT有助于改善CNSNP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敏感性、颈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障碍程度,而在提高肌肉功能、本体感觉和健康状态方面的疗效尚不明确。 郑尉 孙立冰 郝传萍 黄文琪 尤婧 郭彦桦关键词:脊柱手法治疗 META分析 脊柱 手法 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脊柱 手法 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脊柱 手法 治疗,每次20 min,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颈痛治疗方案(中频和高频电疗法),每次治疗时间40 min,每周4次,共2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进行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记录2组患者的颈椎屈伸活动度和竖脊肌、斜方肌上束的振幅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NDI、颈椎活动度、竖脊肌及斜方肌上束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VAS、NDI及颈椎活动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2周后竖脊肌及斜方肌上束RMS、MF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竖脊肌RMS[(24.07±5.86)μV]、MF[(78.87±8.03)Hz]及斜方肌上束RMS[(27.67±3.72)μV]、MF[(75.73±7.42)Hz]改善较为优异(P<0.05)。结论脊柱 手法 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颈部肌群肌力,提高肌肉抗疲劳能力。 罗慧 王强 赵娟 孟萍萍 张永祥 王玉阳 宫丽丽关键词:脊柱手法治疗 表面肌电图 视觉模拟评分 脊柱 手法 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观察脊柱 手法 治疗与常规理疗方案(中、高频)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理疗方案(中、高频)治疗,研究组另外予以脊柱 手法 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于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完成治疗后,记录腰椎前屈度数;于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记录表面肌电腰背肌伸屈比(FRR)。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各时间点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O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2组患者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后,研究组患者腰椎前屈度数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第1次后均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腰椎前屈度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FRR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 手法 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尽早减轻疼痛加快疾病恢复进程、改善腰椎活动度、减轻腰背部肌肉紧张度、放松腰背部肌群,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张春佳 王强 孟萍萍 张永祥 王玉阳 宫丽丽 罗慧关键词:脊柱手法治疗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视觉模拟评分 表面肌电图 脊柱 手法 (4R技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多伴随腰背部肌肉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尤其以前屈活动受限为主,影响其工作及生活质量。现临床针对慢性非特异性颈肩腰腿痛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治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方... 张春佳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脊柱手法治疗 视觉模拟评分 表面肌电图 文献传递 病理性旋转位移评估脊柱 手法 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观察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脊柱 手法 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患椎旋转位移的恢复情况及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某医院脊柱 门诊接诊的DLS患者35例,均接受以坐位定点腰椎旋转复位手法 为主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Logan脊柱 X线分析系统测量滑脱椎体异常旋转位移(VRD),并分析临床效果与滑脱椎体VRD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JOA评分分值为(22.11±1.60)分,非常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5.46±1.07)分(P<0.01);治疗后滑脱椎体VRD幅值为(0.26±0.09) mm,非常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69±0.12) mm (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VRD幅值治疗前后差值与JO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04,P<0.01)。结论:滑脱椎体的复位是DLS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的重要因素,VRD治疗前后差值可以作为评价脊柱 手法 治疗效果的指标。 崔莹 韩雪 耿进朝 韩磊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脊柱手法治疗
相关作者
赵平 作品数:146 被引量:707 H指数:14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治疗 手法 脊柱 脊柱手法 田青 作品数:78 被引量:195 H指数:8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飞行学员 体格检查 招飞体检 屈光 脊柱手法治疗 张军 作品数:498 被引量:3,548 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研究主题:手法 手法治疗 颈椎病 近红外光谱 侧边抛磨光纤 王飞 作品数:161 被引量:657 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阳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中磁共振 手法治疗 手法 银质针 郭伟 作品数:127 被引量:374 H指数:11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MRI 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