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篇“ 脊柱血管瘤“的相关文章
- 磁共振Dixon技术鉴别脊柱血管瘤和脊柱常见恶性肿瘤的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q-Dixon技术鉴别脊柱血管瘤和脊柱常见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自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经病理证实或经长期随访证实的脊柱血管瘤和脊柱常见恶性肿瘤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检查及q-Dixon检查,扫描数据上传至Siemens syngo.via工作站,经后处理获得FF图(脂肪分数图)。在FF图上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得到FF值,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平均值 ±标准差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脂肪含量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脊柱恶性肿瘤FF值为(11.55 ±7.31)%,脊柱血管瘤FF值为(58.6 ±15.70)%。脊柱恶性肿瘤的FF值小于血管瘤的FF值,两组数值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4.90, P < 0.001),绘制FF值对脊柱血管瘤和脊柱常见恶性肿瘤鉴别诊断效能的ROC曲线,AUC为1.00,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鉴别脊柱血管瘤和恶性肿瘤的FF值的临界值为25.0%。结论:磁共振q-Dixon技术对鉴别脊柱血管瘤和脊柱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连媛媛徐俊徐琦周锐志陈海松
- 关键词:脊柱血管瘤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常见恶性肿瘤DIXON长期随访磁共振
- 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表现:与脊柱血管瘤鉴别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及40例脊柱单发血管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1.5T MR扫描,采用T1W、T2W、脂肪抑制T2W序列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信号特征,平扫分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分为低、等、稍高及明显强化。测量病灶的最长径,然后取平均值。结果脊柱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T1WI低、等及高信号比例分别为76.92%(10/13)、15.38%(2/13)及7.69%(1/13),T2WI低、等及高信号比例分别为61.54%(8/13),30.77%(4/13)及7.69%(1/13);92.31%(12/13)的脊柱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强化。与脊柱血管瘤比较,转移性黑色素瘤长径大于血管瘤(P<0.001)。脊柱血管瘤和不典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之间T1WI与T2WI信号特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RI对鉴别脊柱单发不典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史燕杰李晓婷张晓燕刘玉良唐磊孙应实
- 关键词:黑色素瘤脊柱血管瘤
- 脊柱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脊柱血管瘤(VH)是较为常见的脊柱原发性肿瘤之一。1867年,Virchow首次报道并详细描述了该病。大样本的尸体解剖结果[1]显示,脊柱血管瘤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病率约为11%。绝大多数的血管瘤表现为无症状型的静止型病变,多在行X线平片或MRI检查时无意中发现。只有约1%的血管瘤患者会表现出症状[2],其中约55%的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
- 杜建伟陆宁王岩
- 关键词:脊柱血管瘤组织学影像学特点
- 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 2016年
- 目的探讨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外科手术方式和临床价值。方法 9例有神经损害的侵袭性血管瘤患者,术前经X片、CT和(或)MRI检查,诊断明确,均行后路减压联合开放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3例先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A组),6例先行开放椎体成形术(B组),比较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两种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 9例患者术后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至术后平均2.3分,术后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术中出血量A组80-100ml,B组50-90 ml,手术时间A组90-100 Min,B组50-100 Min,两组术后复查均无骨水泥渗漏,无椎管内占位,随访7-48个月,平均2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肿瘤未见复发,病变椎体高度未见丢失。结论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效果良好,先行开放椎体成形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而先行椎板切除减压能进一步降低椎体后壁破损患者的脊髓损伤的风险。
- 曹云卿培东彭五四羊东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后路减压
- 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MSCT特征
- 目的探讨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3例脊柱血管瘤的MS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组和无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组,以x检验比较两组间脊柱血管瘤C...
- 朱龙刘署敏胡英改杨葛申岩李刚
- 关键词:脊柱血管瘤MSCT
- 文献传递
- 脊柱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像诊断观察
- 2016年
- 目的:探究脊柱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像诊断相关标准,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脊柱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后,对于腰背疼痛者实施X线检查,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压缩性骨折,后对患者实施MRI和CT检查。结果:脊柱血管瘤发病率较高,其位置在胸椎最多,其次为腰椎。一般为单发性病灶,极少数患者同时累及多个椎体,中年女性为高发人群。结论:对于脊柱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辨别疾病分型,进而为患者做出公允性较强的诊断结果,这对于其疾病转归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范围围
- 关键词:脊柱血管瘤椎体压缩骨折影像诊断
- 脊柱血管瘤77例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
- 2015年
- 脊柱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s,VH)在脊柱良性肿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占所有脊柱肿瘤的4%,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大多数VH无临床症状,为无症状性VH(asymptomatic vertebral hemangiomas,ASVH),无需治疗[1],而约3.4%的脊柱血管瘤可引起患者顽固性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脊髓功能障碍,伴感觉或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
- 梁红杰
- 关键词:血管瘤病VERTEBRAL脊髓功能障碍神经根受压
- 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15年
- 目的:探究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3-12收治的24例脊柱血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常规性的TSE序列T1 WI、T2WI、T2WI/STIR进行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结果:总共检查出6例胸椎受累、腰椎12例、6例颈椎,发现32个病灶,6例多发肿瘤,7例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9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MRI在推测脊柱血管瘤组织学类型、评价肿瘤潜在侵袭性及活动性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窦瑞芳
- 关键词:MRI脊柱血管瘤
- 多层螺旋CT在脊柱血管瘤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5年
- 脊柱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s,VH)是最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占所有脊柱肿瘤的4%[1]。按照临床症状的有无来划分,VH可分为症状性脊柱血管瘤(symptomatic vertebral hemangiomas,SVH)及无症状性脊柱血管瘤(asymptomatic vertebral hemangiomas,ASVH)两大类。大多数VH为ASVH,无临床症状亦无需治疗[1,2]。而约3.4%的VH为SVH,可引起患者腰部一过性或顽固性疼痛.
- 施剑斐
- 关键词:脊柱血管瘤多层螺旋CT无症状性顽固性疼痛
- 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疗效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6例胸段脊柱血管瘤骨外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4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术中失血量为600~2 000 ml。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随访1~4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是治疗胸椎椎体血管瘤合并胸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 钱耀文薛文刘林管晓鹂
- 关键词:血管肿瘤脊髓压迫
相关作者
- 姜亮

- 作品数:214被引量:903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 脊柱肿瘤 颈椎 手术治疗 手术
- 刘忠军

- 作品数:505被引量:4,088H指数:2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 手术治疗 脊柱肿瘤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 羊东

- 作品数:19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绵阳市骨科医院
- 研究主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脊柱血管瘤 后路减压 椎体成形术 矫形治疗
- 韦峰

- 作品数:151被引量:64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 脊柱肿瘤 颈椎 全脊椎切除 手术
- 曹云

- 作品数:77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绵阳市骨科医院
- 研究主题:后路 脊柱 3D打印 脊柱后凸 胸腰椎爆裂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