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6篇“ 脑-肠互动“的相关文章
- 基于脑-肠互动观点探讨解郁复胃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机制
- 2024年
- 目的观察解郁复胃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海安市中医院门诊66例慢性FD(肝胃不和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对照组应用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应用解郁复胃散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募集2组治疗后志愿者(对照组为14例,治疗组为13例)接受门诊胃镜检查并获取活检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及GAS、MTL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两胁串通、胃脘痞满、上腹不适、嗳气、烧心反酸、急躁易怒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血清5-HT、SP水平下降,MTL、GAS水平升高,且治疗组血清5-HT、SP水平低于对照组,MTL、GA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2/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检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2组病理无显著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治疗组的GAS、MTL表达较对照组增加。结论解郁复胃散对肝胃不和型FD的疗效优于多潘立酮,其机制可能与干预脑-肠互动有关。
- 于红梅李堃季瑜田祖成梅莉葛飞
- 关键词: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脑-肠互动脑肠轴
- 中医药治疗脑-肠互动紊乱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脑-肠互动紊乱性疾病(DBGIs),既往称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而无器质性改变可寻的疾病。DBGIs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累及多个器官。目前西医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病理生理学,通过作用于单一靶点的药物改善症状,而无法根除病因。中医药具有多种活性成份,可以通过多个作用靶点调节多个病理生理过程,能改善DBGIs的多种症状。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BGIs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例总结了中医药(植物药、穴位刺激)在DBGIs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以及中医药多靶点作用的可能机制,以证实中医药在DBGIs的治疗上的巨大潜在价值。
- 杨鹏程侯晓华
-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
-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从肝肺论治肠易激综合征被引量:1
- 2023年
-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且容易复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西医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学说在IBS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中医病机与气机升降失调、津液输布失常密不可分,病位集中在肝、肺、大肠,肝肺与大肠之间的互动联系与现代医学中的脑肠互动学说异曲同工。此文通过分析脑肠互动学说解释从肝肺论治IBS的可行性,为中医临床辨治IBS提供理论支持。
- 王惠闫雪洁考延磊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
-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逍遥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干预IBS-D大鼠的疗效及机制
- 目的:探讨逍遥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IBS-D的治疗效果,初步分析脑-肠互动在其干预中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外关于IBS-D大鼠模型的相关文献,分析其实验动物、造模方法。复...
- 李鸿
- 关键词:脑-肠互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逍遥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脑肠肽
- 利那洛肽联合普芦卡必利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菌群和脑——肠互动功能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观察利那洛肽联合普芦卡必利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小鼠肠道菌群和脑—肠轴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只C57BL/6野生型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利那洛肽组、普芦卡必利组、联合给药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正常饲养,其余各组采用冰水灌胃法建立IBS-C模型,造模成功后,利那洛肽组、普芦卡必利组分别给予灌胃治疗,联合给药组同时给予利那洛肽和普芦卡必利灌胃,每日1次,持续14 d;观察各组小鼠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变化,墨汁灌胃法测定小鼠胃残留率和肠道推进率,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黏膜形态变化,细菌培养鉴定法比较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的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受体4(5-HT4R)、5-HT转运体(SERT)的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显著增多(P<0.05);胃残留率显著减少(P<0.05),肠道推进率显著提升(P<0.05);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增多(P<0.05),大肠杆菌数减少(P<0.05);血清SP水平显著升高(P<0.05),5-HT水平、VIP水平均降低(P<0.05);结肠组织SERT蛋白、mRNA和5-HT4R蛋白、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多(P<0.05),其中联合给药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较单独应用利那洛肽和普芦卡必利更为明显(P<0.05)。结论:利那洛肽联合普芦卡必利可有效减轻IBS-C小鼠症状,其作用可能与调节小鼠肠道菌群,改善脑—肠轴紊乱相关。
- 刘畅王影
- 关键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
- 整合多组学方法揭示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脑-肠互动
- 2023年
- 衰老过程中会有多个器官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而大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称为“脑-肠互动”的直接双向通信,这对研究衰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脑-肠互动背景下机体衰老的机制。小鼠的一般体征结果显示,衰老小鼠的运动量减少,体重及摄食量也明显下降(P<0.001,P<0.05)。衰老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胸腺病理结果显示衰老小鼠胸腺组织皮质变薄,髓皮质边界模糊,细胞排列较松散。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粪便中有317个差异代谢物,海马中有100个差异代谢物。微生物组学结果显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衰老后拟杆菌门水平呈上调趋势,厚壁菌门水平呈下调趋势。KEGG通路结果显示,有26条代谢途径与衰老研究相关,其中对脑肠轴有重要意义的分别为半乳糖代谢、ABC转运体和嘌呤代谢。三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的代谢物类型主要为脂质及类脂分子和有机酸及衍生物,涉及的肠道菌群主要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总之,本研究证明,衰老小鼠大脑和肠道之间存在的协同变化与衰老机制有关,这为发现机体衰老过程的机制提供了新研究思路。
- 王晶韩乐康甲超蒙洁陈冬梅吴萍民田一虹段永强
- 关键词:代谢组学D-半乳糖衰老脑-肠互动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互动及针灸干预被引量:6
- 2022年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胃肠病之一,其发作突然、缠绵难治,且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多种因素引起脑-肠互动异常是发病的共性病理环节,调节脑-肠互动在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该理论发现针灸治疗IBS-D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文章基于“脑-肠互动”理论对IBS-D发病机制以及针灸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IBS-D的进一步研究及针灸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 孙慧毕宇峰纪昌春刘秦浪王宁薛宇晗谢思睿
-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互动针灸
- 脑-肠互动理论下应用“益髓醒神调枢”法治疗卒中后失语的机理探讨被引量:4
- 2021年
- 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功能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反映神经、内分泌、免疫不同层次的交互作用网络。脑卒中发生多伴随胃肠功能紊乱,提示"脑-肠互动异常"。文章在"益髓醒神调枢"理论指导下,针对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卒中后失语,阐述该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形与神,以及益髓、醒神、调枢的关系,强调语言功能障碍源于脑髓败坏、气机逆乱,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提出通过脑-肠-菌群轴可以改善卒中后失语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而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并从"补虚泻实,填精养神""斡旋升降,调气醒神"两个方面阐释"调枢"之法的具体应用,论述了"益髓醒神调枢"治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实践意义,以期为卒中后失语的临床治疗提供新视角。
- 曹云黄佳钦张丹莉雷筱菁李晓琳张乐怡常静玲
- 关键词:卒中后失语脑卒中肠道菌群
- 温针灸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阻证的疗效及对脑-肠互动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阻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肠肽、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3例脾虚湿阻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温针灸、参苓白术散治疗。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清脑肠肽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统计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血清5-HT和SP水平,肠道酵母菌数量及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SS和VIP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数量,血清IL-10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便稀溏、腹部隐痛、食少纳差、腹胀肠鸣评分及总分,血清5-HT和SP水平、肠道酵母菌数量及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S和VIP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数量,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1.49%(43/47),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36%(42/47),对照组分别为76.09%(35/46)、71.74%(33/46),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有助于改善脾虚湿阻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可能与纠正脑-肠互动异常、拮抗炎性反应有关。
- 周丽曾玲玲季小健
- 关键词:脾虚湿阻温针疗法参苓白术散脑-肠互动
- 基于脑-肠互动功能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性肠易激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5
- 2020年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发病机制多样,因其发作突然、缠绵难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IBS-D患者因病情反复难愈,影响生活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其焦虑,抑郁的状态亦可影响内脏感受,增加肠道敏感性,躯体症状与精神症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IBS-D的主要发病机制如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紊乱、肠道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等均与脑肠互动紊乱相关。IBS-D患者长期精神慢性应激状态易诱发脑肠互动功能紊乱,脑肠互动是脑肠轴调控胃肠功能的主要调控方式,以脑肠轴及脑肠肽为物质基础进行脑与肠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医认为IBS-D患者的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肝郁则情志不畅,而脑内各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及含量与情绪密切相关。痛泻要方为临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常用基础方,具有柔肝补脾,祛湿止泻的功能,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已有多项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机制及其对脑肠互动功能及脑肠肽含量的影响,但未将肝主疏泄与脑肠互动联系起来。笔者以肝主疏泄与脑肠互动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基于脑肠互动紊乱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机制,阐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笔者综合近5年来痛泻要方治疗IBS-D及痛泻药方与脑肠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献,探讨痛泻要方通过影响脑肠轴及脑肠肽来治疗IBS-D。
- 李夏王凤云吴皓萌秦金燕马金鑫唐旭东
-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
相关作者
- 王凤云

- 作品数:354被引量:3,065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研究主题: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 胃食管反流病 脾虚 脾虚证
- 唐旭东

- 作品数:1,023被引量:7,022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研究主题:肠易激综合征 胃食管反流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孙建华

- 作品数:234被引量:1,719H指数:22
-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院
- 研究主题:针灸 肠易激综合征 针灸治疗 电针 针刺
- 陈胜良

- 作品数:131被引量:949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研究主题: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 功能性胃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 张红石

- 作品数:77被引量:335H指数:10
- 供职机构:长春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失眠 揉法 骨质疏松大鼠 骨质疏松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