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093 篇“ 腋窝淋巴结转移 “的相关文章
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腋窝 淋巴结 转移 风险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2021年在厦门市中医院手术治疗的13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一步检测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微淋巴 管密度,根据术后腋窝 淋巴结 状态分为无转移 组67例和转移 组63例,对临床、超声、钼靶及病理学等参数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应用R语言软件构建预测腋窝 淋巴结 转移 风险的Nomogram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诊治延迟患者57例(43.85%)。单因素分析显示诊治延迟、肿瘤位于外侧、术前可疑腋窝 淋巴结 、肿瘤>2 cm、雌激素受体阳性、脉管癌栓是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治延迟(OR=5.24,95%CI:1.68~16.34)、术前可疑腋窝 淋巴结 (OR=11.83,95%CI:3.22~43.42)、雌激素受体阳性(OR=9.30,95%CI:2.22~39.04)以及脉管癌栓(OR=6.93,95%CI:2.29~20.96)是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独立危险因素。这4个因素被纳入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内部验证评价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84(95%CI:0.67~1.00)。[结论]诊治延迟、术前可疑腋窝 淋巴结 、雌激素受体阳性及脉管癌栓是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临床上用于术前预测腋窝 淋巴结 转移 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价值。 陈瑞福 陈隽鹏 裴晓华 许晨晖 彭阿静 李国英 杨丽华 周瑞娟 卢超逸 邓宁钟 李建蓉关键词:乳腺肿瘤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早期预测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无创、便捷、高效的新型技术,可实现对影像图像的深层次挖掘和处理,在乳腺肿瘤良恶性评估、预测淋巴结 转移 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乳腺X线摄影、B型超声及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研究进行综述。 李晓冉 杨彩仙 唐笑先关键词:乳腺肿瘤 腋窝淋巴结转移 诊断影像 DCE-MRI联合IVIM检查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分析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检查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3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9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腋窝 淋巴结 转移 分为转移 组42例和无转移 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DCE-MRI参数[灌注分数(f)、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真实扩散系数(D)]和IVIM参数[速率常数(K_(ep))、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K_(ep)、K^(trans)、D^(*)及D值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价值。结果转移 组患者的K_(ep)、K^(trans)、D*值分别为(0.57±0.07)/min、(0.36±0.08)/min、(32.29±4.20)×10^(-3) mm^(2)/s,明显高于无转移 组的(0.33±0.03)/min、(0.23±0.04)/min、(21.06±3.17)×10^(-3) mm^(2)/s,D值为(0.60±0.10)×10^(-3) mm^(2)/s,明显低于无转移 组的(0.79±0.13)×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 组患者的Ve及f值分别为0.63±0.11、(42.10±6.80)%,与无转移 组的0.65±0.10、(40.73±6.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K_(ep)、K^(trans)、D^(*)、D值及参数联合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682、0.736、0.702、0.897,参数联合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个K_(ep)、K^(trans)、D^(*)、D检测。结论DCE-MRI联合IVIM检查对乳腺癌患者腋窝 淋巴结 转移 有一定预测价值,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实践中常规MRI检查的有效补充。 杨浩 张武关键词: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生长方位量化联合S-Detect技术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生长方位量化联合S-Detect技术对预测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ALN)转移 的价值。方法收集2023年3月至2024年10月于医院住院的163例乳腺癌患者资料,依据ALN病理结果分为转移 组(n=62)与未转移 组(n=101)。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及S-Detect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观察指标与ALN转移 的相关性,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的最大径、边界、边缘、钙化、方位角、血流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钙化、边界、方位角、边缘、最大径是预测ALN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此构建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Y=-7.995+2.299×最大径+1.171×边界+2.137×边缘+1.397×钙化+0.034×方位角。该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869,均大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AUC(P<0.05),联合预测模型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01,P<0.05)。结论量化乳腺肿块的方位角有助于预测ALN转移 ,并增强对非平行取向的解释和应用。乳腺肿块生长方位量化联合S-Detect技术对乳腺癌ALN转移 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以给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邓雅倩 李文肖 徐泽林 马金梅 杜婷婷 刘文 李军关键词:常规超声 乳腺癌 基于B超特征构建外侧象限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列线图预测模型 202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肿瘤及腋窝 淋巴结 的超声特征,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临床评估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 淋巴结 转移 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27例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 淋巴结 及乳腺原发肿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伴腋窝 淋巴结 转移 者分入阳性组(54例),不伴腋窝 淋巴结 转移 者分入阴性组(73例)。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 转移 的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将数据集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训练集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腋窝 淋巴结 转移 风险,并在验证集中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评估诊断性能,校正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用于评估预测值与实际列线图预测值的一致性。结果:肿瘤针状边缘(OR=4.16,95%CI:1.25~13.79)和淋巴 门结构不清晰(OR=19.20,95%CI:1.98~186.36)是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预测外侧象限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4(0.62~0.86),验证集AUC为0.73(0.62~0.84)。训练集和验证集的Hosmer-Lemeshow检验分别为P=0.570和P=0.552。结论:超声有助于术前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 淋巴结 转移 情况的评估;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朱美娣 许紫鹏 华玲玲 秦菲 房灵 陈超波关键词:腋窝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LOGISTIC回归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诊断中的价值 2025年 在早期乳腺癌病患中,对其腋窝 淋巴结 转移 进行诊断,采用高频彩超,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自2021年1月起,在医院收集确诊为早期乳腺癌的患者,截止至2024年10月共收集100例。对100例患者实施普通彩超检查,再进行高频彩超检查,对两种超声检查所得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乳腺癌病患中,诊断腋窝 淋巴结 转移 ,对灵敏度、特异度等五项指标经计算得出,高频彩超的数值高于普通彩超(P<0.05)。在对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腋窝 淋巴结 转移 诊断时,高频彩超与金标准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而普通彩超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为中度。经高频彩超测量,关于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关于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腋窝 淋巴结 转移 诊断时,应用高频彩超能够得到比普通彩超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潘胜芳关键词: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高频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影响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探讨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腋窝 淋巴结 转移 (ALNM)的影响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乳腺肿瘤外科收治的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建模组94例与验证组4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LNM将建模组患者分为ALNM亚组43例和无ALNM亚组5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发生ALNM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ALNM的区分度;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5例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ALNM发生率为45.19%(61/135),94例建模组患者ALNM发生率为45.74%(43/94)。ALNM亚组患者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2 cm、组织学分级Ⅱ~Ⅲ级、脉管侵犯、多灶性肿瘤、p53基因突变比例高于无ALNM亚组(χ^(2)=15.474、12.163、14.026、12.983、21.803、15.159,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2 cm、组织学分级Ⅱ~Ⅲ级、脉管侵犯、多灶性肿瘤、p53基因突变是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A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531(1.336~4.975)、3.120(1.095~8.886)、3.657(1.602~8.346)、5.208(1.854~14.633)、14.718(2.073~104.485)、6.807(1.934~19.157)],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95%CI=0.916~0.999),验证组AUC为0.967(95%CI=0.918~0.999)。建模组与验证组校准曲线斜率均接近1,建模组H-L检验为χ^(2)=7.067(P=0.701),验证组H-L检验为χ^(2)=6.923(P=0.706);由DCA曲线可知,高风险阈值概率在0.08~0.96时,该列线图模型评估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ALNM的临床使用价值较高。结论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2 cm、组织学分级Ⅱ~Ⅲ级、脉管侵犯、多灶性肿瘤、p53基因突变是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ALNM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Luminal A� 高欣然 贾葆青 郭佳欣 刘俊彪关键词: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列线图 基于超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构建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Logistic回归模型 2025年 目的 基于超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构建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01月至2024年0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患者51例作为转移 组,另择同期51例乳腺癌无腋窝 淋巴结 转移 患者作为非转移 组,回顾性整理入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及病理特征、超声影像学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增加、ki67阳性、血管分级Ⅲ级、淋巴结 最大纵径≥1 cm、淋巴结 最大皮质厚度≥3 mm为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7.918+组织学分级×0.799+ki67×0.699+血管分级×0.737+淋巴结 最大纵径×0.662+淋巴结 最大皮质厚度×0.717。采用H-L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χ^(2)=6.736,P=0.625),将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纳入阳性,乳腺癌无腋窝 淋巴结 转移 患者纳入阴性,按照模型绘制预测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发生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当logit(P)>7.44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95%CI为0.828~0.952,χ^(2)为11.777,诊断敏感性为88.24%、特异性为90.20%。结论 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组织学分级增加、ki67阳性、血管分级Ⅲ级、淋巴结 最大纵径≥1 cm、淋巴结 最大皮质厚度≥3 mm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为预防干预对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冯燕芳 宋宝玲 何康关键词: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超声 病理特征 基于术前超声、炎症指标及超声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2025年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超声特征、炎症指标及超声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axillary lymph node, ALN)转移 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超声图像和临床资料,使用3D Slicer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运用组间相关系数、皮尔森相关系数和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 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临床危险因素构建临床模型,加入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价值。结果 18个影像组学特征被纳入影像组学模型,肿瘤大小、超声ALN状态和血小板/淋巴 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被纳入临床模型,肿瘤大小、超声ALN状态、PLR与Radscore被纳入联合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35、0.858。结论 基于肿瘤大小、超声ALN状态、炎症指标PLR及超声影像组学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ALN转移 。 孙婧 杨瑞敏 王聪 张月 罗兵关键词: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 炎症指标 术前多种淋巴 细胞比值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 分析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 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 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本院接收的92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腋窝 淋巴结 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58例无转移 组与34例转移 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危险因素,比较乳腺癌有无脉管癌栓、不同组织学分级及肿瘤直径患者的NLR、PLR、RDW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PLR、RDW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在有无脉管癌栓、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NLR、PLR、RDW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脉管癌栓、NLR、PLR、RDW是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危险因素(P<0.05)。有脉管癌栓、组织学分级Ⅲ级、肿瘤直径≥3.5 cm的乳腺癌患者NLR、PLR及RDW水平均分别高于无脉管癌栓、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肿瘤直径<3.5 cm的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LR、RDW水平对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6、0.757、0.722、0.847。结论 乳腺癌腋窝 淋巴结 转移 患者术前NLR、PLR及RDW水平上升,且NLR、PLR及RDW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NLR、PLR及RDW对腋窝 淋巴结 转移 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潘正南 李德方关键词: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红细胞分布宽度
相关作者
李军 作品数:226 被引量:1,246 H指数:18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骨密度 超声造影 骨质疏松 徐丽芳 作品数:34 被引量:138 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超声弹性成像 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 左房功能 TEI指数 李艳宁 作品数:66 被引量:300 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检查 超声弹性成像 超声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廖倩雯 作品数:10 被引量:49 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弹性成像 腋窝淋巴结转移 腋窝淋巴结 乳腺癌 诊断乳腺癌 胡兵 作品数:649 被引量:2,259 H指数:2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 超声检查 前列腺癌 射频消融 超声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