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6篇“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腰椎间盘退性疾病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被引量:8
2020年
背景:既往研究认为椎间盘退的主要原因为遗传、衰老、营养不良和负荷史,免疫系统在椎间盘退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腰椎间盘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化,并研究腰椎间盘退程度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收集76例腰椎间盘退性疾病患者和5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等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计算CD4+/CD8+比值。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2组腰椎间盘退程度和分级,进一步评估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与腰椎间盘退程度的相关。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9-KY-285),所有受试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组的腰椎间盘退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组CD4+T细胞百分率、自然杀伤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组CD8+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③对照组腰椎间盘退程度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无相关;腰椎间盘退性疾病腰椎间盘退程度与CD4+T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百分率成线正相关(r=0.412,P=0.000;r=0.715,P=0.000;r=0.494,P=0.000),与CD8+T细胞百分率成线负相关(r=-0.737,P=0.000);④结果表明,腰椎间盘发生退可能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改有关,且CD4+T细胞增多、自然杀伤细胞增多以及CD4+/CD8+比值增高可能加速腰椎间盘退。提示,免疫系统改预示腰椎间盘退发生的可能,其有望成为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的防治靶点。
冯阳严旭王永魁杨腾越尚利杰张春霖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淋巴细胞亚群自身免疫B淋巴细胞
微信新媒体在腰椎间盘退性疾病个案管理中的应用
2020年
目的研究微信新媒体在腰椎间盘退性疾病全程个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296例腰椎间盘退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医护患微信群,组织全体医护及时回复患者提问,发布健康宣教信息及科普知识,同时提醒患者相关康复治疗事项,预约门诊及相关检查。结果全部296例患者或家属加入微信群,及时回复患者提问2 212个,发布健康宣教信息及科普知识41篇,通过提前预约,减少来院等待时间平均1.36 d/人次,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和满意度。结论微信新媒体平台为腰椎间盘退性疾病全程管理了提供了交流平台,简单高效,值得推广。
庄苏扬米巍高凤杨静徐薇
关键词:新媒体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个案管理
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间盘退性疾病中的应用及中期随访结果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X-Stop)治疗腰椎间盘退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应用X-Stop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单间隙DDD患者共47例,其中男16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3±11.1)岁,主要诊断包括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不稳症等,采用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和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67.2(20-300)ml,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7.2(25-50)个月,其中3例术后残余轻度痛及下肢麻木症状,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出现假体向棘突后方脱出,1例予以假体取出,其余2例因无明显不适症状,未行特殊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棘突骨折、椎后凸畸形、邻近节段退等其它相关并发症。下痛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13.30±2.79,末次随访27.55±1.38,P〈0.05),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5.74±0.97,末次随访1.06±0.92,P〈0.05)。结论 X-Stop临床疗效确切,手术操作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D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但手术适应证选择应慎重,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王冰于秀淳周银梁进张晶涛黄伟敏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内固定器外科手术
腰椎间盘退性疾病术后短期内再手术原因分析与疗效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性疾病手术后短期内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间盘退性疾病238例,手术方式包括髓核摘除、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术后7例因腿痛及神经根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在短期内进行再次手术,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7~67岁。再手术原因包括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伴髓核组织残留2例,椎弓根螺钉误置2例,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2例,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后椎间不稳1例。结果 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有效随访6~12个月,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有改善,腿痛及神经根症状有所缓解,疗效满意。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发生髓核组织残留致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椎弓根螺钉误置;要重视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效预防和延缓相邻节段退的发生。
周毅苏庆军海涌杨晋才康南孟祥龙徐子彧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神经导向蛋白Netrin-1在腰椎间盘退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   慢痛是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常见症状,也是骨科诊疗活动中最常遇到的疾病。据文献报道,有50%至80%的人在一生中不同时期受到痛的困扰,而初次痛在恢复后的1年内,有24%-87%的患者痛会复发;在美...
卜国云
关键词:腰痛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腰椎间盘退性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2008-06-2010-03我院脊柱专科门诊确诊为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的96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18例设为病例组,体检中心随机抽取167例无下痛病史人员为对照组,问卷调查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工种、背部外伤史、疾病家族史等,建立单因素四格表资料的F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四格表资料的F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固定工作体位、背部外伤史、椎疾患家族史是该地区居民腰椎间盘退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间盘退性疾病患者的发病与肥胖、职业工种、椎疾患家族史、背部外伤史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治疗应个体化多样化,并加强健康卫生宣教。
李军麻文谦秦涛朱玮王逸群曹磊徐晓彬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LOGISTIC回归分析
腰椎间盘退性疾病与COL9A2基因多态的关系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COL9A2基因多态腰椎间盘退性疾病(DD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125例中国汉族DDD患者(DDD^+)与126例中国汉族非DDD受访者(DDD^-),用SNP分型系统-SNPstream UIT(Genotyping System)对所有样本的所选SNP位点行基因型鉴定。对检测数据分别行拟和优度,检验、基于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的关联分析。结果共筛查SNPl(rs12722877)、SNP2(rs3737820)、SNP3(rs209914)和SNP4(rs6676013)4个位点。病例组中和对照组中,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SNP1C=228(91%)/22(9%)、SNP1G=235(93%)/17(7%),SNP2A=214(86%)/36(14%)、SNP2T=223(89%)/27(11%),SNP3A=237(95%)/13(5%)、SNP3C=238(94%)/14(6%),SNP4C=30(12%)/220(88%)、SNP4T=26(10%)/226(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L9A2基因可能不是决定中国汉族人群椎DDD的主要危险因素。
宋海峰吴志宏闫家智庄乾宇仉建国邱贵兴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基因多态性
PLIF与Wallis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退性疾病中的对比研究
研究背景 椎融合术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的治疗。尽管随着手术技术及内置物材料的改善,融合率不断提高,但临床效果和高融合率却不完全相关。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发现,融合术后存在着脊柱生物力学环境改、融合节段...
李振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非融合相邻节段退变
文献传递
棘突间稳定器在腰椎间盘退性疾病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2009年12月,应用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间盘退性疾病31例,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平均53.5岁(31~74岁)。对所有患者平均随访7个月(4~10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下痛JOA评分,并拍X线片复查。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5分钟(45~90分钟),安放棘突间稳定器系统的时间为10~15分钟,术中出血50ml-300ml。下痛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为12.84±3.65,术后3个月为20.55±3.41,<0.01)。未出现棘突间稳定器移位、松动、棘突骨折、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结论棘突间稳定器是治疗腰椎间盘退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于秀淳周银梁进王冰惠文鹏曲新涛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非融合技术
单枚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间盘退性疾病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性疾病(DD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108例DD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36~78岁,平均48.4岁。退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椎管狭窄症42例,退椎滑脱症22例,退椎侧凸8例。病间隙:1个间隙76例,2个间隙28例,3个间隙4例。采用NaKai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观察术后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和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3.5h,平均2h;术中出血量180~760ml,平均400ml;并发硬膜囊撕裂6例,神经根损伤2例,随访1年~5年8个月,平均2年。按NaKai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优72例,良23例,可13例,优良率为88.0%。;术后1年时,按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97.2%;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断裂等。结论 DDD在行后路椎板减压、解除神经根压迫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很好地恢复椎生理曲度,维持椎间高度和节段的稳定。
张小卫尹战海李新友张银刚
关键词:脊柱疾病脊柱融合术

相关作者

梁进
作品数:95被引量:393H指数:10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内固定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外科手术 断掌再植
周银
作品数:144被引量:402H指数:12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骨肉瘤 骨肿瘤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恶性骨肿瘤
王冰
作品数:58被引量:93H指数:7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恶性骨肿瘤 单髁 酒精灭活 并发症 骨肿瘤
惠文鹏
作品数:23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骨巨细胞瘤 单髁 关节 关节镜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王庆一
作品数:58被引量:343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 椎间盘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椎弓根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