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05篇“ 膳食结构“的相关文章
不同膳食结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早餐后低血压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进食不同膳食结构早餐对餐后血压、心率、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发生率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8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组,最终纳入高碳水组61例、高蛋白组62例、对照组62例。高碳水组接受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85%的早餐,高蛋白组接受蛋白质供能比为28%的早餐,对照组接受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57%、蛋白质供能比为14%的早餐。记录并比较3组病人餐前和餐后30、60、90、120 min的血压、心率,PPH发生率和PPH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高碳水组病人餐后血压在餐后30~120 min呈连续下降趋势,餐后60~120 min SBP水平显著低于高蛋白组和对照组。高碳水组PPH发生率为67.2%,显著高于高蛋白组(32.3%)和对照组(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减少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的膳食能减少老年高血压病人早餐后血压下降幅度,降低PPH发生率。
邬王怡赵春艳孙玉肖
关键词:膳食结构高血压老年人餐后低血压
中老年体检人群膳食结构与常见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体检人群膳食结构与常见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体检的160例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根据是否患有慢性病将受检者分为患病组及正常组。分析两组基本情况,采用3d称重和24h膳食回顾法调查2组的膳食结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结构与常见慢性病发生的关联性。结果:160例受试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为26.88%,糖尿病患病率为13.13%,癌症患病率为3.7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为18.75%,常见慢性病患病率为62.50%;2组大米、面食、杂粮、薯类及制品、豆类及制品、海产品每日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蛋类及制品、奶类及制品、新鲜蔬菜、新鲜水果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正常组(P<0.05),患病组腌制菜、禽畜肉类、水产品、油炸类每日摄入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回归结果显示,蛋类及制品、奶类及制品、新鲜蔬菜、新鲜水果每日摄入量低,腌制菜、禽畜肉类、水产品、油炸类每日摄入量高是中老年人群发生慢性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体检人群常见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蛋类及制品、奶类及制品、新鲜蔬菜、新鲜水果摄入量较少,腌制菜、禽畜肉类、水产品、油炸类摄入较多,中老年人群中慢性病的发生与其膳食结构不合理具有明显关联性。
吴巧萍
关键词:中老年体检膳食结构慢性病
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不同膳食结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2025年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代谢类疾病之一,其与肠道菌群联系紧密。由于大量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肠道标志物研究结果的不均一性,因此需要考虑是否是饮食差异所导致的。该研究纳入30名不同饮食结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分为15名高脂肪膳食摄入患者和15名高碳水膳食摄入患者,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方法研究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果发现,2种膳食模式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在种水平上,长期高碳水摄入的患者肠道菌群以梭菌为主,长期高水平脂肪摄入者的肠道优势菌群则主要是普拉梭杆菌(Fea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功能上,高脂肪摄入患者富集在胆酸代谢通路上,而高碳水摄入患者富集在棕榈酸酯合成通路上。这一研究对未来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特异性造模和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指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理膳食有一定意义。
肖瑞郭建锋王琳琳田培郡金星赵建新陈卫王刚
关键词:宏基因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膳食结构
面向膳食结构升级的中国耕地种植管控分区研究
2025年
研究目的:探析膳食结构升级背景下的中国耕地种植管控分区,为保障居民食物安全和优化耕地用途管制措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耕地需求预测模型及多维耕地种植管控紧迫性评估框架。研究结果:(1)长期内多情景耕地需求随人口发展呈下降趋势,短期内现状耕地难以满足人口峰值时多数情景下的膳食消费需求。(2)耕地种植管控紧迫性空间差异明显,紧迫性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禀赋较高的粮食主产区,而西北和西南等地为多维劣势耕地聚集区域。(3)排除极端消费情景,为保证膳食结构升级中的口粮、饲料粮、重要农产品和间接食物需求,核心管制区、严格管制区、非粮调控区和综合管控区面积分别为6.17亿亩、11.52亿亩、1.70亿亩和7.21亿亩,且需对不同分区拟定差别化管控目标、管控强度和管控策略。研究结论:耕地种植管控分区是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将膳食结构升级融入耕地分区利用全过程,有利于在守稳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推行“大食物观”理念,进而促进耕地长期可持续利用。
朱梦珂柯新利杜丹妮
基于自我调节下的疾病感知护理结合膳食结构管理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5年
分析基于自我调节下的疾病感知护理结合膳食结构管理对尿毒症患者的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4月-2023年12月收治56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所纳入28例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所纳入28例行常规护理+基于自我调节下的疾病感知护理结合膳食结构管理护理,比较两组的不良心理评分、希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率。结果 护理后对照组不良心理评分分别为(17.21±4.74)分、(16.14±2.14)分高于干预组的(8.25±3.56)分、(11.32±2.20)分,护理后对照组希望评分分别为(8.89±2.04)分、(10.50±2.25)分、(10.46±2.66)分低于干预组的(10.75±2.25)分、(12.75±2.56)分、(13.32±2.14)分,护理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53.71±5.54)分、(52.64±5.44)分、(53.18±5.13)分、(54.11±5.04)分低于干预组的(62.11±5.35)分、(59.68±5.37)分、(62.43±5.22)分、(62.14±5.15)分,对照组的总满意率75.00%低于干预组的96.43%(P均<0.05)。结论 基于自我调节下的疾病感知护理结合膳食结构管理应用于尿毒症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汤倩云
关键词:尿毒症
藏族超重与肥胖人群的膳食结构特点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藏族超重与肥胖人群的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膳食结构与超重与肥胖的相关性,为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方法:选取2023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营养科和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519例藏族超重与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超重组(n=345)与肥胖组(n=174)。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表开展膳食调查,用Spearman关联性分析方法分析超重与肥胖与膳食结构的关系。结果:519例藏族超重与肥胖患者平均年龄为(56.6±10.4)岁,其中男性377例(72.60%),女性142例(27.40%)。藏区超重与肥胖人群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类摄入量都高于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而蔬菜水果等存在摄入不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酥油茶的摄入量与超重与肥胖呈正相关(P<0.05),与鱼贝类呈负相关(P<0.05)。结论:藏族超重与肥胖人群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对藏区超重与肥胖人群可适当进行生活干预,并进行针对性的膳食指导,多方面多形式的开展健康教育,调整居民的膳食结构,进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郑露洁张成慧张帆朱彦锋钟灵毓
关键词:超重肥胖
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营养及膳食结构特点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营养状况,研究其膳食结构的特点,为制定个性化的营养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在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通过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风险筛查表和食物频率问卷,对患者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比较不同营养风险患者的人体测量、生化检查结果以及膳食结构。结果:98例CKD患者中,存在营养不良24例(24.49%),营养良好74例(75.51%)。营养不良患者在CKD分期2期的构成、上臂围、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方面均低于营养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的膳食中谷薯、水果、奶类、蔬菜类食物的摄入量均低于营养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D患者面临较高的营养不良风险,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强调对CKD患者的膳食指导和健康教育,以促进其营养状况改善。
于泽莺刘璐
关键词:肾病营养不良膳食结构
对我国学龄前儿童合理调节膳食结构的探讨
2024年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市场商品供应充足,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水平也不断改善,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率逐渐下降,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城乡差距也不断缩小。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膳食结构不合理和不良饮食习惯依然是影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主要问题,并突出表现为“一多两低”,即过多消费畜肉类及油脂,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奶类、豆类制品摄入量过低。由此造成我国学龄前儿童普遍存在微量营养素(如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缺乏,超重、肥胖率大幅上升,慢性疾病低龄化日趋明显。
贾冯翔
关键词:营养不良率生长发育水平膳食结构微量营养素肥胖率谷类食物
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膳食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化疗患者治疗期间的膳食情况,并分析其膳食结构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制定针对性膳食食谱、膳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178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食物摄入情况、营养素摄入情况、膳食知信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使用中国膳食宝塔(Chinese food pagoda,CHFP)评分法计算患者的膳食结构评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膳食结构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CHFP得分总分中位数为24.94(21.78,28.51)分,其中谷薯类、水果类、油的CHFP得分较高。结直肠癌化疗患者治疗期间每日能量及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瘦(体重指数<18.5 kg/m^(2))是膳食结构评分高的保护因素(OR=0.263,95%CI 0.078~0.885,P=0.031),而膳食营养知识得分高(OR=1.142,95%CI 1.017~1.283,P=0.025)、膳食营养行为得分高(OR=1.121,95%CI 1.014~1.240,P=0.026)则是膳食结构评分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多数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膳食结构欠合理,主要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膳食营养知识、膳食营养行为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在临床中应重视膳食宣教与干预,提高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膳食结构的合理性。
徐岩杜芊芊罗凝香赖淑蓉陈裕明张美芬
关键词:结直肠癌化疗膳食结构知信行
多元膳食结构对耕地资源需求的影响差异及优化策略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不断升级,导致食物消费需求逐步扩大,加剧了耕地资源压力。文中基于耕地足迹理论,分析2000-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通过LMDI分解法定量研究人口规模、膳食结构及科技进步对耕地需求的贡献,并采用情景分析法对比分析当前膳食结构、动植物食物平衡膳食结构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结构三种情景的耕地足迹,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22年中国居民总食物消费量较2000年增加了35.9%,动物性食物耕地足迹明显增加,植物性食物耕地足迹逐年下降,且以粮食的耕地足迹下降最为显著。2)膳食结构因素逐渐成为影响耕地需求的关键因素,人口因素对促进耕地需求增加的影响不断减弱,科技进步无法同人口增长和膳食结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增加效应相平衡。3)若由当前膳食结构向动植物平衡膳食结构转变将导致人均膳食耕地足迹增加0.36m^(2)/d,耕地资源赤字的省份将明显增多;向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结构转变将导致人均膳食耕地足迹减少0.49m^(2)/d,大部分地区的耕地资源压力将有所缓解。文中研究为优化居民膳食结构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郑伟伟周瑞彤吴一帆张超正
关键词:LMDI分解法

相关作者

翟凤英
作品数:347被引量:6,748H指数:4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研究主题:营养调查 儿童 营养状况 膳食 营养
程茅伟
作品数:96被引量:309H指数:10
供职机构: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膳食结构 营养调查 中老年居民 贫血 婴幼儿
龚晨睿
作品数:139被引量:459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膳食结构 营养调查 中老年居民 食物消费 贫血
李骏
作品数:75被引量:239H指数:10
供职机构: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膳食结构 中老年居民 婴幼儿 母乳喂养 贫血
丁钢强
作品数:187被引量:1,516H指数:2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代谢综合征 碘 营养状况 居民膳食 膳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