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3篇“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的相关文章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结合环甲膜穿刺用于困难气道清醒插管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结合环甲膜穿刺用于困难气道清醒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8月至2023年2月武警海警总队医院择期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困难气道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插管前对照组实施表面麻醉结合环甲膜穿刺麻醉,对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SLNB)联合环甲膜穿刺麻醉。监测患者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插管操作耗时,评价插管过程中镇静及呛咳反应程度,检测插管前后血清应激反应因子含量,调查患者对于插管操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气管导管进入声门即刻(T1)、气管导管进入气管后(T2)时点心率(HR)依次为(84.08±8.25)次/分,(82.64±7.81)次/分、平均动脉压(MAP)依次为(92.57±8.32)mmHg(1 mmHg=0.133 kPa),(103.27±9.16)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5.92~12.56,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点血氧饱和度(Sp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0.43,P=0.652~0.726);观察组插管操作耗时(8.96±1.1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47±1.39)min(t=6.84,P<0.001);观察组插管过程中Ramsay镇静评分3(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3)分;而呛咳反应评分1(0,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分(Z=9.26、4.37,均P<0.001);观察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等应激反应因子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4.58~25.94,均P<0.05);观察组对于插管操作的总体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1,P=0.034)。结论SLNB结合环甲膜穿刺用于困难气道清醒经鼻气管插管的麻醉管理,可提高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镇静程度,缩短气管插管操作耗时,减轻操作过程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朴慧英朱正宁
关键词: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喉神经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阻滞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脑氧代谢和S100B蛋白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过程中脑氧代谢和血清S100B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CEA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Ⅱ~Ⅲ级,年龄40~75岁,随机分为SGB组和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SG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同侧SGB,对照组不行SGB。在全身麻醉下行超声引导下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记录全麻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血管阻断前(T2)、血管开放后(T3)和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以及T1~T4各时间点颈内静脉球部压力。在各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jugular venous bulb oxygen saturation,SjvO_(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rterio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AVDO_(2))、脑氧摄取率(cerebral oxygen extraction rate,COER)、乳酸生成率(lactate production rate,LPR)和乳酸氧指数(lactate-oxygen index,LOI)。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间点颈内静脉球部血血清S100B浓度。记录术后声音嘶哑、血肿、头晕、膈神经阻滞、恶心和呕吐发生率。结果共纳入82例行CEA的患者,SGB组和对照组各41例。SGB组麻醉诱导和手术过程中HR显著低于对照组,气管插管和手术开始时MAP和HR也较对照组更稳定(P均<0.05)。SGB组SjvO_(2)、AVDO_(2)和COER在T1~T3期间变化较小,而在T4时SjvO_(2)升高,AVDO_(2)和CEOR降低。相比之下,对照组SjvO_(2)、AVDO_(2)和COER在T3时下降,T4时略有回升。SGB组各时间点SjvO_(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AVDO_(2)和COER均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SGB组(P均<0.05)。两组LPR和LOI在T1~T4期间增高,T3时达最高值,T4时有所下降,对照组T4时与T2时比较差异有�
杨昌建韩丽赵月袁晨杨芬谢阳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病房行神经阻滞加术后PCIA对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程度及疼痛介质、应激状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研究及观察病房行神经阻滞加术后静脉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程度及疼痛介质、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术后PCIA组)、B组(“鸡尾酒”局部注射镇痛加PCIA组)及C组(病房行神经阻滞加术后PCIA组),每组各30例。比较3组的术后2 h、4 h、6 h、12 h、24 h及48 h的VAS评分、入院时及术后12 h及48 h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状态(应激激素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术后2 h、4 h、6 h、12 h、24 h及48 h 3组的VAS评分先升后降,且C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及B组,B组则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3组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状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及48 h 3组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均先升后降,且C组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指标显著低于A组及B组,B组则显著低于A组;入院时、术后12 h及48 h 3组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均先降后升,且C组的血清氧化应激激素指标显著高于A组及B组,B组则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行神经阻滞加术后PCIA可显著控制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程度,且对疼痛介质及应激状态的影响相对更好,因此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张明敏罗方毅庞波
关键词: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围手术期
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中直视下隐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通过分析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中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的方法,探讨在此处直视下阻滞神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至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29例,女71例,年龄50~87(70±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视下隐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VSNB+PIA组)和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PIA组)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4、8、12、24、48、72 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结果:两组术后静息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95,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静息状态VAS分别为(1.3±0.8)分、(1.4±0.7)分、(1.7±0.8)分、(3.1±0.8)分,低于PIA组的(1.6±0.9)分、(1.8±0.8)分、(2.3±0.9)分、(3.6±0.8)分(均P<0.05)。两组术后活动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32,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活动状态VAS分别为(2.0±0.8)分、(2.2±0.7)分、(2.7±0.6)分、(3.7±0.7)分,低于PIA组的(2.3±0.8)分、(2.7±0.7)分、(3.3±0.8)分、(4.4±0.7)分(均P<0.05)。VSNB+PIA组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为14%(7/50),较PIA组的34%(17/50)减少(P<0.05)。结论:膝前内侧切口的股内侧肌下入路容易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直视下进行该处隐神经阻滞的联合镇痛方法,比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法更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王泽峰徐杰罗奋棋俞国雨林院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自主神经传导阻滞隐神经疼痛评分
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均接受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均治疗2次)。分别于阻滞前、首次阻滞后第1天及第2次阻滞后第1、7天测量患侧腿围,记录患侧腿围缩小值。采用Inbody720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阻滞前及第2次阻滞后1周时的组织水肿程度;观察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阻滞。1例术后出现短暂下肢无力,余无不良反应。首次阻滞后第1天及第2次阻滞后第1、7天患侧下肢各测量点腿围均不同程度缩小,且各测量点第2次阻滞术后第1、7天腿围缩小值均高于第1次术后第1天(P均<0.01)。第2次阻滞后1周组织水肿程度较术前降低(P<0.01),髋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增加(P<0.01),患侧下肢肿胀感、紧绷感、疼痛感、麻木感均消失。结论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有效且安全。
郑辉哲黄华清林振孟孙阳
关键词:淋巴水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下前路腰、骶丛阻滞在老年全髋置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路腰、骶丛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该院10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椎管内穿刺,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前路腰、骶丛阻滞。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及感觉功能阻滞持续时间、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时间、麻醉术前准备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分析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数字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感觉功能阻滞持续时间更长,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更早,麻醉前准备与操作时间更短,术后住院时间更短,麻醉中及麻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数字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下前路腰、骶丛阻滞有一定临床价值。
李思盈陈小云
关键词:腰骶丛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快速康复外科
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观察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阜阳市人民医院本部及纺织厂分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住入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次,共连续2~3次。两组疗程为2~3周。治疗前后对病人住院时间长短和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9.84±2.72)d]较对照组住院时间[(17.78±4.16)d]明显缩短(t=10.701,P<0.001);观察组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χ^2=12.181,P<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明显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并提高病人治疗有效率。
唐瑞辉蒋东生袁慧萍侯鹏飞任青青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疾病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利多卡因住院时间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4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48例单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9岁[(41.1±10.4)岁]。肋骨骨折3~9根[(5.7±1.9)根]。患者均行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镇痛(椎旁阻滞组),24例采用静脉控镇痛(静脉镇痛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后1 h(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记录静息和咳嗽咳痰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静息状态下,两组间T1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相点VAS较T1明显下降(P<0.01),椎旁阻滞组术后T2~T4时VAS[(3.4±0.7)分、(3.2±0.8)分、(3.1±0.7)分]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4.8±0.9)分、(4.4±0.7)分、(3.9±0.8)分](P<0.01),两组间T5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咳嗽咳痰时,两组间T1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镇痛组术后各时相点VAS均超过6分[分别为(7.7±1.0)分、(7.6±1.3)分、(7.4±1.2)分、(7.1±0.9)分],明显高于椎旁阻滞组[(3.6±0.7)分、(3.3±0.7)分、(3.2±0.6)分、(2.9±0.7)分](P<0.01)。两组NE、TNF-α和IL-6水平在T2时与T1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在T5时与T1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时相点椎旁阻滞组NE水平[分别为(65.5±19.0)ng/ml、(42.5±12.5)ng/ml、(26.3±9.3)ng/ml、(20.9±7.9)n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76.7±18.2)ng/ml、(51.4±15.1)ng/ml、(35.5±10.0)ng/ml、(28.6±9.0)ng/ml](P<0.05),TNF-α水平[分别为(8.7±1.9)pg/ml、(6.0±1.3)pg/ml、(3.9±0.9)pg/ml、(2.8±0.8)p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10.0±2.1)pg/ml、(6.8±1.5)pg/ml、(4.7±1.1)pg/ml、(3.6±1.0)pg/ml](P<0.05),IL-6水平[分别为(11.5�
刘建东陈建华王伟立陈松林陈检明焦昌结易云峰
关键词:肋骨骨折自主神经传导阻滞镇痛细胞因子类
普瑞巴林联合B超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0例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分析普瑞巴林联合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胸背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普瑞巴林,第1~2天每次75 mg,2次/天;第3天开始每次150 mg,2次/天。疗程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镇痛药。观察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联合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普瑞巴林用法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向每个受累神经根分别注射混合药液5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腺苷钴胺1.0 mg+2%利多卡因2 mL+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 mL),每周1次,连续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5周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治疗后5周的疼痛缓解度,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VAS评分和PSQ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VAS评分和PS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5周后VAS评分和PSQ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5周疼痛缓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周治疗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56.7%(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普瑞巴林联合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改善病人睡眠质量,安全、精准、有效。
党莎杰卫文博卫凌
关键词:自主神经传导阻滞胸椎普瑞巴林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对支撑喉镜下会厌囊肿切除术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观察在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喉上神经阻滞对会厌囊肿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行支撑喉镜下会厌囊肿切除术的会厌囊肿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对照组实施静脉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正常浓度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0.5%)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低浓度组采用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0.25%)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结果正常浓度组、低浓度组置入喉镜前(T0)、脑电双频普指数(BIS)值在40~60时(T2)的丙泊酚泵注速率、瑞芬太尼泵注速率较对照组低(P<0.05)。正常浓度组、低浓度组T0、置入喉镜即刻(T1)的心率(HR)、平均脉动压(MAP)和BIS最大波动值较对照组低(P<0.05)。正常浓度组、低浓度组拔管后即刻、拔管后6 h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低浓度组拔管后有并发症的患者数较正常浓度组低,满意度较正常浓度组、对照组高(P<0.05)。结论 0.2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能更好地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有效减轻会厌囊肿患者术后疼痛,同时减轻术后并发症,实现患者的舒适化医疗和快速康复。
陆原李广明
关键词: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相关作者

武永生
作品数:22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穴位注射 甲氧氯普胺 分娩镇痛 偏头痛 血清前白蛋白
粟永萍
作品数:583被引量:1,963H指数:1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贫铀 小鼠 烧伤 糖皮质激素受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巩继平
作品数:24被引量:105H指数:7
供职机构:新乡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地佐辛 静脉自控镇痛 颈交感神经阻滞 瑞芬太尼 烧伤
黄冰
作品数:131被引量:647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CT引导 胸交感神经 射频热凝 气管插管 麻醉
郭晓姝
作品数:31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长治医学院
研究主题:IFIT1 颈交感神经阻滞 烧伤 生理学 烧伤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