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28篇“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文章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2003年
- 周谋李红单桂秋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生长因子急性髓性白血病环磷酰胺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1996年
- 江志生陶纪值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移植自体移植外周血
- 芦可替尼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一例
- 2024年
- 本文报道了1例病史长达10年的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疾病复发就诊,常规治疗无效,病情危重。给予芦可替尼联合激素口服控制炎症因子风暴,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并在移植后口服小剂量芦可替尼维持治疗,实现近34个月的缓解。因此,通过对该患者的诊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论证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序贯芦可替尼治疗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的可行性,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 王倩秦玲
- 关键词:成人斯蒂尔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普乐沙福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诊断为AL型淀粉样变性后行ASCT的患者共46例,采用单独G-CSF动员方案的2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的2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干细胞动员不良反应发生率、干细胞采集及回输情况、移植并发症及造血重建等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干细胞动员相关不良反应腹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采集前CD_(34)^(+)细胞计数及采集物CD_(34)^(+)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135±97)个/μl比(42±21)个/μl、(6.9±3.5)×10^(6)/kg比(3.2±1.7)×10^(6)/kg],采集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干细胞回输量、回输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移植粒缺期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粒缺时长、粒系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应用于AL型淀粉样变性行ASCT中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采集次数的同时提高采集质量,有效促进造血重建,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
- 艾燕董艳杨洪霞付微微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动员
- 普乐沙福联合G-CSF在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某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进行ASCT的32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分析其基线临床资料、干细胞采集、造血重建、动员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2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3~5 d后,采集前CD34+细胞计数及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06.00(80.25,180.25)个/μL和(6.73±3.62)×10^(6)/kg;32例患者中有31例第1天采集合格,21例患者第1天采集优良,32例患者均采集成功,单次采集合格率96.88%,单次采集优良率65.63%,采集成功率100%;粒系植入中位时间9(9,10)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0(9,11)d,粒缺中位时长5(4,5)d,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动员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为腹痛腹泻17例(53.13%)、骨骼肌肉酸痛10例(31.25%)、恶心呕吐5例(15.63%)、面部发麻2例(6.25%)、胸闷1例(3.13%),均为1、2级,对症处理后快速缓解,轻微可控。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应用于AL型淀粉样变性行ASCT是安全有效的。
- 董艳艾燕杨洪霞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疗效观察
- 2023年
-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研究。方法 纳入2006年我院3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难治性SLE患者于进行AHSCT治疗。予环磷酰胺(CTX) 2.0g/d *2d+惠尔血300ug/d进行干细胞动员,再采集外周血干细胞中足量MNC(单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3次进行冻存。3周后,经CTX2.0g/d *4d的预处理方案后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回输术。长期随访观察患者移植后自身相关抗体(ANA、抗DsDNA抗体)、尿蛋白(mg/24h)、SLEDAI评分、高分辨率CT(HRCT)评分、治疗方法、生存年限等,以评估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 经过长期随访,1例患者从移植后第0-8年内(2006年-2014年)一直服用甲泼尼龙4-6mg qd+羟氯喹0.2g bid维持治疗,第8-10年内(2015年-2016年)在原方案上加用硫唑嘌呤50-100mg qd/bid继续维持治疗,第10年下半年(2016年)已失访。1(黎)例患者从移植后第0-12年内(2006年-2018年)一直服用甲泼尼龙6-20mg qd+羟氯喹0.2g qd/bid+他克莫司胶囊1-1.5mg bid维持治疗,第12-13年内(2019年-2020年)在原方案上加用吗替麦考酚酯0.5-0.75mg qd/bid,第14年(2021年)开始停用吗替麦考酚酯,继续用甲泼尼龙8-10mg qd+羟氯喹0.2g qd+他克莫司胶囊1mg qd维持治疗。1例患者移植后坚持服用甲泼尼龙8mg qd+羟氯喹0.2g qd治疗,长期随访病情稳定。 结论:以环磷酰胺为预处理方案的APBSCT治疗SLE的远期疗效尚可。对于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移植后SLE控制稳定,规律用药,长期疗效显著。
- 韦安娜林金盈霍晓聪韦妙
- 关键词:自体干细胞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系统性红斑狼疮
- 系统性炎症指标评估儿童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生存的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炎症指标在评估儿童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术后生存情况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APBSCT术治疗的56例儿童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儿童淋巴瘤患儿APBSCT术后生存情况的ROC曲线,获得NLR的最佳诊断截点,并以NLR最佳诊断截点将患儿分为NLR≥2.25组(38例)与NLR<2.25组(18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56例儿童淋巴瘤患儿APBSCT术后1年、3年、5年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07%、71.43%、67.85%,术后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4.64%、83.93%、71.43%。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IPI)、移植前状态、NLR均为淋巴瘤患儿APBSCT术后疾病进展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瘤患儿术后5年内疾病进展的风险是临床分期Ⅰ~Ⅱ期的2.124倍(95%CI:1.691~2.688,P=0.021),临床分期Ⅲ~Ⅳ期患儿术后5年内死亡的风险是临床分期Ⅰ~Ⅱ期的1.754倍(95%CI:1.333~2.234,P=0.025);IPI评分>2分淋巴瘤患儿术后5年内疾病进展的风险是IPI评分≤2分的2.322倍(95%CI:1.783~3.234,P=0.017),IPI评分>2分患儿术后5年内死亡的风险是IPI评分≤2分的1.654倍(95%CI:1.122~2.426,P=0.023);移植前病情部分缓解淋巴瘤患儿术后5年内疾病进展的风险是移植前病情完全缓解的2.423倍(95%CI:1.822~3.183,P=0.009),移植前病情部分缓解患儿术后5年内死亡的风险是移植前病情完全缓解的2.063倍(95%CI:1.765~2.885,P=0.010);移植前NLR每增加1个单位,淋巴瘤患儿术后5年内疾病进展的风险增加0.785倍(95%CI:1.244~2.256,P=0.041),移植前NLR每增加1个单位,患儿术后5年内死亡的风险增加0.571倍(95%CI:1.144~2.083,P=0.046)。以NLR值为2.25作为最佳诊断截点预测儿童淋巴瘤患儿APBSC
- 潘晓丽马薇娜刘玉
- 关键词:儿童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相关因子的表达被引量:6
- 2023年
- 背景:目前国内已有较多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报道,但其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目的:对比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与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9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20-75岁。48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另48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试验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期,治疗前、化疗6个疗程后及移植后6个月,检测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7水平。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患者均采集到了足够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CD34+细胞数为(3.6±0.6)×106/kg,回输后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1.1±1.2)d,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2.3±2.4)d;②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56%,P<0.05);③从确诊开始至随访结束,试验组生存率为79%、无进展生存率为50%,对照组生存率为56%、无进展生存率为31%,两组间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治疗前与化疗6个疗程后,两组间3种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化疗6个疗程后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升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降低(P<0.05);与化疗6个疗程后比较,试验组移植后6个月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升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3种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⑥结果表明,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其作用途径可能与调控白细胞介素17
- 柯维强陈祥慧陈小玲孟杰马燕琳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白细胞介素17
-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20年1月—12月入住本院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22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期间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有3个主题:患者自身因素、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因素和健康信息需求因素。结论患者的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加强多维度健康教育,注重心理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 杨洪霞李卉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依从性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护理观察
- 2022年
- 我文探讨是为了对于天津市肿瘤医院收入的进行了采用自体外周血进行了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实施综合性的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从天津市肿瘤医院内收入的符合要求的样本量数据中抽取作为本研究对象的一共28个样本进行观察,选择的时间点范围在2021年8月~2022年10月范围之间,对病人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护理后患者满意率提高,并且FIM评分升高。结论 对于天津市肿瘤医院收入的进行了采用自体外周血进行了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实施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不止可以提高病人护理实施效果,还可以改进病人疗效,同时能够将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降低到最低水平,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有益促使病人的康复。
- 邸继坤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