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0篇“ 自杀死亡率“的相关文章
2004-202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变化趋势研究
目的: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描述分析2004-202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的变化趋势,为更好的进行自杀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从辽宁省生命统计监测系统的城市和农村监测点收集辽宁省2004...
李爽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疾病负担
2005—2020年中国10~24岁人群自杀死亡率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2005—2020年我国10~24岁人群自杀死亡变化趋势,为科学预防年轻群体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5—202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0~24岁城乡自杀死亡率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自杀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中国10~24岁人群自杀死亡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0~24岁人群自杀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大而增大,时期效应随时间变化波动,并从2015年以来呈上升趋势,队列效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结论:中国年轻群体自杀问题近年来愈发严重,需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年轻群体自杀死亡风险进一步增加。
熊越华王慧豪官越卢丹丹格桑曲珍袁靓王威燕虹俞斌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2014—2019年武汉市老年人自杀死亡率与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分析2014—2019年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了解武汉市老年人群自杀死亡疾病负担,为开展老年人群自杀干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武汉市死因监测信息系统收集的2014—2019年武汉市户籍居民死亡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自杀死亡个案资料。分别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损失寿命年(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与地区间老年人群自杀死亡率进行比较,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14—2019年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共报告自杀死亡1010例,自杀死亡率介于(7.60~10.77)/10万,老年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老年女性,农村老年人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武汉市老年人自杀死亡率整体上随年龄的升高而显著升高,2014—2019年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平均自杀死亡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014—2019年武汉市老年人自杀死亡YLL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AYLL整体保持小幅波动,YLL和AYLL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农村老年男性,老年人自杀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重,需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刘泽远严亚琼赵原原龚洁
关键词:老年人自杀死亡率疾病负担
2012—2021年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及趋势变化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了解2012—2021年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及趋势变化,为开展儿童青少年自杀干预提供建议。方法2012—2021年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个案信息来自于重庆市死因监测系统。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死亡率的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表示。结果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由2012年的0.83/10万上升至2021年的2.19/10万,APC为9.31%,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2—2021年男性自杀死亡率以年均11.85%的速度上升,城市与农村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以年均25.36%与6.50%的速度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5~17岁青少年自杀死亡率以年均9.20%的速度上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21年杀虫剂中毒死亡率以年均8.70%的速度下降,从高处跳下死亡率以年均24.61%的速度上升,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城市与15~17岁儿童青少年是自杀人群关注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儿童青少年自杀干预。
丁贤彬焦艳毛德强杨弦弦陈婷高旸谷伟
关键词:自杀儿童青少年死亡率
2018年中国人群自杀死亡率死亡方式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对2018年我国人群自杀死亡率死亡方式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为自杀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漏报调查数据对死亡率进行调整,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计算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描述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自杀死亡率死亡方式的分布情况。结果2018年中国人群自杀标化死亡率为6.36/10万,城市地区人群自杀标化死亡率为4.37/10万,农村地区人群为7.40/10万;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7.61/10万,女性为5.10/10万。自杀标化死亡率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48,地区比(农村/城市)为1.70。自杀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84岁老年人自杀死亡率为20.71/10万,85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达到51.20/10万。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方式前三位分别为自毒、悬吊/绞勒/窒息和坠落,农村地区人群第一位自杀死亡方式为自毒,而城市地区人群为悬吊/绞勒/窒息。结论应着重关注老年人和农村地区人群的自杀死亡问题,针对不同人群自杀死亡方式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自杀死亡的危害。
孟诗迪刘韫宁刘江美齐金蕾周脉耕王黎君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2012—2018年重庆市自杀死亡率及疾病负担趋势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了解2012—2018年重庆市自杀死亡率及疾病负担变化,为开展自杀干预提供建议。方法 2012—2018年重庆市居民自杀死亡个案资料来源于重庆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报告数据库。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性别与地区间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2年重庆市自杀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5.86/10万与4.87/10万,2018年重庆市自杀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5.18/10万与4.14/10万,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APC分别为-1.98%与-2.47%,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18年男性历年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以年均4.97%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2012—2018年农村地区历年自杀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以年均3.25%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自杀死亡率5岁后即有发生,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65岁后快速上升。35~64岁自杀死亡率以年均4.97%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5)。2012年重庆市自杀导致的YLL与AYLL分别为1.96‰与33.40年,2018年YLL与AYLL分别为1.67‰与32.21年,AYLL以年均1.09%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YLL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农村地区YLL与AYLL分别以年均3.82%与1.39%的速度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自杀死亡率较高,早死导致的疾病负担重,男性与农村居民是自杀发生的重点人群,应重视自杀的预防控制。
丁贤彬焦艳毛德强杨弦弦唐晓君肖梦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老年肿瘤患者自杀死亡率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自杀死亡率的特征及趋势,为有效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从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数据库中提取1975—2016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以同期美国总体人群自杀死亡率为参考计算标准死亡比(SMR),回顾性分析老年肿瘤患者自杀死亡率的特征,与人口统计学资料、肿瘤诊断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975—2016年,美国总体人群自杀死亡率为1.20/万。提取SEER数据库同期肿瘤患者8077061人,因自杀死亡患者11615人,自杀死亡率为14.38/万,SMR=11.98。≥60岁组和<60岁组,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4.56/万(SMR=8.56)、14.03/万(SMR=12.75)。近40年来,肿瘤患者自杀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男性、年龄70岁左右、患有高症状负担肿瘤的患者自杀死亡率较高。结论老年肿瘤患者中,男性、高症状负担肿瘤类型及70岁左右患者是重点关注人群,需引起重视,警惕自杀倾向。
邱娇娇王曙霞董静张勃然崔明新宋昱朱平
关键词:肿瘤自杀死亡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城乡2002-2018年自杀死亡率发展趋势的Joinpoint回归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Joinpoint回归方法分析2002年至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为中国自杀预防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提取2002年至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城乡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短期预测。结果:2002-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均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下降幅度(AAPC=-8.2%,P<0.01)大于农村(AAPC=-6.4%,P<0.001);城市、农村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下降幅度(城市:AAPC=-9.3%,P<0.01;农村:AAPC=-7.8%,P<0.001)均大于男性居民(城市:AAPC=-6.8%,P<0.01;农村:AAPC=-6.0%,P<0.001);2008年、2007年分别为城市男性与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节点,2007年、2006年分别为农村男性与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节点。结论:2002-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明显降低,男性居民成为自杀防控重点人群,农村仍然是自杀防控重点区域。
邹广顺吕军城董璐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1999-2015年天津市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了解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自杀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其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特点,为自杀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统计天津市居民自杀死亡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地区之间自杀死亡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变化趋势。采用2000年世界标准人LI计算年龄别、性别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趋势分析。结果1999--2015年天津市自杀死亡率为4.76-4.07/10万。1999-2006年自杀标化死亡率为4.28-2.59/10万,呈下降趋势(Z=-9.37,P〈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percentchange,APC)为-7.80%;2006-2015年自杀标化死亡率为2.59-3.00/10万,呈上升趋势(Z=2.15,P=O.032),APC为1.54%。1999--2007年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4.77~2.86/10万,呈下降趋势(Z=-7.43,P〈0.01),APC为-6.89%;2007--2015年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2.86-3.49/10万,呈上升趋势(Z=3.13,P=0.002),APC为3.44%。1999--2006年女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3.79~2.04/10万,呈下降趋势(Z=-6.85,P〈0.01),APC为-7.82%;2006--2015年女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2.04-2.50/10万,呈平稳趋势(Z=-0.16,P=0.871)。1999--2015年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总体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升高,自杀死亡率逐渐升高。1999_之007年城市自杀标化死亡率为3.09~1.94/10万,呈下降趋势(z=-5.45,P〈O.01),APC为-6.15%;2007-2015年城市自杀标化死亡率为1.94~2.44/10万,呈平稳趋势(Z=I.43,P=0.154)。1999-2005年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为5.65~3.03/10万,呈下降趋势(Z=-7.55,P〈0.01),APC为-9.70%;2005--2015年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为3.03-3.73/10万,呈上升趋势(Z=2.69,P=0.007),APC为1.71%�
王德征张辉徐忠良宋桂德张颖沈成凤王冲薛晓丹张爽江国虹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流行病学
ARIMA模型在海南省2014-2017年居民自杀死亡率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 分析海南省居民自杀报告死亡率变化趋势,探索时间序列模型在自杀死亡率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时间序列模型拟合海南省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自杀死亡率资料,并预测该地区2017年1-6月的自杀死亡率。结果 海南省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该地区报告自杀死亡576人,平均死亡率为1.5/10万;所建立的ARIMA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既往时间序列的自杀死亡率,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值基本一致,2017年1-6月的实际值均在预测值95%的可信区间范围内。结论 确定海南省自杀死亡率的时间序列模型为“ARIMA(0,1,0)(0,0,0)12”,且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可以用来预测海南省因自杀导致的死亡情况。
刘莹胡锡敏陈言符振旺
关键词:自杀时间序列

相关作者

张敬悬
作品数:125被引量:1,454H指数:20
供职机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患者 生命质量
翁正
作品数:76被引量:1,134H指数:21
供职机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流行病学 染色体 自杀
潘国伟
作品数:135被引量:1,033H指数:17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城乡居民 死亡率 城乡 农村 流行病学调查
李宁
作品数:101被引量:55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患病率 城乡居民 流行病学调查 农村 影响因素
杨晓丽
作品数:46被引量:392H指数:11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城乡居民 流行病学调查 患病率 精神疾病 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