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4篇“ 茎秆特性“的相关文章
- 冬小麦茎秆特性与抗倒性关系研究
- 2024年
- 为明确滴灌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影响小麦抗倒伏的主要因素,选用宁冬10、宁冬11、隆鉴115、隆鉴110、冬育5、冬育12和隆紫麦1共7个小麦品种,分析不同品种间抗倒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冬育5茎秆机械强度大(563.811 g),在供试品种中倒伏指数最小(0.638 g),与其他品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且其基部节间短粗、茎秆壁较厚、株高及重心高度较低,抗倒伏性较好;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机械强度、基2节间鲜/干质量、基部节间直径、壁厚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基2节壁厚与倒伏指数相关系数较大(r=-0.664)。可见,抗倒伏性强的冬小麦品种株高矮化、基部节间茎秆长度缩短、基部节间强度高。在供试小麦品种中,冬育5的抗倒伏性明显优于其他品种。
- 李战魁李永飞白小艳徐灿张敏吴宏亮康建宏马文礼
- 关键词:冬小麦抗倒性茎秆特性倒伏指数
- 播密协同对带状间作大豆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2024年
- 阐明播期和密度协同下对不同株型大豆茎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大豆品种适宜的播期和密度,可为四川油菜收获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提供参考。选择2个不同熟期的品种南夏豆25号(ND25,中晚熟,分枝型)、齐黄34(QH34,早熟,主茎型),分析播期(包括S1:5月中旬、S2:5月下旬、S3:6月上旬三个时期,2021和2022两个年份重复)及密度(4个密度,D1:81000株·hm^(-2),D2:101000株·hm^(-2),D3:140000株·hm^(-2),D4:171000株·hm^(-2))对带状间作大豆茎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同一播期随密度增加,植株产生避荫反应,各品种株高增加、茎粗减小,平均节长增加,植株更加纤细,导致茎秆抗折力降低,倒伏率上升,同时增密使植株种内竞争和自荫性加剧,植株单株生物量降低。同一密度随播期推迟,各品种的茎粗、茎秆抗折力、单株生物量减小,平均节长增加,ND25株高、倒伏率降低,QH34株高、倒伏率增加。ND25、QH34各处理平均分枝数分别为4.07、0.53,分枝产量贡献率各处理平均分别为55.30%、5.82%。播期推迟,ND25品种产量S1S2>S3,密度增加,ND25品种产量D1>D2>D3>D4,QH34品种D3>D2>D1>D4,ND25晚播适度稀植,QH34早播适度密植,主茎和分枝协同可提高大豆群体产量。中晚熟分枝型品种(ND25)适度晚播稀植,株型适宜,倒伏率低,在6月上旬(S3),8.1万株·hm^(-2)(D1)产量最高;早熟主茎型品种(QH34)适度早播密植,株型适宜,倒伏率低,在5月中旬(S1),14万株·hm^(-2)(D3)产量最高。
- 高超陈平杜青罗凯付智丹林萍李易玲刘姗姗雍太文杨文钰
- 关键词:播期茎秆特性
- 黄淮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研究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对小麦茎秆特性的影响,以黄淮南部地区49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检测了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并连续2年测定了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直径、折断力等茎秆特性,分析了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90份材料中,携带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的材料分布频率分别为7.25%、92.24%、39.18%、42.86%、72.65%和95.31%,共得到了40种基因组合,其中分布频率较高的组合有Rht-D1b+Rht9+Rht12+Rht24(20.2%)、Rht-D1b+Rht12+Rht24(19.8%)、Rht-D1b+Rht8+Rht12+Rht24(16.3%)、Rht-D1b+Rht8+Rht9+Rht12+Rht24(8.4%)、Rht-D1b+Rht24(7.3%)、Rht-D1b+Rht9+Rht24(6.5%)、Rht-D1b+Rht8+Rht24(4.7%)和Rht-D1b+Rht8+Rht9+Rht24(3.9%)。矮秆基因对降低小麦株高的效应大小依次是Rht-D1b、Rht9、Rht8、Rht12和Rht-B1b,且基因间存在累加效应,但Rht8与Rht9或Rht12结合不能起到明显的降秆作用。基因组合Rht-D1b+Rht9+Rht12+Rht24对降低茎秆重心高度和基部前3节间长度以及增强基部前3节间折断力的效应最大,基因组合Rht-D1b+Rht8+Rht9+Rht24对降低穗下节长度的效应最大,基因组合Rht-D1b+Rht8+Rht12+Rht24对增大茎秆基部前3节间直径的效应最大。矮秆基因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的株高和重心高度,缩短基部第2、3节间长度,提高基部前3节间直径和折断力,可作为小麦的抗倒伏育种的重要依据。
- 刘晓宇禹海龙裴星旭梁秋芳岳超程西永许海霞詹克慧
-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茎秆特性
- 不同播期玉米籽粒产量和籽粒水分变化及其叶片、茎秆特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以郑单958、先玉335、庐玉9105、中玉303为材料,设置早播、晚播2个播期,通过2020、2021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下玉米籽粒产量、籽粒水分变化与其叶片和茎秆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早播的GY显著高于晚播,而GW早播低于晚播。随着播期的推迟LAI呈下降趋势,适时早播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过程,维持较高的LAI。早播显著增加玉米品种茎秆的RPS和BS,提高茎秆的强度,增加茎秆抗倒能力,晚播则玉米的倒伏风险增加。灌浆期玉米品种间的平均HGW呈逐渐升高趋势,而GW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GY和GW之间呈负相关未达显著水平,GY与LAS、GFR、BS呈显著正相关,LSR与GY呈负相关关系。GW与LAM、BS、GFR呈显著正相关,而与LSR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强壮的茎秆可提高玉米抗倒能力,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但造成收获籽粒含水率较高。玉米品种要达到籽粒高产量与低水分协同共存必须具有籽粒灌浆快、灌浆期长及成熟时脱水快的特点,调整播期可使高GY和低GW有效协同,以适应籽粒机械收获的要求。
- 郭海斌张军刚王文文薛志伟许海涛冯晓曦王斌功王成业
- 关键词:玉米播期籽粒产量茎秆强度
- 播种量对越冬型小黑麦生理特性、茎秆特性、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 为充分利用宁夏引黄灌区两茬不足、一茬有余的光热条件,有效解决优质饲草生产总量不足等问题,开展饲用型小黑麦播种量试验。试验于2021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宁夏农垦平吉堡农场农五队进行,以晋饲草1号为试验材料,采取随...
- 李战魁
- 关键词:小黑麦播种量生理特性茎秆特性饲用品质
- 花后喷施KH_(2)PO_(4)对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及茎秆特性调控效应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明确小麦花后喷施磷酸二氢钾(KH_(2)PO_(4))溶液对高温胁迫下灌浆期旗叶光合及茎秆特性的调控效应,以安农0711为材料,设置喷施清水+不高温(CK)、清水+高温(HT)、0.3%KH_(2)PO_(4)+不高温(PT)和0.3%KH_(2)PO_(4)+高温(PHT)共4个处理开展大田试验,分析不同试验处理下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乳熟期茎秆特性、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后喷施KH_(2)PO_(4)溶液使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显著提高,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显著下降。PT和PHT处理旗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CK和HT处理,且PHT较HT处理维持了旗叶较高的P_(n)、T_(r)和G_(s)。高温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植株重心高度、茎秆穿刺力和充实度,与CK和HT处理相比,PT和PHT处理的植株重心高度、茎秆穿刺力和充实度显著提高。小麦成熟期植株干质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表现为PT处理显著高于PHT处理和CK,PHT处理和CK之间无显著差异,HT处理显著最低。其中,与对照相比,HT处理使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下降30.09%,而花后叶面喷施KH_(2)PO_(4)能使受高温胁迫下小麦成熟期干质量显著提升,与HT处理相比,PHT处理使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升高48.30%,进而增加了籽粒产量。综上,花后喷施KH_(2)PO_(4)能使小麦具有较高的抗高温和缓解旗叶衰老的能力,有利于改善旗叶光合及茎秆特性,缓解高温对小麦生产的危害。
- 李怀伟鲍彬杨锦康唐秀巧李中蔚王坤坤李昕悦胡运杰宋有洪李金才李金鹏
- 关键词:小麦高温胁迫茎秆特性
-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冬小麦石4366群体、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23年
- 为探索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冬小麦品种石4366生长特性的影响,2020-2021年度在长期氮肥定位试验田通过裂区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75 kg·hm^(-2)、150 kg·hm^(-2)、225kg·hm^(-2)和300 kg·hm^(-2),分别用N75、N150、N225和N300表示)和5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225×10^(4)株·hm^(-2)、300×10^(4)株·hm^(-2)、375×10^(4)株·hm^(-2)、450×10^(4)株·hm^(-2)和525×10^(4)株·hm^(-2),分别用D225、D300、D375、D450和D525表示),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该品种旗叶面积、穗部发育、群体动态、秸秆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石4366群体、茎秆特性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75条件下穗长、总小穗数和旗叶面积最小,与其他氮素水平间均差异显著。N225D375处理下,穗长和总小穗数最多,不孕小穗数最少。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充实度在N150和N225条件下最高,第三节间充实度在N225条件下最高,第二和第三节间充实度均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最低,且差异不显著,说明氮素供应不足或过量施氮均不利于石4366茎秆发育。茎秆基部三个节间的充实度均在D450和D525条件下较低,其中以D525条件下最低,茎壁厚度也最小。N300D450处理下最高群体、成熟期穗数和成穗率最高。N300下产量最高,N75下最低。产量在D525和D225条件下分别最高和最低。穗粒数在N150~N300间差异不显著,N75条件下穗粒数最低,千粒重最高。综合分析,小麦品种石4366产量和茎秆特性受施氮量、密度及二者互作影响,在本试验中N225D525和N300D300处理下,石4366产量、茎秆特性可同步提高,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 傅晓艺史占良单子龙张士昌韩然张铁石曹巧高振贤高新梅何明琦
- 关键词:小麦氮肥茎秆特性
- 不同小麦品种的茎秆特性与抗倒性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明确影响小麦抗倒性的主要因素,为小麦抗倒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应用较广泛的邯麦16、邯麦17、济麦22、衡4399和石麦22等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节间生长特性、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差异。【结果】邯麦17的茎秆机械强度较大(495.6 g),倒伏指数较小(0.749),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且其基部节间短粗,节间壁较厚,基部节间的鲜重和干重较多,鲜干密度较大,茎秆质量好,抗倒性好;株高、重心高度、基2节长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机械强度、基部节间的鲜重、干重、壁厚呈显著负相关,且第2节壁厚与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较大(r=-0.901);基2节壁厚,适当降低株高,提高茎秆机械强度,可增强植株的抗倒能力。【结论】邯麦17的抗倒性优于其他品种;小麦抗倒性品种选育上应注重选择基2节壁较厚的株系。
- 刘庆芳苏玉环马永安陈冬梅刘保华李小康王雪香张清华
- 关键词:小麦茎秆特性抗倒性倒伏指数
- 不同大豆品种间茎秆特性与抗倒伏性关系研究
- 倒伏不仅会降低大豆产量,还会影响大豆品质,因此提高大豆的抗倒伏性十分重要。本研究以225份大豆种质为试验材料,基于茎秆基部抗折力,筛选出20份抗倒伏大豆种质和20份易倒伏大豆种质,比较两组种质在大豆茎秆形态特征、力学特性...
- 张中华
- 关键词:大豆抗倒伏
- 播量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 针对冬小麦生产上由于播量过大造成的倒伏问题,明确晋南冬小麦最适播量,并阐明播量对冬小麦群体构建、群体光合性能优化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于2018-2020年在山西临汾洪洞县山西农业大学小麦试验基地进行大田播量试验。...
- 杨磊
- 关键词:播量茎秆特性
相关作者
- 王东伟

- 作品数:460被引量:827H指数:14
- 供职机构: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花生 收获机 播种机 联合收获机 排种
- 李辉

- 作品数:30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青岛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芝麻 播种 除杂 花生 茎秆特性
- 顾万荣

- 作品数:132被引量:1,243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春玉米 玉米幼苗 低温胁迫 根系
- 聂利红

- 作品数:43被引量:118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棉花 选育 银山 棉花品种 茎秆特性
- 崔党群

- 作品数:169被引量:1,900H指数:23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小麦 花生 普通小麦 农艺性状 籽粒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