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篇“ 莲缢管蚜“的相关文章
龄期鉴别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明确不同龄期Rhopalosiphum nymphaeae的外部形态特征,以期快速鉴别各龄期。【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形态特征并测量其体长、体宽和头壳宽,其触角、腹、尾片、后足胫节和翅基在压片后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不同龄期的形态特征。【结果】1龄若触角为4节或5节,2龄若触角节数为5节,3龄若触角为5节或6节,4龄及以上龄期虫触角为6节。1-2龄若尾片无或呈半月形至三角型,3-4龄若尾片呈半月形至三角形,成尾片呈圆锥状。若于3龄时开始翅基分化,有翅型3龄若翅基长至腹部第1节至第1节中部,有翅型4龄若翅基长至腹部第2-4节。不同龄期形态特征测量值间存在差异,但是各龄期间数值分布大多有重叠,其中不重叠的数值可作为龄期鉴别的关键指标,如有翅型3-4龄若的翅基长;有少量重叠的数值可作为龄期鉴别的重要指标,如无翅型1-4龄若的体长;有部分重叠数值可作为龄期鉴别的辅助指标,如无翅型3-4龄若的后足胫节长。【结论】触角的节数、尾片的发育程度和翅基的有无及长短可作为龄期鉴别的关键指标,各测量指标随龄期增长而增长趋势明显,可作为龄期鉴别的参考指标。
李倩王攀周利琳望勇杨帆司升云李超
关键词:莲缢管蚜龄期体型
越冬寄主种类与寄主适应性研究
2024年
为明确越冬寄主种类及其适应性,调查了湖北武汉和洪湖地区的越冬寄主种类和越冬虫量,并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不同寄主上的的寄主适应性。调查发现武汉和洪湖的主要越冬寄主均为紫叶李,占越冬总虫量的近80%。紫叶李上的越冬对菱的适应性最好,其次是藕和睡,在慈姑上不能建立种群,而采自菱和睡均能很好地适应藕、睡、菱和慈姑,说明紫叶李上的越冬虫源可直接转移至藕为害,也可以经过菱和睡间接转移至藕为害。因此,建议在田周边限种紫叶李,或在紫叶李上的越冬虫源迁飞之前采取集中防治措施,以减少初侵染虫量。
冯婧婧周利琳宁干喜王永模
关键词:莲缢管蚜越冬寄主莲藕
寄主适应规律与藕抗种质资源筛选
冯婧婧
黑襟毛瓢虫对的捕食作用被引量:3
2022年
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江西广昌地区支柱性农业产业,Rhopalosiphum nymphaeae(Linnaeus)是危害江西广昌白的重要害虫。课题组在广昌县开展广昌白害虫种类调查时,连续两年在田中监测到一种外形类似介壳虫生物在捕食,经形态鉴定及分子复核确认其为黑襟毛瓢虫Scymnus(Neopullus)hoffmanni Weise,1879。为明确黑襟毛瓢虫对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在室内恒温条件下,研究黑襟毛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种内干扰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黑襟毛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的捕食功能皆符合Holling-Ⅱ反应模型,成虫对的捕食能力要强于幼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强;黑襟毛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2~3龄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4龄幼虫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是5.5、6.8、14.7、15.1和22.9头。在种内干扰条件下,猎物密度和捕食空间一定,瓢虫成虫对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单头日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2202 P^(-0.722)。实验结果表明黑襟毛瓢虫对具有较好的控制潜力。
文扬杨良波桑海东魏松徐金星唐记平郑兴汶王建国
关键词:莲缢管蚜捕食功能
不同药剂对的毒力和防效评价被引量:2
2022年
为筛选防治藕上的高效药剂,采用喷雾塔法测定7种药剂对的毒力,采用盆栽喷雾法评价各药剂的防效。结果表明:啶虫脒对的毒力最高,噻虫嗪的毒力最低,处理后24 h的LC_(50)分别为0.26 mg/L和4.92 mg/L。7种药剂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啶虫脒>阿维菌素>苦参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吡虫啉>噻虫嗪。3种新烟碱类药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啶虫脒乳油的盆栽防效最高,药后1、3、7 d的防效均在95%以上;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的防效次之,也达到90%以上,上述5种药剂对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生产推荐用药。
渠成穆常青朱红莲李冰李峰奇罗晨
关键词:莲缢管蚜莲藕杀虫剂毒力
异色瓢虫成虫对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搜寻效应估计
2021年
为了解异色瓢虫成虫对的捕食效果,本文在室内统计了单头异色瓢虫成虫在不同虫密度下对的捕食量。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公式为Na=0.97131Nt/(1+0.0026Nt),依据公式可得瞬时攻击率为0.97,处理时间为0.0027d,最大捕食量为373.13头。由所得数据可得异色瓢虫成虫对的搜寻效应公式为S=0.9713/(1+0.0026Nt)。用Hol1ing-Ⅲ捕食功能新模型进行拟合后所得方程为Na=170.33e-67.77/Nt,由此可知异色瓢虫成虫对的最佳搜寻密度为1:67.77。综上可知:异色瓢虫成虫对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释放的最佳益害比为1:67.77。
于静亚刘超王志华董立坤张晶晶潘婷婷
关键词:异色瓢虫莲缢管蚜捕食功能
武汉地区越冬寄主调查及防治策略被引量:1
2020年
藕主要害虫之一。本文调查发现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主要越冬寄主植物为紫叶李,提出了藕田周边限种紫叶李、春季集中防治紫叶李上的虫以减少越冬虫量的防治策略。
王永模黄新芳
关键词:莲缢管蚜越冬
3种农药对的杀虫活性和安全性被引量:7
2016年
为筛选防治的理想药剂,比较研究了吡虫啉、啶虫脒、吡酮的杀虫活性、田间防效、作物安全性和残留。结果表明,啶虫脒对3日龄虫的LC50为0.09mg/L,毒力显著高于吡虫啉和吡酮(LC50值分别为0.26mg/L和1.0mg/L)。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和山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和吡酮在15g/hm2以上有效使用剂量时,药后7d对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乳油、25%吡酮可湿性粉剂在稀释250倍及以下剂量时拌种或茎叶喷雾对藕植株生长均无药害。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叶上的半衰期为2.5~5.9d;啶虫脒在叶上的半衰期为7.4~9.5d;吡酮在叶上的半衰期为0.8~1.3d。吡虫啉、啶虫脒和吡酮防治安全、高效。
沈迎春张怡郭慧芳祝树德徐炜枫
关键词:莲缢管蚜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杀虫活性安全性
3种农药防治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进行3种药剂防治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10%吡虫啉WP2.0~3.0 g、5%啶虫脒EC 1.5 ~2.0 g对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极显著优于25%吡酮WP各剂量处理,能有效控制的发生和危害,可作为防治的优选药剂.
江晴
关键词:莲缢管蚜杀虫剂防效
三种杀虫剂对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2014年
以藕为供试作物,研究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乳油和25%吡酮可湿性粉剂3种杀虫剂对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施药剂量下,3种杀虫剂对的防治效果均较为显著,药后3 d的防治效果均在93.0%以上,并且对藕安全。其中,10%吡虫啉的防治效果最快,667 m2适宜的施用剂量为20 g,药后1 d即可达到98.7%的防治效果。
胡雅辉魏林段科平
关键词: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莲缢管蚜

相关作者

杨文成
作品数:27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锈病 唐菖蒲 莲缢管蚜 药剂防治 干腐病
朱芬
作品数:131被引量:375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昆虫 害虫 产卵 主要害虫 生长发育
葛有茂
作品数:17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漳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研究主题:泽泻 药效试验 节肢动物群落 莲缢管蚜 田间药效
朱建
作品数:4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莲缢管蚜 生物学 蚜虫 核果类 果树
朱捷
作品数:8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研究主题:莲藕食根金花虫 莲缢管蚜 生物学特性 形态学特征 为害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