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3篇“ 藻类毒性“的相关文章
胞外聚合物对微(纳米)塑料胁迫下藻类毒性效应的影响
微(纳米)塑料广泛存在于淡水环境中,其对藻类毒性作用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藻类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在藻类应对微(纳米)塑料胁迫时的作用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选择聚氯乙烯(PV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林佳慧
关键词:胞外聚合物水华微囊藻椭圆小球藻毒性效应
天然水体对有机氯污染物藻类毒性的影响
2022年
用去离子水和天然水体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阿特拉津和PCB-77,研究2种有机氯污染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通过观察藻的生长,计算出不同水体条件下有机氯污染物对小球藻生长抑制的96 h-IC_(50)。结果表明,不同水体条件下阿特拉津和PCB-77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存在差异,观山湖水体显著减小了阿特拉津和PCB-77的96 h-IC_(50)值;天河潭水体显著减小了阿特拉津的96 h-IC_(50)值,增大了PCB-77的96 h-IC_(50)值,表明天然水体会影响有机氯污染物对藻类毒性效应。
屠兴坤张帅唐世坤方润李子寒刘安蓉
关键词:天然水体有机氯污染物毒性影响藻类阿特拉津
一种固磷剂浸提液藻类毒性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磷剂浸提液藻类毒性检测方法,以藻类培养基为对照组,将缺磷培养基、固磷剂浸提液、添加磷后固磷剂浸提液为处理组开展藻类抑制实验,定时检测溶液中的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本发明能够规避非溶解性固磷剂在进行藻...
袁楠楠王昌辉许洁琼姚铃丽郑星荣尹蕊蕊顾宇航
文献传递
光催化降解对抗生素藻类毒性效应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1年
抗生素滥用带来环境中残留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光催化氧化技术是当前研究领域广泛采用的有效降解水环境中残留抗生素的热门方法;但光催化氧化无法使水环境中抗生素完全矿化,存在生态风险,探明光催化降解抗生素对其藻类毒理效应影响及内在机制,对研发高效、安全的光催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水环境中残留抗生素的藻类毒性检测方法和毒性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光催化降解对抗生素藻类毒性效应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总结了不同抗生素的光催化反应及降解产物,讨论了两者与藻类毒性效应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旨在为实现高效、安全光催化技术的可控设计提供思路.
廖洋鲁金凤曹轶群刘睿哲梅园园熊若萱
关键词:抗生素光催化藻类毒性效应降解产物
天然有机质对TiO_(2)纳米颗粒与PCB-77藻类毒性影响及致毒机理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究天然有机质(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对纳米二氧化钛(TiO_(2))与3,3’,4,4’-四氯联苯(3,3’,4,4’-tetrachlorobiphenyl,PCB-77)藻类毒性影响及致毒机理,以小球藻为实验受试生物,测定了纳米TiO_(2)与PCB-77单独及复合暴露在NOM存在与不存在条件下对小球藻生长、细胞形态、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暴露组均对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团聚沉降实验结果说明,纳米TiO_(2)在水环境中易团聚,PCB-77和NOM通过影响纳米TiO_(2)团聚进而影响小球藻的生长,这些团聚体附着在藻细胞表面,导致细胞间相互遮蔽,影响藻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进而影响藻细胞生长,与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的结果一致。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发现,纳米TiO_(2)单独暴露与PCB-77复合暴露在NOM存在与不存在条件下,藻细胞周围附着纳米TiO_(2),有一部分进入藻细胞内部,使细胞膜破损、质壁分离、细胞器结构不清晰以及出现电子致密体和空泡结构,小球藻细胞形态遭到损坏,这是直接接触造成的物理损伤。通过测定藻细胞内ROS和MDA含量可知,暴露在纳米TiO_(2)中产生ROS含量最高,所受的氧化损伤最大,氧化胁迫是纳米TiO_(2)致毒机理之一。因此,NOM对纳米TiO_(2)与PCB-77藻类致毒机理的影响归纳为吸附团聚作用所造成的遮蔽效应、直接接触的物理损伤和产生大量ROS造成的氧化损伤。
李青张帅王济
关键词:天然有机质毒性效应致毒机理
底泥中AgNPs微界面分子吸附行为与藻类毒性效应
纳米银(SilverNanoparticles,AgNPs)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势必带来严重的生态风险。由于尺度效应,AgNPs与环境组分间的相互吸附被视做最基础的环境行为,并因此深刻影响着相间分配、络...
王铭帅
关键词:底泥毒性效应
铁基纳米材料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及藻类毒性效应
纳米零价铁(nZVI)因其高反应活性,能高效去除多种污染物,在环境修复和水处理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原始nZVI存在易团聚、易氧化、回收性差等问题,需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应用潜力。同时nZVI及其改性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可进入...
雷铖
关键词:纳米零价铁有机污染物
典型行业废水及环境污染物的藻类毒性效应研究
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iliquus)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我国四种典型行业废水(制药废水、石化废水、颜料废水以及焦化废水)以及环境污染物[Cd2+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并进...
王斯扬
关键词:工业废水环境污染物斜生栅藻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降低铅和菲的藻类毒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研究了环糊精(CD)及其衍生物对重金属铅和有机物菲及其复合污染胁迫下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天冬氨酸-β-CD(ACD)具有促进斜生栅藻生长的作用。在单一铅或菲胁迫下,低浓度时能促进斜生栅藻的生长作用,但当铅质量浓度≥0.10mg/L或菲质量浓度≥10μg/L时,斜生栅藻的生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100 mg/L的ACD加入后,在相同浓度的铅或菲胁迫下,斜生栅藻抑制率明显降低。其中,铅对斜生栅藻96h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由0.96mg/L增加到了3.79mg/L,菲对斜生栅藻96h的EC50由40μg/L增加到了104μg/L,毒性明显降低。复合污染时,铅和菲对斜生栅藻的毒性表现出协同作用。不同CD(α-CD、β-CD和γ-CD)及其衍生物(ACD和羟丙基-β-CD)中,对降低斜生栅藻毒性效果最好的为ACD。
徐兰李青章绍康王光辉
关键词:斜生栅藻毒性效应环糊精
微板吸光法在藻类毒性分析中的应用
2015年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与探究微板吸光法用于测定环境毒物对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指出微板吸光法是1种以微藻为指示生物,置于96孔板培养,用酶标仪连续测定其吸光度,从而评价毒物毒性的方法。大量试验成果可证实该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易于设置多浓度、节约时间、与标准锥形瓶法有良好一致性等优点,是1种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样品和有毒化学品检测数目的极速增长,该法仍具有继续扩大基础研究,强化实际应用性能的意义。
李适云何裕坚张宏涛
关键词:毒性试验生态毒理藻类酶标仪

相关作者

林道辉
作品数:116被引量:431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纳米碳管 纳米材料 纳米零价铁 毒性效应 天然有机质
冀静
作品数:7被引量:70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藻类毒性 纳米材料 腐殖酸 毒性效应 毒性
阎海
作品数:28被引量:39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蛋白核小球藻 毒性效应 铜 斜生栅藻 降解
叶常明
作品数:56被引量:1,108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除草剂 有机污染物 丁草胺 乙草胺 土壤
陆光华
作品数:231被引量:819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
研究主题:SUB 生物降解 生物标志物 鲫鱼 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