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31篇“ 螺旋体病“的相关文章
- 螺旋体病被引量:2
- 2004年
- 蒋雨平
- 关键词:螺旋体病梅毒脑脊液检查莱姆病青霉素钩端螺旋体病
- 动物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与防控
- 2024年
- 1流行病学1.1病原钩端螺旋体是一种纤细、螺旋状的细菌,长度约为6~20μm,宽度约为0.1~0.2μm,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类,对人类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已知有22个血清群,超过300个血清型。1.2流行特点动物钩端螺旋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几乎所有地区(除极地地区)都有该病发现。钩端螺旋体可感染多种动物,但流行的血清型数量有限,而且每种血清型往往有特定的宿主。
- 郑健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血清型非致病性流行病学血清群
-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 2024年
-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呈全球性分布,可引发靶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旅游开发、动物栖息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的出现,钩端螺旋体病人兽共患的风险显著加大。本文对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其疾病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认识和有效防控该疾病,并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对保护人群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韦蓉尹家祥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人兽共患病影响因素
- 野生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治疗
- 2024年
- 为针对野生动物钩端螺旋体病进行深层次分析与研究,本文以钩端螺旋体病病原类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野生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并以北极狐、鹿、貉、水貂等动物为例介绍了不同野生动物患有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发病症状,阐述了该疾病的诊断检测方式,最终给出了相应的治疗与防控方案,以期为相关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 曹越孙文琳孙利丽张凤宇陈胜军蔡成
- 关键词:野生动物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
- 2023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浙江省人群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和宿主动物病原学资料,为制定钩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浙江省人群钩体病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自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项目》收集鼠肾、蛙肾、猪肾和鸭肾钩端螺旋体病原体分离培养、核酸和鸭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流行菌群携带和变动情况。结果2023年浙江省共报告钩体病病例83例,发病率为0.1262/10万,年龄为(62.66±11.31)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15例。浙江省11个地市均有钩体病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南部的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共68例),占总病例数的81.93%。8-10月为钩体病高发月份(共70例),占总病例数的84.34%。病例的男女比例为4.53∶1.00,且年龄均≥20岁,45~79岁中老年为高发人群(共77例),占总病例数的92.77%。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54例),占总病例数的65.06%。钩体病病例发病至首诊时间最短为0 d,最长为13 d;首诊至确诊时间最短为0 d,最长为16 d。72.29%的钩体病病例(60例)发病前1个月内有田间劳动或可疑疫水接触史,18.07%的钩体病病例(15例)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青蛙、猪、牛、狗、鱼、鸭等动物及其排泄物接触史。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平均核酸阳性率:鼠肾为5.92%(31/524)、蛙肾为6.74%(36/534)、猪肾为0.66%(1/151);鸭肾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鸭血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人群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份)和七日热群(4份)等,宿主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份)。结论浙江省钩体病疫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南部地区,发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人群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仍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宿主动物携带菌群�
- 郭颂姚文武刘营施旭光任江萍张蓉罗明宇杨章女孙继民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血清群
- 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引起赫氏反应一例
- 2024年
- 本文报告1例53岁患者,以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伴有呼吸功能障碍、影像学显示弥漫性肺泡出血、双下肢肌肉酸痛、肝功能损害、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到肾脏钩端螺旋体,后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并在使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临床药师协助医师,提供合适的抗感染方案以及赫氏反应的识别和处置意见,患者病情转归良好出院。
- 周颖胡静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青霉素赫氏反应
-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 2024年
-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多种钩端螺旋体引发的猪传染病,对养猪业的冲击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推广,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同时养殖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本文深入剖析该病的流行特点,阐述临床表现,探讨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为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降低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养猪业的持续发展。
- 李南怀
- 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
- 2024年
-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钩端螺旋体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报告的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报告和诊断机构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2年全国累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4 559例,年均报告351例;报告病例数从2010年的679例下降至2018年的158例。四川省、云南省、广东省、湖南省、福建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江西省和贵州省累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4 276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3.79%;其中云南省近年病例数大幅下降,浙江省、广东省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2010—2020年河南省无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报告,但2021、2022年分别报告5例和2例;2010—2017年陕西省仅报告1例病例,但自2018年起连续5年有病例报告。全国全年均有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报告,以8—10月为发病高峰,各省发病高峰存在差异;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3∶1;病例中位年龄50岁(四分位间距:23岁),以51~60岁组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23.21%)。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中,确诊病例占53.28%,确诊病例占比从2010年的35.05%上升至2022年的61.66%。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数占比分别为67.22%(2 937例)、20.44%(893例)、7.23%(316例)、5.10%(223例)。2010—2022年全国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病死率为1.07%,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1.39%vs.0.36%;χ^(2)=9.52,P=0.002)。结论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南方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各流行省份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陕西省、河南省等省份近年持续有病例报告,需加强关注。建议各地加强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提升�
- 师悦耿梦杰周升陈曦孙军玲田雪莹徐红李昱郑灿军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
- 上海地区犬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调查上海地区犬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情况,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判断犬血清抗体对应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的方法,对上海地区采集到的276份犬血清样品进行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1.96%(33/276),上海地区主要流行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是黄疸出血赖型、犬型、拜伦型、秋季型、澳洲型和巴叶赞型。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的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存在于世界各地诸多国家,钩端螺旋体病对我国的侵害也很严重。人类和动物在感染了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例如,易被忽视的流感症状,较为严重的黄疸、肺出血,甚至是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 孙毅叶俊华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人兽共患传染病犬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试验流行病学调查肺出血
- 2020-2022年湖南省鼠类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与菌株分型
- 2024年
- 目的初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宿主动物鼠类的流行病学概况及分离菌株血清学和MLST基因型特征。方法2020-2022年在湖南省湘潭、涟源、双峰及浏阳4个钩体病监测点,开展鼠种构成调查、钩体分离培养、菌株鉴定工作。采用暗视野显微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对分离菌株开展血清群鉴定。利用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方法开展基因分型分析,分别对7个位点(glmU、pntA、sucA、tpiA、pfkB、mreA和caiB)进行普通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结果4个湖南钩体病监测点共捕啮齿类和食虫目动物461只,平均鼠密度为2.52%,共分离菌株56株,来源于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鼩鼱3个种类,钩体分离率是12.15%。湖南省4个监测点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88.72%。经MAT鉴定显示:56株湖南钩体分离株隶属于黄疸出血群和澳洲群两个血清群,黄疸出血群为当地主要流行血清群,占94.64%。MLST分型结果显示:56株湖南省分离株ST型别包括ST1、ST128和ST1053个基因型,其中ST1(57.14%)和ST128(37.50%)为湖南主要流行ST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显示:56株菌株被分为3个不同Clades,分别对应3个不同ST型,ST型分布在不同动物种类和地域上呈现明显差异。结论黄疸出血群、ST1和ST128为湖南省主要流行型别,初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鼠类动物流行病学概况及流行菌株分子分型特征,对湖南省钩体病的防控和疫苗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 邱海燕肖明霞张翠彩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血清群MLST
相关作者
- 戴保民

- 作品数:73被引量:112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病 赖型钩体 DNA 重组质粒
- 张彦平

- 作品数:108被引量:2,640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病学特征 钩端螺旋体病 风险评估
- 郭万申

- 作品数:194被引量:1,233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麻疹 流行病学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
- 李林村

- 作品数:21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省卫生防疫站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莱姆病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分析 离出
- 于恩庶

- 作品数:81被引量:461H指数:12
-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莱姆病 小肠结肠炎 人兽共患病 耶氏菌